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中外交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互谴使臣 2、商业贸易
表 现
制度
建筑
3、对日本的影响
文化教育
社会进程
4、历史人物
鉴真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 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 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 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 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 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带之香料 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唐宝 应二年(763,日本天平宝字7年)五月初六日,鉴真卒于唐招提寺。 弟子思托记述其六次东渡事迹、经日本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润色的 《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1]
黄荆中学 邓勇通
发达的对外交通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 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 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 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 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 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 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 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 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 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 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 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 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 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 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 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国家 人员往来
新罗 日本 天竺 波斯 大食 东南 亚 中亚
留学生 崔致远
贸易交往
新罗坊 新罗馆 引入茶种雕版术制瓷 日本出土唐币 中国出土日本银币
郁金香菩提树
文化交流
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大化改新教授儒学 仿照长安创立文字 十进位记数法
遣唐使 吉备真备鉴真
遣使唐朝 玄奘 义静 互派使节 国王求援 高宗大食通使 出访马来半岛 遣使前来
3726262513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东南中亚高宗大食通使造纸术西传吉备真备鉴真日本出土唐币中国出土日本银币大化改新教授儒学仿照长安创立文字留学生崔致远新罗坊新罗馆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引入茶种雕版术制瓷遣使唐朝郁金香菩提树十进位记数法玄奘义静互派使节国王求援开设波斯店骠国歌舞团访问出访马来半岛遣使前来名马异药吸引力开放统一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巨大吸引力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路海路交通发达唐周边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正值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主动向唐学习借鉴唐朝政治文化
佛教文化学习、交流中的高僧
高丽 使者
鸿胪寺 官员
东罗马 使者
少数 民族
《礼宾图》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 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 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 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 己的友好邻邦……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
国 大 新 波 天 日 百 高 拂 狮 家 食 罗 斯 竺 本 济 丽 菻 子 国 次 37 26 26 25 13 8 7 7 3 数
文化条件
地理条件
①统一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巨大吸引力 ②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路海路交通发达
④唐周边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正值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主动向唐学习,借鉴唐朝政治、文化。
三、唐对外交往频繁表现:
(1)交往国家增多,交往范围扩大; (2)官方交往频繁;
(3)商贸往来繁荣;
开设“波斯店”
造纸术西传 骠国歌舞团访问 名马、异药
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四种途径
1、贸易(官方与民间)
2、留学生,派遣使节 3、宗教人士(法显 玄奘 义净 鉴真) 4、战争(唐朝与大食)
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 盛况空前的局面? 政治条件 经济条件 统一安定
开放
繁荣富强
博大精深 吸引力 交通便利
慈恩寺的大雁塔 明代木刻《玄奘译经图》 (经塔)
玄奘回长安后, 专务翻译从天竺 带回来的佛经。 他精通梵文和国 语,经过19年的 努力,共译经论 75部1335卷,约 1300多万字,对 佛教的传播作出 杰出贡献。
朝代
僧人
鉴真
交往国家
日本 天竺
天竺、印尼
主要著作
唐朝
玄奘 义净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 求法高僧传》
建筑 政治制度
日本平城京
唐朝长安城
服饰方面
唐朝仕女图
日本仕女图
货币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 (始铸于708年)
文字、书法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ぁ ぃ ぅ ぇΒιβλιοθήκη ぉ か社会风尚玄奘西行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代著名三 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 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 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 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 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 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 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 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 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 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 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 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 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 “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 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 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 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4)隋唐对世界影响扩大 ; (5)出现大量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第5课 唐朝的对外交往
一、盛况空前的中外交流
长安-----国际大都会
二、玄奘西游 三、鉴真东渡 引进来 走出去 吸收 传播
繁 荣 开 放 博 大 胸 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