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颗粒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填充在颜面部凹陷患者轮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转移。
随着在肺癌筛查和健康体检中行胸部X线片或CT扫描检查,近年来SPN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普胸外科的一种常见病[6]。
虽然穿刺和手术活检是确定结节病理性质的有效手段,但均为有创检查,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为防止过度诊断和治疗,采用安全、迅速、高效的检查方法鉴别SPN的良、恶性,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8-9]。
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水平不断提高,CT增强扫描已广泛用于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并获得了较高的临床价值。
其主要优势有[10-11]:(1)探测器排量的增加,提升了形态学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检出率,以及部分病理生理学信息;低剂量64排螺旋CT有利于避免辐射性损伤,安全性高。
(2)低的管电流不会影响对图像空间分辨率,有利于SPN的检出。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于我院行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2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前均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SPN,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探讨了CT增强扫描鉴别SPN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结果显示:CT增强扫描提示恶性结节43例。
其中,有毛刺征占60 47%,分叶不规则征占58 14%,胸膜凹陷征占32 56%,边界不清晰占25 58%,空泡征占20 93%。
病理学检查恶性结节44例。
其中肺腺癌40例,肺鳞癌3例,肺小细胞癌1例。
良性结节18例,其中结核10例、肺囊肿5例、错构瘤3例。
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鉴别SPN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0 90%,特异性为94 44%,准确率为95 16%。
阳性预测值为97 67%,阴性预测值为89 47%。
充分展现了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鉴别SPN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术前对SPN行CT增强扫描,对鉴别SPN的良、恶性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
4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56.
[2] 郭云杰,井小会.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1):544-546.
[3] 金亮,闫天生.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在肺癌治疗中的现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18(8):749-752.
[4] 陈晓峰,谈宇龙.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8,21(4):296-299.
[5] 王小刚,杨茂生,彭君,等.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5):777-780.
[6] 李红艳,韩伟.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孤立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2):140-141.[7] 张振显,杨爱莲,吴爱军,等.多层螺旋CT动脉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9):62-65.
[8] 陈华东,罗大明,于永江,等.术前增强CT检查最佳图像特征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1):71-74.
[9] 余林,王霞,吴建芬.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孤立性肺结节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3):332-334.
[10]李达,于洋涛,韩露,等.分析64层CT增强扫描与CT数据3D打印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
志,2020,26(3):36-38.
[11]贾胜利,许茜.低剂量螺旋CT在成人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5):67-70.
(收稿 2020-07-13)
自体脂肪颗粒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移植填充在颜面部
凹陷患者轮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王勇
河南巩义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巩义 451200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颗粒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填充移植在颜面部凹陷患者轮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7—2019-02间巩义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颜面部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轮廓修复术方法分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填充组(对照组,30例)和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填充组(联合组,35例)。
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临床指标。
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
联合组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填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其间2组吸脂区及填充区均未出现脂肪栓塞、感染、坏死感染、脂肪液化、血肿等并发症。
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填充在颜面部凹陷患者修补轮廓中效果肯定,患者满意度较高,且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安全可靠。
【关键词】 颜面部凹陷;轮廓修复术;自体脂肪颗粒;富血小板血浆
【中图分类号】 R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77-8991(2020)06-0052-03
颜面部凹陷对患者面部美观度、心理负担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可造成较大影响和负担,是整形、美容、皮肤等科室常见的面部畸形之一。
既往采用人工生物材料填充颜面部凹陷不仅费用高和易出现假体排斥及移位,导致对颜面部软组织量不均衡及容积效果欠佳,同时并发症多,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65例行手术治疗的颜面部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自体脂肪颗粒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填充治疗颜面部凹陷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07—2019-02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65例颜面部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
(2)均为女性患者。
(3)符合相关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循环、血液、免疫等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2)瘢痕体质者。
(3)精神异常或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治疗者。
(4)随访脱落者。
按照轮廓修复术方法分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填充组(对照组,30例)和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填充组(联合组,35例)。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术前医师目测评估面部需填充部位及剂量,填充部位范围以亚甲蓝标记,确定所需移植的脂肪数量,同时与患者做好沟通,告知手术进程及易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确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拍照存档。
(2)两侧大腿根部内侧脂肪颗粒质量较高,可作为自体脂肪供区首选部位;以大腿外侧、下腹部等处为第一备选。
