论文学、绘画、建筑与音乐的内在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绘画、建筑与音乐的内在关系
黄莉丽
【摘要】音乐是一门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它对人类的情感有更直接更强烈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与其它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内涵与意境、音色与色彩、节奏与音响等方面,简要论述了音乐与文学、绘画和建筑的内在关系.
【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9)004
【总页数】3页(P84-85,106)
【关键词】音乐;文学;绘画;建筑
【作者】黄莉丽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音乐系,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05
音乐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规律的艺术,在其内涵、意境及表达效果等方面与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种类有着诸多联系。

1 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音乐在释意与表达方面常常与文学有许多共性与联系。

大量的音乐史诗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歌剧作为西方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的“形神合
一体”[1],在音乐的表达中溶入了诗的因素。

诗、剧、音乐各部分相互依存,彼
此补充,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性格与意境。

英国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以他雄浑的艺术手法、鲜明的思想、彻底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哲理性,而经常吸引音乐家的注意。

柏辽兹曾就《罗密欧与朱丽叶》说到:“何等样的题材啊!这一切都是为了音乐而写的。

”[1]这话完全可用于这位英国剧作家的绝大部分作品,各时代和各民
族乐派的作曲家们都曾参与创作了众多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众多事实证明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对音乐这门艺术所起的作用。

莎剧中包括了许多引发作曲家创作灵感的因素,诸如悲与喜的矛盾交织、爱的光明与黑暗势力的冲突等等。

这是音乐创作者创作的思想源泉,心灵感受的起点,作曲家用音乐的特殊表现形式将所感再现。

当然,这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导火线一样引发作曲家的创作激情。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奥涅金》时,受原作的感染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总谱,他曾写道:“如果我是以火一样的的热情来创作的话,那这把火是普希金点燃的,如果我的音乐能包含了原美的十分之一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了。

”[2]正因为好的文学作品从而产生了优秀的音乐。

在中国
近现代音乐创作中也不乏此例,如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篇《长恨歌》为题材写出同名清唱剧,可称为中国近代较成熟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之作。

民乐家刘天华创作的许多二胡曲,如《月夜》、《空山鸟语》、《竹影摇红》等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充分表达出“清、虚、淡、远”的艺术境界[3]。

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大
胆借鉴,用现代手法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佳作,充分表现出了古文学的精髓,取得了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

正是由于音乐与文学相似的性格特点,文学作品中也屡屡使用音乐创作方式,两者彼此渗透。

意识流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关系更高层面的典型例子。

小说家们用音乐的形式、技巧来揭示他们小说中复杂的意识流程。

在这些作品中,除了追求一种音乐性——节奏感、旋律美及交响效果之外,他们往往把音乐的主导动机转化为一种
小说技巧,以暗示一再出现的任务或场景;他们模仿使用音乐的对位法,形成多线交叉的复调叙述,来表达复杂的时空关系;他们甚至直接采用奏鸣曲式或赋格曲式构筑整部小说某一章节的结构框架。

如果说传统的叙述方法近似于主调音乐,这种叙述方法就近似于复调音乐。

由于任务的意识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小说家越是想要直接地揭示人物的意识,他越是感到需再借助于某种外部构架,作为他小说艺术的一种美学上的支撑物。

而音乐的某些特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因此,音乐与文学的这种相互结合、彼此渗透能更准确更细腻地表达出某种共同的意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欣赏要求。

2 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绘画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艺术形式,音乐在其表达效果方面,对于欣赏者来说更容易与绘画联系起来,故而有音乐中具有绘画性内容之说。

作曲家在创作时也刻意追求视觉上的效果,音乐体裁中的交响音画、交响素描等形式显然是受绘画创作的影响,例如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交响素描,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交响音画,还有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乐《田园》等,都用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景象。

欣赏这些作品时,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根据古曲《夕阳萧鼓》改编的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富多彩的情景组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近与远、景与情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和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从古至今的许多名画中用眼睛“听”出美妙的乐章。

宋代画家李迪的《雪树寒禽》里没有风声,也没有鸟鸣,只有雪花在溟溟空际飞舞,显得闲适而安静,然而那节奏鲜明、富有弹性的树枝的摇动,由根至梢曲转回环,恰似瑶筝弹出的一串音响飘向天空,充满诗意和音韵。

