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野圭吾《恶意》中的人性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野圭吾《恶意》中的⼈性观
关键词:⼈性嫉妒暴⼒谎⾔恶意
畅销书作家⽇⾼邦彦出国前夜在家中被杀,凶⼿野野⼝修很快落⽹,对罪⾏供认不讳……⼩说甫⼀开始,案件便告侦结。

野野⼝修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但求速死。

⼼存疑惑的警官加贺恭⼀郎在彻查被害⼈与凶⼿的过去之后,⾯对案情、⼿法均平淡⽆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边的寒意……看似毫⽆悬念的杀⼈案件,在加贺对杀⼈动机不懈的探求中百转千回,环环相扣的骗局被⼀个个撕裂,最后⽆情地将读者推⼊恶意的深渊。

东野圭吾将⼿记体叙事的⽆限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复杂⼈性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眼花缭乱、哑⼝⽆⾔。

⼈性的⿊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强⼤能量;欺骗、暴⼒、嫉妒,这些⽇常⽣活中司空见惯、形形⾊⾊的⼼理,究竟可以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在⼈性善恶扣⼈⼼弦的拉锯战中,⾯对可以吞噬⼀切的恶意,卑微的⼈们⼜将何去何从。

⼀、欺骗的⼒量
《读卖新闻》评论《恶意》道:“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

作品情节紧凑,故事展开迅猛快捷,那股逼⼈之⽓⼒透纸背。


野野⼝的欺骗如同天罗地⽹,蒙蔽了读者的双眼,带读者⾛进谬误的迷宫,最终迷失在其中⽆路可⾛。

如此⽬的明确、计划周密的欺骗,将恶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野野⼝修的谎⾔,出⾃他对⽇⾼⽆法忍受的恶意,出⾃他对⾃⾝境况的不满,⽽这种恶意让他⼀再的欺骗,中伤⽇⾼的⼈格,造成⽐死亡更加严重的伤害,借以隐瞒⾃⼰作案的真正动机。

(⼀)毒猫事件的第⼀印象
东野圭吾笔下的野野⼝修是⼀个精明的说谎者。

野野⼝修在⼿记伊始仅⽤⼀个⼩⼩的谎⾔便轻易的将读者带⼊谬误的迷宫。

事件之章,即野野⼝的⼿记中,野野⼝来到⽇⾼家,在他的庭院⾥见到⼀个正在四处寻找着什么的奇怪⼥⼈,⽽⽇⾼⾯带笑容地对野野⼝修承认了⾃⼰杀掉了隔壁⼥⼈的猫的“事实”,理由只是房⼦深受到处乱跑的猫的困扰,影响了租房者的意愿。

