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教学双设计AB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定风波》教学双设计A B案
(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苏轼《定风波》教学双设计AB案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可见。
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
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
(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提示可多解。
(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无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
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
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
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
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
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
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万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
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
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无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
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
心里有就有。
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
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
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
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方案B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诗词朗读
二、明晰诗词阅读的思路和技巧
三、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读出东坡的节奏旋律,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1、单个学生朗读,大家自由评议。
点拨:
(1)节拍:不疏不密,不急不缓。
如“何妨……平生”,可以读得更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读出苏子行吟的味道。
(2)调子:不扬不抑,不温不火,如“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一份淡定和超脱。
(3)重音:抓住能体现作者情绪、情感的词,如“莫听”“何妨”“归去”(学生提出来能言之有理就行)
2、全班诵读,围绕感情处理来进行评议。
点拨:如“竹杖芒鞋轻胜马”里有喜悦和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意、朴拙里有不经意的豪放,和“大江东去”不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里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跟读、背诵。
说明:以不同方式的朗读来初步感知词意、词境。
二、读出本词的词眼题眼,进一步把握词的内涵与手法。
1、出题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给本词拟2-3个问题,并说说出此题的用意、目的,即推敲出题的有效性。
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出题用意:因为它是创作本词的缘起,也是本词的一个背景,它和词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理解全词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它运用了一定的手法。
参考答案: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用了隐喻和双关。
交代了创作本词的缘由,也是本词核心问题的关键:即人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雨”,为“归”的主题伏笔。
2、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择1-2道综合性题进行讨论探究。
如:
l词中哪句话最能代表苏轼形象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
l“归去”,你认为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及苏轼其他作品谈谈你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
l“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给了你什么样的人生启迪提示:学生选择开放性的大题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发言。
教师点拨与点评,把握词的基本方向和内容要点。
3、小组内交换出题,每人选择2题书面作答。
如:
l“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雨”和“晴”如何理解
l“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由此可见词人着竹杖芒鞋行于泥地时的心态是如何的
l“迎”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
说明:引导学生寻找出题点,学会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品味关键字词句,由具体到抽象地赏析全诗。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三、读出自己的评价,加深对词及词人的独特理解
1、请学生用一句话评点这首词。
角度自选,语言简洁。
2、说说你心目中的苏轼。
鼓励个性,各抒己见,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
3、推荐他人的评价片段,以扩展学生的见识和思维。
l“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l“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l“遭受磨难最多最深重的文人。
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充盈着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
(陈友康) l“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
(元好问)
l“人生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代表人物是苏轼,他把人生视为长久的延续,视为冷静的挑战过程。
像这样从容不迫的人生观,也许只有博大的人格如苏轼者,才能水到渠成,化为巨流。
”(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l“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
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林清玄)
l“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王水照及其弟子所作传记) l“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云(《碧鸡漫志》)
说明:1、2两个小环节,请尽量多的学生发言,教师做总结、概括以及方向性上的导引;3引导学生不但看评价内容,也看评价方式,评价语言,以加强积累与理解。
四、读出语言的涵蕴与灵动,学习化用。
1、请学生化用本首词,写一句标题式的话,并与我们的人生观照。
将学生的化用句子用投影方式部分展示出来,稍作评点。
2、教师提供自己的化用例句。
如:
l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l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l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l莫听风雨,我且徐行
l空漠人生无雨晴
l若无雨晴,我们将如何书写人生跌宕的剧情
l一蓑烟雨几许人生
……
说明:在化用练习中进一步感受词的美,以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况味,并在这样的练习中提高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
结语:我们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东坡的人生智慧。
愿我们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有东坡这样的大家相伴,以使我们的精神不苍白,灵魂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