在一些音乐家的传世之作中,许多是从绘画中得到启示创作而成的。

中国音乐作品中,民乐《观花山壁画有感》、《蜀宫夜宴》、《飞天》等均是依据我国古代壁画或古墓石刻等美术作品为蓝本的。

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则把一幅幅绘画谱入他的《图
画展览会》。

同是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交响诗《死岛》,就是根据一幅同名名画创作而成。

另外,音乐能诱发画家的创作欲望和情绪,使画家得到某些启发,激发创作灵感。

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曾说:“音乐常赋予我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听音乐时,我非常想画画。

”[4]加拿大著名卡通画家托特常在音乐伴奏下作画,创作灵感如高山流水,源源不断,他曾举办过多次别开生面的绘画音乐会。

相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就是从音乐声中获得的。

人们之所以更多地把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也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它们可以做类似的比较。

美术中的形体、色彩、空间三要素,可以比为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5]。

这一点在画家毕加索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斯特拉
文斯基和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派艺术中的两位大师,是现代音乐和现代绘画领域的奇才。

他们的艺术实践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音乐和绘画的根本要素是“旋律”和“形象”的话,那么,他们都越过了这个要素。

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形象的意义已降低到次要地位,形象都被歪曲、支解和变形,画幅中块与面的结合结构被当作最终的目的,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排除色彩,只用灰黑的颜色作画,以求得一种结构上的雕塑效果。

而斯特拉文斯基则被批评家称为“旋律贫乏的作曲家”,他的很多乐曲音域狭窄、旋律不强,说起他的作品时,通常只让人想起某些复杂的节奏、和声,而想不起它的旋律,这一点正像毕加索的作品经常把完整的形象解体成许多零碎的块面和小零件一样。

斯特拉文斯基在战前使用的避免浓厚的弦乐音质的乐队,则相当于毕加索在早期立体派阶段排除繁多色彩的构图。

斯特拉文斯基在乐曲中经常把钢琴作为打击乐来敲打并直接使用某些生活音响,在毕加索的画中则表现为一些具体实物来代替颜料,创造出一些实物拼贴画。

最有意思的是尽管斯拉夫斯基大量地、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但是他仍然基本上是一位有调性的作曲家,而毕加索虽然任意扭曲、肢解各种事物形象,但最终他仍然基本上是一位抽象派画家。

可见,音乐与绘画常常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3 音乐与建筑的联系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类似性。

只要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各种要素有着本质的联系。

这两种艺术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一个个独立的音符是不能成音乐的,只有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才能共同表达音乐,而和弦正是它们组合的结果,在和弦中有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或者说稳定与不稳定和弦。

这些和弦不能随意放在一起,而是以主音上建立起来的主和弦“核心”,充分统一在音乐的“调性”之中,于是一个混沌的、复杂的音响世界由于调性的力量变得有序和统一。

而建筑艺术也是追求把复杂的多样组成和引人入胜的整体:三棱体、四方体、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组合在一起,构成建筑物所有部位中细部和形状的协调统一。

在建筑风格之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

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的排列下去,就像是“柱、窗、柱、窗……”的2/4拍子(强、弱、强、弱……);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象“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3/4拍,强、弱、弱、强、弱、弱……);若是一柱三窗,就是4/4拍子。

同样,在垂直方向上,我们也能找到相似的规律。

建筑学中,建筑物比例上的和谐,决定于各部分之间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

而音乐中各音级的稳定度,各音程的协和度也直接归因于音响的频率比例。

比例越单纯,音级就越稳定、越协和,除去八度,音乐中最协和的音程就是纯五度,其比例是2:3,恰与视觉艺术的黄金分割律吻合[5]。

在中外古典建筑中,对称是一个主要的原则,
否则会给人失重感。

古典音乐也讲究句式的对称,乐句往往成对偶句式,句子划分常为四、八、十六……。

这样的音乐给人舒服、完美的感觉。

在现代作曲流派中,数学的计算也被引入了某些作曲技法,例如主要乐句每个音的安排,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通过运算方式产生,然后,再经过作曲家独具匠心的发展、创作上的处理来完
成音乐,可以说是“灵感加科学”的产物,这一点与建筑艺术不谋而合。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应该把音乐和建筑的相似性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这种相似性是有限度的,正如音乐与绘画、文学一样,只有某些音乐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合理的认为具有单纯的形式。

其他的音乐作品则有不同的形式和更广泛的意义。

总之,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其它艺术种类的诸多联系,能扩大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透视音乐“神秘园”的本质,使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它,更好地享受音乐。

【相关文献】
[1]张承漠.西欧十大歌剧欣赏[M].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5
[2]约塞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爱米尔—安托瓦尼·布德尔.艺术家眼中的世界[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
[5]张前,王次诏.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