当时野野⼝“听到这些话从他嘴中说出,我以为他只是在开玩笑。

然⽽他虽维持⼀贯的笑脸,却不像在开玩笑。

”;⽽当⽇⾼叙述完杀猫的⽅法后“将⾹烟拿近,点燃,惬意地吞云吐雾。

”寥寥⼏笔,便让⼀个“残酷的⽇⾼”植根于读者。

当作者想让读者了解某个⼈物的时候,直接说明陈述的结果,远不如配上适当的动作和台词,让读者⾃⼰去构建⼈物的形象。

野野⼝巧妙的使⽤了性格描写的⼿法,使残酷这⼀词语成为读者对⽇⾼的第⼀印象。

利⽤第⼀印象往往在⼈际交往中最具影响⼒的⼼理特点,使读者始终对⽇⾼抱有很深的成见。

这是野野⼝在案件中布下的所有陷阱中最⾼明的⼀个。

野野⼝修捏造的毒猫事件,不仅仅是谎⾔,更是恶毒的语⾔攻击。

莫须有的罪名安置在⽇⾼⾝上,使⽇⾼的形象笼罩在冷酷的阴影之下。

语⾔攻击造成的伤害,有时⽐⾝体攻击所带来的后果更加危险和严重。

⼝头攻击往往是导致暴⼒和⾝体伤害的直接原因。

恶意往往隐藏在和颜悦⾊的态度与似乎温和的语句之中。

“绵⾥藏针”的⼿法,表⾯上⼗分友善和⽆害,实质上却⾮常的恶毒。

含蓄的、伪装巧妙的攻击更是害⼈于⽆形之中。

⼈们制造和传播谣⾔的动机是出于对某⼈、某事或某种状况的不满、怨恨和敌意。

这种恶意的攻击性⾏为,是由于找不到正当理由或不敢正⾯与受害者发⽣冲突⽽采取的阴暗、卑劣的报复⼿段。

由于谣⾔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虚假的、怀有恶意的信息,其传播范围隐蔽⽽不断扩⼤,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就⽐公开的攻击更加恶劣,对当事⼈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

[i]
当加贺在追查中慢慢了解到事实的真相,才意识到从⼀开始就在野野⼝的误导下⾛进了岔路。

精明的语⾔攻击让读者对⽇⾼的残酷、冷漠⽆法释怀,因此也相信他对妻⼦的冷淡,对野野⼝的威胁,进⽽相信野野⼝捏造的作案动机。

毒猫事件作为谋杀案的关键钥匙,解开了读者⼼中所有的疑惑。

(⼆)环环相扣的虚假作案动机
野野⼝最初以“这样的经历⼤概⼀辈⼦都不会再有”、“作家的天性在作祟”为由写下⼿记,实际上却是编造了⼀个弥天⼤谎,误导警⽅,来隐藏⾃⼰的作案动机。

⼿机中,野野⼝⼀⽅⾯引导警⽅发现他犯罪的事实,⼀⽅⾯⼜精⼼计划隐瞒他的作案动机。

案发当晚野野⼝表现得激动⽽多话,并在事后⼀再的询问警⽅是否确认了⽇⾼的死亡时间,引起了警⽅对他的怀疑。

⽽后⼜在理惠为⽇⾼守灵的晚上,询问理惠录像带放在哪⾥,由此警⽅才发现了藏在《萤⽕⾍》中的有着野野⼝“杀⼈未遂”证据的录像带,⽽《萤⽕⾍》中恰巧有主⾓遭妻⼦及其情夫共同谋害的情节,这样的“巧合”让⼈不得不佩服野野⼝的⽤⼼良苦。

联系到野野⼝特意在理惠⾯前提到初美的意外死亡以及野野⼝的暗⽰“你们不要再到我的屋⾥乱翻了,那⾥还有别⼈寄放的重要书籍。

”警⽅再次搜查野野⼝家,找到了⽇⾼初美的照⽚,与之前找到的⼀条洗熨好的围裙,⼀条⾦项链,⼀张旅⾏申请表联系在⼀起。

野野⼝成功虚构了与初美的感情,并将初美在车祸中的意外死亡定义为⽆法忍受⽆情的丈夫⽽采取的解脱式⾃杀。

⽽野野⼝为了初美⽽谋杀⽇⾼未遂,⽇⾼利⽤当⽇的录像带威胁野野⼝成为影⼦写⼿,这样的设计,不仅让野野⼝的作案动机环环相扣,更是⼤⼤加深了对⽇⾼负⾯形象的刻画。

使读者理所当然的认为,野野⼝是整个事件中的弱者,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荣誉。

⽽这些都被⽇⾼⼀⼿夺取了。

野野⼝的⼿记极⼒把已经死去的⽇⾼描述成嫉妒、冷酷⽆情、报复⼼强、⾼傲⾃⼤、道貌岸然的⼈。

这种连环套让读者深陷其中不能⾃拔。

以⽇⾼的死亡为临界点,让曾经受⼈推崇的⽇⾼⼀下⼦坠⼊⿊暗的深渊;⾃⼰却得到了同情与关注,在这些情况下犯下的罪⾏,⾃然也得到社会的些许谅解。

这样的⿊⽩颠倒、肆意扭曲,岂是⼀朝⼀⼣的恶意所致。

(三)细节之处近乎⽆懈可击的计划
野野⼝的杀⼈计划,就是在这⼀环⼜⼀环的谎⾔之上建⽴起来。

他成功地利⽤警察处理对被告有利的证据时⽐较谨慎,处理对被告不利的证据时则倾向于宽松的弱点,将证明犯罪动机的证物藏在各个⾓落,⾃⼰不⾔明伪造的动机,⽽要警⽅东查西访才找到,巧妙的引导警⽅⾛⼊错误的侦查⽅向。

