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精品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导学设计
课题:《鱼我所欲也》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知识梳理】
1. 本节课核心知识: 全文的翻译、重点字词的积累,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2. 本节课重点:
熟读并翻译全文
3.本节课难点:
重要字词的翻译与全文的背诵,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
蹴尔而与之(给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
由是:由是感激(因此。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
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
人皆有之(代词。
)宫室之美(的。
)
【学习目标】
目标一:通过课下注释和补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主张及主要作品。
目标二:跟读课文,读通课文语句,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目标三: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全文,小组讨论解释全文重点字句,能准确翻译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目标四: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全文,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出对“本心”的理解。
【核心任务】
任务一: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任务解析: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能结合课下注释及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
【教师点评】(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
蹴尔而与之(给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
任务二:译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下列画线字词的解释并翻译段落。
()
)尔而
(
()
)
)奉,所识
()不受,今为()
)不受,今为妻妾之
)
()
任务解析: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刻下注释及查阅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师点评】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任务三:整体感知
1.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请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的图表。
任务解析:学生通过完成表格,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类比和道理论证方法
任务三、研读探究
2、速度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任务解析: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课堂检测】
背诵全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