吸脂区同样应用亚甲蓝标记。
(3)采用自制一次性注射器(接专用抽脂针头)抽吸脂肪,脂肪悬混液静置数分钟后将肿胀液及血液去除后置于生理盐水中反复漂洗。
然后应用钝头针头挑出纤维束及脂肪组织,取纯黄色脂肪颗粒备用。
同时按Landesberg二步法制备PRP。
注射器抽取枸橼酸钠抗凝剂及适量血液,注射于离心管,随后以2000r/min离心10min,对底层红细胞进行抽取,在2200r/min下进行离心处理10min,共2次[1-2]。
之后提取PRP并按1∶3或1∶4比例将PRP与自体脂肪颗粒均匀混合,再用专用转换接头将PRP与自体脂肪颗粒混合液转移至1mL注射器中备用。
制备整个过程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4)移植填充操作时患者取平卧位,面部填充区域行局部浸润麻醉。
对照组用注射器将脂肪颗粒,联合组将PRP与自体脂肪颗粒混合液移植到凹陷部位。
注射移植中根据不同凹陷部位采取多层次、由远及近、扇形状等方式实施注射,并依据受区面积及深度选择不同的注射量。
注射时保持适当压力,避免压力过大增加脂肪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注完成射后,轻柔按摩移植部位周围,使脂肪粒在皮下完全扩散。
采用弹力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固定[3]。
必要时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可根据填充效果再次实施填充术。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岁)BMI(kg/m2)
不对称凹陷部位[n(%)]
眼睑颊部颞部鼻唇沟
联合组3532.12±4.4323.26±0.458(22.86)15(42.86)7(20.00)5(14.26)对照组3032.22±4.45 22.68±0.47 6(20.00) 14(46.67) 6(20.00) 4(13.33) 注:与联合组比较, P>0 05
1.3 观察指标 (1)总满意率:术后6个月时由患者根据凹陷处恢复及并发症评价术后总满意率,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
术后凹陷处变得饱满平整,皮肤质地光泽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为满意。
凹陷处基本恢复平整饱满,皮肤质地光泽有所改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为基本满意。
术后凹陷处恢复不佳,皮肤质地无改善为不满意。
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2)二次填充率。
(3)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 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
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对手术效果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填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2。
2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0~12个月,吸脂区及填充区均未出现脂肪栓塞、感染、坏死感染、脂肪液化、血肿、色素沉着、感觉迟钝、局部凹凸不平等并发症。
表2 2组术后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情况及二次手术填充情况组别例数
患者满意率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
二次填充率
[n(%)]
联合组351617294.284(8.57)
对照组301115583.33 7(23.33)
注:与联合组比较, P<0 05
3 讨论
与其他生物材料比较,自体脂肪生物来源广泛、相容性好且可排除免疫排斥反应等可能,术后移植区形态自然、手感好,改善面部凹陷和皮肤松弛等效果显著。
同时取材比较方便且来自患者的身体其他部位,不仅成本低,物美价廉;而且对部分患者实现填充面部凹陷的同时,通过抽取局部过多脂肪亦可达到减肥的效果[4]。
但实施中也存在诸如感染、形成脂肪结节、脂肪成活率过低等问题,对效果可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家文献报道PRP在颜面部凹陷患者修复手术中均有肯定的效果[5-7]。
其原因在于:PRP是自体血经过离心、分离而获得的血小板血浆的浓缩物。
其中血小板的浓度为全血的3~6倍,且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胶原蛋白,诱导间质干细胞分裂、分化,刺激血管生成,以及激活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促进细胞生长繁殖、胶原蛋白生长,以及丰富的抗炎物质和血浆营养等作用,实现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填充后的存活率和可靠的抗炎等效果。
本研究对联合组患者应用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填充术,与单纯应用自身脂肪粒移植填充术的对照组比较,术后患者总满意率更高,且二次填充手术率更低。
说明前者在面部凹陷填充后面部轮廓恢复更为自然,患者总满意度更高。
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脂肪栓塞、感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说明在两种术式均有较高的安全性。
需注意,在实施移植及填充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量使用小孔径针头注射器抽取能够获得足够小的脂肪颗粒,能够预防和降低感染及术后形成脂肪结等风险。
此外,虽然自体脂肪与PRP联合技术已经在整形外科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但目前还处于临床摸索阶段;且由于临床对PRP与脂肪混合最佳比例,抗凝及激活剂对脂肪成活率的影响情况,以及术后脂肪成活率的评估等方面,仍无法形成明确且统一的数据、评价标准及有效手段等。
因此,PRP作为在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的作用机制和远期效果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8-9]。
4 参考文献
[1] 刘畅,陈育哲,许雅娟,等.自体脂肪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22(2):67-70.
[2] 朱帅.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10):50-51.
[3] 卢艺朴,叶佩真,梅梅.富血小板血浆辅助自体脂肪移植双平面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9,27(1):14-18.[4] 朱清海,姚光霄,马永红,等.富血小板血浆结合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凹陷填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8,26(11):8-11.
[5] VincenzoS,DanieleV,AndreaP,etal.PlateletRichPlasmaTherapyinNon-insertionalAchillesTendinopathy:TheEfficacyisReducedin60-yearsOldPeopleComparedtoYoungandMiddle-AgeIndividuals[J].FrontiersinAgingNeuroence,2015,7:228.
[6] 王金明.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皮肤软组织扩张新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7] 李洁琪,回蔷,张宇,等.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27(2):100-102.[8] 赵武超,邵家松,宋勇.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20,26(1):78-80.
[9] 石盼丽,苗勇,杜丽娟,等.富血小板血浆在美容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9,35(11):1156-1160.
(收稿 2020-08-19)
输尿管镜钬激光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
输尿管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
邓云群
河南郑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2—2019-01间郑州人民医院行输尿管镜钬激光联合球囊扩张治疗的52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45例,女7例;平均年龄44 72岁。
输尿管上段狭窄18例,中段狭窄14例,下段狭窄10例。
右侧22例,左侧30例。
平均狭窄长度1 29cm。
术后7d左右拔除导尿管,常规留置双J管12周。
结果 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48 30min。
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出血、严重感染、输尿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个月。
手术一次治愈40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 31%。
结论 对输尿管狭窄患者应用钬激光联合输尿管球囊扩张治疗,并发症少、治疗有效率高。
【关键词】 输尿管狭窄;输尿管镜钬激光切开;球囊扩张
【中图分类号】 R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77-8991(2020)06-0053-03
输尿管狭窄是临床常见和容易复发的一种泌尿外科疾病,常由于手术、尿道管腔感染、肿瘤等原因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