在警⽅发现他的⼿稿与⽇⾼的作品相似度极⾼,怀疑他是⽇⾼的影⼦写⼿时,他却辩解道:“让我告诉你⼀个更合理的答案吧!那是⼀种学习。

想成为作家的⼈,各有其独特的学习⽅法。

像我,就是借由抄写⽇⾼的作品,以习得他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法。

这并⾮什么特别的事,很多尚未成熟的作家都是这么做的。

”野野⼝对作案动机闭⼝不谈,⽆⾮是期望警⽅在找到凶⼿后迅速结案,等待警⽅在苦苦寻找动机未果后放弃,亦或是拖住警⽅侦查的进展步伐,让警⽅照着⾃⼰设计好的错误⽅向前进,案情公布后,同情的⽬光集中到⾃⼰⾝上,被害⼈⽇⾼受⼈唾弃。

野野⼝的⼿记⾥处处都是圈套。

例如:警⽅断定⽇⾼的死亡时间在五点到七点之间,⽽野野⼝修的⼿记则称⽇⾼在六点后还活着。

⼿记中写道,“她说再见,⼀直看着我转⼊下⼀个街⾓”,误导警官认为理惠夫⼈站在门外⼀直⽬送着野野⼝修离开,然后经求证,理惠只送野野⼝修到⽞关。

野野⼝修故意写得和事实相反,借此隐瞒其并未⾛出⼤门⽽是折返庭院的事实,也就有了作案的机会。

野野⼝害怕没有作案⼯具⽽带去⼀瓶⾹槟,后送给了理惠,⼿记中则没有提及。

通过⽇⾼的电脑,设定传真机于六点⼗三分打电话到⾃⼰电话上,再在朋友⾯前装作接听了⽇⾼的电话,以此制造不在场证明。

甚⾄提前写好⽇⾼需要交稿的连载⼩说的章节,存进⽇⾼的电脑。

近乎天⾐⽆缝的精⼼设计,让⼈不得不对野野⼝内⼼的恶意怀有畏惧。

⼆、暴⼒的重创
暴⼒是⼀个⼈对另⼀个⼈的⾝体、⼈格尊严、权利和利益所实施的伤害性攻击,是对其作为⼈的完整性所施加的侵犯。

[ii]
暴⼒对⼈的影响,并不是单纯针对⽣理,也会使⼼理遭受重创。

⽽⼼理承受的伤害,要⽐⽣理严重⼀百倍。

在暴⼒阴影下成长的⼈,⼈性也不可避免的遭到恶意的扭曲,暴⼒的柴⽕⼀经点燃就会酿成悲剧。

(⼀)校园暴⼒对⼈性的深刻影响
校园暴⼒对⼀个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青少年的世界观、⼈⽣观、价值观都没有得以确⽴,⼼智尚未健全,⽣理和⼼理的极速成长使让他们处于⼀个摇摆的时期。

初涉世事的青少年对周围的环境极其敏感,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形成蝴蝶效应在他们的内⼼刮起⼀阵猛烈的龙卷风。

