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单元测试(《唐诗宋词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单元测试(《唐诗宋词选读》)
说明:本试卷分名句赏析和阅读鉴赏两部分,共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题(8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不堪应手增,还寝梦佳期。
B、关城树色崔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C、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2、名句默写(5分)
(1)鸿雁不堪愁里听,。
(2),清泉石上流。
(3),往来成古今。
(4)大漠穷秋塞草腓,。
(5)轮台九月风夜吼,。
二、名句鉴赏(24分)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为我们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4、“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从描写角度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诗。
答:。
6、从表现手法和表情达意两方面赏析“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诗。
答:。
7、从表现手法和创设意境两方面赏析《山居秋暝》的颔联和颈联。
答:。
8、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最后一句“还寝梦佳期”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
三、阅读鉴赏(88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③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④。
注: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又北雁南飞之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径大庾岭时所作。
②[阳月]阴历十月。
③[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④[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0、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宿建德江[注]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这是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后漫游吴越期间所作。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6分)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是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8分)
答:。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8分)
答:。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州①上,相思愁白蘋②。
[注](1)[汀洲]水中陆地,这里指江岸。
(2)[白蘋]一种水草,夏秋间开白色小花,故名。
这里的几句,语本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
本诗颔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
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没”和“空”二字所传达的这份感情。
答:。
14、阅读王维的《鹿柴》时,回答后面的问题。
(18分)
鹿柴①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②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①[鹿柴]柴,读chài,地名,在作者隐居的辋川。
②[返景]傍晚的斜阳。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6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5、下面是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结合注释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洛中访袁拾遗①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②,何如北地春。
[注]①[袁拾遗]作者的朋友,原在洛阳做官,后被流放岭南。
拾遗,官名。
②[梅花早]古时岭南多梅花,且因气候温暖湿润,花开比洛阳一带要早些。
全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后两句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3分)
1、D(A、“应”应为“盈”;B、“崔”应为“催”;C、“暄”应为“喧”)
2、(1)云山况是客中过。
(2)明月松间照。
(3)人事有代谢。
(4)孤城落日斗兵稀。
(5)一川碎石大如斗。
二、名句鉴赏(12分)
3、答:①一轮圆月从遥远的大海那边升起,高高地挂在天空,刚才还幽暗的世界顿时沐浴着融融的月光,不分天涯海角,共被照彻。
作者以开篇就为我们创设了一种静谧、阔大的抒情氛围。
②“此时”作者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4、答:①这四句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惨重,而将帅们却安居军帐,流恋声色。
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
后两句以边塞秋末自然景色的衰败,衬托官军兵力的枯竭。
表达了作者对守边战士的同情和赞
美。
5、答:①细节描写②衬托手法
这三句诗通过“汗起蒸”“旋作冰”“研水凝”三个细节描写,写出了风大、天寒和行军的急速,让人好像看到了战马腾空飞奔、听到了战马啸啸长鸣,渲染出临战前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神采飞扬是为了衬托人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6、①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化用的表现手法。
“树色崔寒近”把树人格化了。
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来了。
“砧声向晚多”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意,想象魏万寄居长安,夜不成寐,岁暮的一片砧声,搅起纷乱的乡愁。
②“树色崔寒近”和“砧声向晚多”相呼应,构成秋末到岁暮流动的时间意象,暗示出时
光流逝、华年易老的深层意蕴。
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诗的颔联和颈联: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使这傍晚的
山村充满了活力。
诗人从听觉和视觉着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描绘出一幅闲适恬
静的山水画(空山澄鲜,山色苍翠;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翠竹浣女,青莲渔舟),创设出
一种清新灵动、闲适恬静的意境。
令人陶醉其中。
为后文写作者留恋这里的环境,不愿归去
作了有力的铺垫。
8、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回屋睡觉吧,睡着了也许能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呢。
它表达了思念情
人的强烈感情和无奈的痛苦。
三、阅读鉴赏
9、(1)比兴手法和衬托手法
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南飞雁”喻指被贬南行的“我”;以南飞之雁至此折回
引出“我”的想“回”,这是兴;颈联再写岭南景恶,更衬怀乡情切。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判断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①结合背景和抓住诗句
中的“南飞雁”和“回”字进行分析。
作者被贬南迁正和南飞的大雁相似,因而作者用以自比。
作者思念故乡,但开篇不直接说出,而是以雁至此折回引出。
这就是“先言他物,以引
所咏之物”的“兴”的手法。
②明确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铺垫衬托、寄托感情、暗示心境。
此处作者是以环境的恶劣,来衬写自己难以驻留的思乡之情。
(2)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乡的诗,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发情怀。
[解析]可结合背景和诗意分析。
作者被贬南迁,情不得已;雁至此折回而我却要继续南行。
什么时候才能遇赦回来呢!环境又是这样的恶劣,瘴气至今没有散开。
明天我还是登上高山
顶折一枝梅花寄向故乡,来表达我的心意吧。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10、这首诗的第三句写的是在江上远望,所看到的空旷苍茫的景色,借以渲染愁绪。
第四句
写近景,看见江中月影,倍感亲近,这一句有反衬意味,通过只有“月近人”,暗示没有“人
近人”,深化了孤独愁苦之情。
11、三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12、(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
(2)闲适恬静。
13、答:“没”字暗扣首句的“望”字,友人如飞鸟一样远行而去,自己痴立凝望,目光久久追随,直到望不见所在,倾注了关切和忧虑;一个“空”字展现出被送之人的远无踪迹,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情。
这两个字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以及自己绵绵不绝的愁思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解析]炼字,要分清词语的词性,对应原诗中表现的对象,看该词是说明对象的哪一个特点的;永远不要忘记,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和意境作以综合的分析,不要就词论词而流于片面。
14、答:(1)这首诗主要写了鹿柴附近山中的景色,突出表现的是空寂和幽暗,表达了对宁静、悠闲生活的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即一二句用有声衬无声,突出空寂;三四句用有光衬无光,突出有案。
15、答:全诗运用对比,前两句“洛阳”和“江岭”对比,“才子”和“流人”对比,借以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后两句借“岭南梅花开得早”与洛阳梅花开得晚对比,说岭南并不因梅花早开而比洛阳好,借以表达一种惋惜、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