暴⼒源于敌意。

敌意是⼀种符合的情绪状态,是在后天⽣活中形成的,⼀般在少年时期才会发⽣。

它包含着认知成分,是认知评价的结果。

敌意是愤怒与厌恶和轻蔑的组合。

[iii]
学⽣时代的藤尾,以其的⾝体优势及强势性格成为“⽼⼤”,⾃然⽽然的产⽣征服别⼈、压榨别⼈的⼼理。

不停的实施暴⼒来博得别⼈的敬畏,当这种暴⼒⾏动不可避免的轮到野野⼝的时候,他选择了屈服,选择了顺从;⽽⽇⾼亲切、正直、有⾻⽓、倔强,即使⼀再遭受暴⼒仍不屈服。

攻击被看作是⼀种敌对的⾏动。

敌意的情绪成分含有神经激活和压抑的⽭盾成分,它削弱清醒状态。

它在意识中明显出现时,个体很难进⾏智⼒活动;⽽当它形成⼼境背景时,⼜使⼈
的精神状态蒙上⼀层灰暗的⾊调。

怀有敌意的⼈,其敌对状态是对外的,受伤害的可能是对⽅,但在⼼理上咀嚼着不愉快的,⾸先是⾃⼰。

[iv]在⼼理上咀嚼着不快的灰暗的野野⼝,在攻击与被攻击中摇摆着,跟随藤尾寻求庇护,参与暴⼒事件,并对藤尾说了很多⽇⾼的坏话,因此藤尾对⽇⾼深恶痛绝。

青少年时期野野⼝之所以讨厌⽇⾼,很⼤程度上是源于野野⼝母亲不⾃觉中流露出的轻蔑。

这种轻蔑与不顺从⽽引起的怒⽓相结合,使得暴⼒事件不断升级。

野野⼝与⽇⾼共同经历的暴⼒事件以藤尾对邻校⼥⽣的施暴作结。

藤尾对⼥孩施暴的时候,在场协助他的⼈正是野野⼝。

强暴案成为野野⼝⼼中难以治愈的伤痛。

作为只能依靠别⼈⽣存的野野⼝来说,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协助藤尾的。

⽽是害怕违逆藤尾⼜要重新过受尽凌辱的悲惨⽇⼦,纵使百般不愿,还是让⾃⼰的⼿沾上这么肮脏的事情。

油然⽽⽣的罪恶感和⾃我厌恶将野野⼝淹没,使他的内⼼世界极度扭曲,随之产⽣了反社会情绪,反社会情绪主要是指相对于与正常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级情感(如道德、信仰、价值等)性质相反的情感。

⾏为⼈在强烈⽽持久的反社会情感的作⽤下才会导致犯罪⾏为的发⽣。

情感具有顽固的信念与意志作为⽀持⼒量,这种反社会性情感⼀旦形成便难以改变,犯罪⼈在实施犯罪⾏为的过程中往往精⼼策划,预谋已久并具有较强的克服困难的决⼼。

这类犯罪⼈的⼈格⼀般表现为情感⿇⽊,冷酷⽆情,刻薄残忍,缺乏基本的同情⼼,对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缺乏道德⾃律,对⾃⼰的⾏为往往不会产⽣会很羞愧感,挫折耐受⼒很差,激惹性⾼,易冲动,⽆畏惧感等,很⼤程度上符合野野⼝的形象。

[v]
⽽深⼊野野⼝⾻髓的恶意,最终被转移到⽇⾼⾝上。

(⼆)犯罪事件的导⽕线
现代的社会在本质上是悲剧时代。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是社会的复杂化和⾼度的组织化,这必然会减弱和他⼈的感性联系,只关⼼有关达到⾃⼰⽬的的事,⽽助长对其他事情的不关⼼。

产⽣这种病理现象的原因是强调个⼈因素和社会结构因素。

⼀⽅强调个⼈对社会的适应,另⼀⽅则强调适合个⼈需要的社会变⾰。

曾经存在的绝对主义社会,以及战前的⽇本,⼤体上是绝对的价值标准(例如维系⽇本国体的天皇制国家的观念)。

可是,在现代的⽇本,已经不存在那样的规范。

因此,现在在⽇本,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情况也很混乱。

这⾥,要把什么是病理现象确定⼀种定义是很困难的。

但是,甚⾄可以说,只有这种混乱才是正常状态,相互认识价值观的相对性,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vi]
⽇⾼的死就是⽇本悲剧时代的缩影。

⽽野野⼝,则是混乱的价值观锻造的恶毒产物。

暴⼒也在复杂的社会观念、混乱的价值观碰撞下擦出⽕花。

野野⼝对⽇⾼动了杀机的导⽕线,是⽇⾼的作品《禁猎地》。

在《禁猎地》中,⽇⾼作为书中主⾓的原型,以近乎纪实的⼿法记录了初中时代,倚强凌弱,欺软怕硬,暴⼒横⾏的躁动校园,对主导所有暴⼒事件的主⾓的憎恨漂荡在字⾥⾏间。

引起⼈们对不断引起社会问题的校园暴⼒的关注。

⽽书中施暴者的原型藤尾的妹妹对该书对死去的藤尾造成的不良影响责任的追究,⽆疑是揭起了野野⼝的旧伤疤。

野野⼝作为⼀个弱者,在校园暴⼒的摧残侮辱下由⼀个任⼈宰割的⼩⼈物,变成助纣为虐的⼩跟班,马屁精,⼩钱包。

《禁猎地》这本书将野野⼝⼼中最不堪的陈年往事推到风⼝浪尖。

故事结尾遵照事实写到藤尾所犯下的强暴案后消失⽆踪。

⽇⾼在创作《禁猎地》时通过某种渠道拿到了记录下现场情况的照⽚,对野野⼝费劲⼼机掩盖的秘密了然于⼼。

⽇⾼作为知道野野⼝初中时代可憎过去的关键⼈物,引燃了他⼼底深埋已久的恶意。

⽇⾼在《禁猎地》中写道,“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样。

”“令他害怕的,并⾮暴⼒本⾝,⽽是那些讨厌⾃⼰的⼈散发的负⾯能量。

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恶意从未消失。

恶魔的符咒直到死亡也没有被揭下。

藤尾作为施暴者,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也是他⼈⽣的悲剧。

如果青少年时代有谁能够站出来,制⽌他的⾏为,引导他消除内⼼的敌意,正视⾝边的⼈和事,他也不会过早的⾛上死亡之路。

对于野野⼝来说,他既是被害⼈,也是害⼈者。

为了更好的⽣存,他不得不顺从暴⼒的指引,逐渐转变为⼀个施暴者。

在反社会情绪的影响下,他在学校任教的时候,对班上的事情不管不
问,只是做好⼀名语⽂⽼师的本职⼯作,顺理成章的做⼀个校园暴⼒事件的旁观者。

他曾经深陷其中不能⾃拔,也不想再重复以前的噩梦。

⽇⾼则是⼀棵强壮茂盛的⼤树,任风⾬飘摇,根基不倒。

复杂的社会并没有将他的灵魂侵蚀。

然⽽正是他信任的朋友以最恶劣的⾏为夺去了他的⽣命,甚⾄荣誉与尊严,最终被恶意所摧毁。

警官加贺也曾有处理校园暴⼒事件的经历。

他在学校任教时虽然制⽌了施暴的学⽣,不⽢于静待事态平息的消极⽆⽤的做法,但却没有从⼼理上消除学⽣的敌意,没有关注到双⽅的暗潮汹涌,使得不断积累的敌意在毕业后瞬间爆发,造成了伤害事件,也是加贺⼈⽣中最⼤的败笔。

四⼈对待暴⼒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也从另⼀个侧⾯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性的多⾯性。

导⽕线是⼀本《禁猎地》,是野野⼝的尽⼒隐瞒,是暴⼒的驱使,更是价值的混战。

三、嫉妒的砝码
嫉妒是⼈类的⼀种本能,是⼀种企图缩⼩和消除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维持⾃⾝⽣存与发展的⼼理防御反应,是当别⼈在某些⽅⾯超过⾃⼰、使⾃⼰的欲望不能得到满⾜时所产⽣的企图排除乃⾄破坏别⼈优越状态的激烈的情感活动。

[vii]
野野⼝对⽇⾼以嫉妒为主的复杂情感⽇积⽉累,深藏的恶意使天平倾斜,最终化为⼀个惊⼈的杀⼈计划。

(⼀)岌岌可危的友谊
野野⼝⾃⽩书伊始,将⾃⼰与⽇⾼描述为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事实上,⽇⾼也的确⼗分信任野野⼝,将他作为⼀个好朋友对待,把野野⼝介绍给编辑,真⼼的帮助野野⼝⾛上作家的道路。

然⽽在野野⼝扭曲的眼中却不那么认为。

嫉妒常常表现在眼神中,嫉妒的,眼红的⽬光就是恶眼。

[viii]⽇⾼善意的所作所为在野野⼝的恶眼中都是对于不成功的⾃⼰的讽刺。

⽽后,随着案情侦破不断进展,野野⼝的⾃⽩书对两⼈关系的描述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极⼒描写两⼈充满憎恨的关系,字⾥⾏间剑拔弩张,紧张的氛围下随时可能爆发⼀场对战。

这些单⽅向的憎恨源于莫须有的婚外情,源于虚构的影⼦写⼿和谋杀未遂。

嫉妒在此升级为憎恨的诋毁。

野野⼝的同学则提到野野⼝对初中时代的抱怨态度,野野⼝每次提及初中时代都会变得⼗分激动。

相同⽣活轨迹上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背道⽽驰的⼈,是不可能在⼈⽣的河流中相伴⽽⾏的,最终会被意识的洪流冲散。

现实中亲切、友善的⽇⾼给了野野⼝毫⽆杂质的友谊,⽽野野⼝却⽤嫉妒、轻蔑、怨⽓甚⾄憎恨来回报。

也许,正是因为⽇⾼给了野野⼝太多的恩惠,反⽽让处处不尽如⼈意的野野⼝不知所措,迫不及待想要找到⼀个释放的出⼝。

这种不对等的友谊不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不对等关系的⼀旦建⽴,就意味着悲剧拉开了序幕。

(⼆)⽆法逾越的⾃卑
东野圭吾笔下⽴体的野野⼝不仅仅嫉妒⽇⾼,也有着深深的⾃卑感。

野野⼝的⾃卑和嫉妒交织在⼀起,构筑了⼀个完整的、恶意的形象,他是灰⾊的,让⼈沉沦的形象。

野野⼝的⾃⽩书中提到,“我们是童年故交,所以从⽇⾼出道以来,我就⼀直留意他的消息。

我觉得他很厉害,却⼜嫉妒着他,这点我不否认。

怎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我也以写作为终⽣抱负。

这种情况之下,被他超越的我多少有点嫉妒,也⽆可厚⾮。

相较于他的成功,我连作家都还没沾到。

”野野⼝⼗分直接的承认了⾃⼰的嫉妒之情,话语中⼜隐隐透着⼀种⽆奈与⾃卑。

他放弃了⼀切去追求,可望⽽不可及的作家的位置,让他深深沉沦。

恶意嫉妒的另⼀种更肆⽆忌惮的攻击形式是过度的批评,把事物批驳得⼀⽆是处。

[ix]⽽野野⼝正是对⽇⾼的作品批判的⼀⽆是处,“曲解⽂学的含意、不会描写⼈性、俗不可耐之类”,这样的话从野野⼝的⼝中说出,是由于他⽆法在⽂章上超过⽇⾼,只能进⾏⾔语攻击的⾃卑体现。

野野⼝的同事说,“野野⼝⽼师也⼀⼼想成为作家,看到童年的故友超越⾃⼰,难免会觉得⼼慌。

可他⼜不能若⽆其事,到底还是读了对⽅的书,这样他才有资格⼤加批评,说⾃⼰写的要⽐它有趣得多。

我很想说他忌妒得快要发狂,只是看上去好像不是这样。

相反,他还到处跟⼈炫耀呢。

”野野⼝⽤炫耀、赞赏、友谊来掩饰⾃⼰内⼼强烈的不平衡。

当⾃卑感在成为个体实现特定⽬标的⼼理障碍时,这⼀情感就会引发挫折感或转化为挫折感,或者当真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距离太⼤时,⾃尊转化为⾃卑进⽽产⽣挫折感。

挫折感是
指⼈们在某种动机⽀配下达到⼀定⽬的的⾏动过程中收到阻碍⽽⽆法克服时产⽣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在挫折的状态下,⾏为⼈往往有烦恼、愤怒、不满、怨恨以及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

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体验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和宣泄,当它们积累到⼀定程度时,为了消除由此产⽣的极度紧张、焦虑和压抑,⾏为⼈往往会出现情绪冲动,爆发攻击性犯罪⾏为。

[x]⾃卑是野野⼝的⼼理障碍,他知道⾃⼰永远都⽆法超越⽇⾼,他所期望的位置属于别⼈,这样的挫折让他烦恼不已,不满的情绪⽔涨船⾼,怨恨和敌视也随之⽽来。

只有流⾎才能解脱,只有死亡才能解脱,只有亲⼿将⽇⾼推下深渊才能解脱。

(三)恨之⼊⾻的恶意
野野⼝在学⽣时代语⽂成绩优异,作⽂得到⽼师的赞赏。

⽽那时,⽇⾼不过是⼀个普通的学⽣。

多年之后,野野⼝不过是⼀个平庸的语⽂教师。

昔⽇的“朋友”却摇⾝⼀变,成了知名作家。

这让和⽇⾼有着相似经历的野野⼝⼀下失去了⼼理的平衡。

嫉妒,⼤都经过了伪装,是极具攻击性的情感,攻击⾃⼰和别⼈的⾃我价值感。

如果我们的⾃我价值感持续受到攻击,我们会变得⾮常不满,容易产⽣敌意,并可能诉诸暴⼒。

继续把嫉妒投射到别⼈⾝上,就会失去⾃我价值体系中的⼀个调节因素,在⽣活中变得更加⽆能,更倾向于憎恨、复仇和隐秘的破坏性⾏为。

[xi]野野⼝伪装成⽇⾼的书迷,朋友,将对⾃⼰和对⽇⾼的不满深深的压抑在⼼底,⾃我价值感伤痕累累,最终⽆法调节,只能⾛上犯罪的道路。

⼈与⼈之间⾃然存在着区别,只有当涉及的价值显⽽易见对我们⾮常重要,值得我们去追求时,这些差别才能引发嫉妒。

[xii]⽇⾼与野野⼝的差别,不仅仅是⽇⾼拥有作家的荣誉和地位,也来⾃他有美满的家庭,良好的⼈格品⾏。

⽽这些野野⼝不曾拥有的东西,愈发使他发狂的嫉妒,与他希望的⽅向背道⽽驰。

康德说:“嫉妒属于忘恩负义和幸灾乐祸的丑恶家族。


⽇⾼是⼀个⾮常好的⼈,同时也是野野⼝的恩⼈和朋友。

⽽这样的恩德却招致了怨恨。

在⽇⾼的⼤善⾯前,更加凸显了野野⼝的⼤恶,使野野⼝的⼼⾥⽆法容忍⽇⾼的存在。

与此同时,嫉妒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健康,甚⾄可能导致⾝⼼疾病,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在⼀切的不利影响中,最能使⼈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境,如忧虑和嫉妒。

”《内经·素问》⾥也明确指出:“妒⽕中烧,可令⼈魂不守舍,精⼒耗损,精神涣散,肾⽓闭塞,郁滞凝结,外邪⼊侵,精⾎不⾜,肾衰阳失,疾病滋⽣。

”嫉妒会使⼤脑⽪层及下丘脑垂体更多地分泌促肾上腺⽪质激素,造成⼤脑功能紊乱,免疫机能失调,从⽽导致⾃⾝免疫性疾病以及⼼⾎管、周期性偏头疼发病率的上升。

[xiii]长期的嫉妒必然是野野⼝的⽣理受到损害,这很有可能是他旧病复发的原因之⼀。

⽽知道⾃⼰即将离开⼈世的野野⼝,给这世界的最后⼀击,便是让⾃⼰的嫉妒⽆限爆发,不再去忍受对⽇⾼的恶意。

嫉妒引起的犯罪多是预谋性犯罪,常有较为周密的策划。

因他⼈的才能、名誉、地位⾼于⾃⼰,⾃我表现的欲望得不到满⾜,导致对他⼈的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犯罪⾏为。

⼈的犯罪⼼理的形成的过程是:⽣理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不良的教育影响,⾃卑感,努⼒追求优越,过度补偿,犯罪。

[xiv]野野⼝的犯罪恰巧为我们呈现了这⼀过程,旧病复发,⽆业者,校园暴⼒事件的附庸,深深的⾃卑,对作家的追求,最终将他推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追根溯源,野野⼝的犯罪动机,竟是贬低⽇⾼的⼈格。

很难想象,野野⼝从对⽇⾼起了杀意,到他实现计划,其间的⼼路历程有着怎样的转折。

《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

野野⼝最终将⼼底的恶意⽆限释放,获得了⼼灵的解脱,却在波澜不惊的社会掀起惊涛骇浪,逼迫⼈们去正视⼈性⿊暗⾯的巨⼤能量。

⽣活是⼀场战⽃,战⽃中的恶意⽆法避免,就需要学会找到出⼝,学会寻求解脱。

注释:
[1]井上惠美⼦,午出彦仁《现代社会⼼理学》(林秉贤译)群众出版社 1987.2 第79页
[1]井上惠美⼦,午出彦仁《现代社会⼼理学》(林秉贤译)群众出版社 1987.2 第325页[1]孟昭兰《情绪⼼理学》北京⼤学出版社 2005.3 第195页
[1]维雷娜·卡斯特《怒⽓与攻击》 (章国锋译)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 第137页
[1]孟昭兰《情绪⼼理学》北京⼤学出版社 2005.3 第195页
[1]井上惠美⼦,午出彦仁《现代社会⼼理学》(林秉贤译)群众出版社 1987.2 第324页[1]邢群麟,王俊《⼼理医⽣讲述的88个⼼理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7 第56页
[1]维雷娜·卡斯特《怒⽓与攻击》 (章国锋译)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 第137页[1]维雷娜·卡斯特《怒⽓与攻击》 (章国锋译)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 第137页[1]孟昭兰《情绪⼼理学》北京⼤学出版社 2005.3 第197页
[1]维雷娜·卡斯特《怒⽓与攻击》 (章国锋译)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 第136页[1]维雷娜·卡斯特《怒⽓与攻击》 (章国锋译)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 第137页[1]芦淼《健康⼼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10 第195页
[1]周晓虹《社会⼼理学》⾼等教育出版社 2008.2 第89页
参考⽂献:
[1]乐嘉.《“⾊”眼识⼈》.⽂汇出版社.2006.8.237~239
[2]邢群麟,王俊.《⼼理医⽣讲述的88个⼼理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 .56~57
[3][⽇]东野圭吾.《恶意》.南海出版公司.2009.6.10~175
[4][⽇]井上惠美⼦,午出彦仁.《现代社会⼼理学》.(林秉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2.79~80,323~325
[5]孟昭兰.《情绪⼼理学》.北京⼤学出版社.2005.3.194~197
[6]周晓虹.《社会⼼理学》.⾼等教育出版社.2008.2.88~90
[7]芦淼.《健康⼼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0 .193~196
[8][瑞⼠]维雷娜·卡斯特.《怒⽓与攻击》.(章国锋译).⽣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36~137
[9][瑞⼠]维雷娜·卡斯特.《羡慕与嫉妒:深层⼼理分析》.陈瑛译.⽣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0 .13~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