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 (2019高二上·连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

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

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

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

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


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

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既需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需要以西方文明为圭臬。

B . 对文明复兴来说,复现与新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文明的创新是其更为本质的一个方面。

C . 中华文明复兴,不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而是要创造出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D . 复兴后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起引领作用,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作者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论述对象“中华文明复兴”及其主要观点,与下文的内容形成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 . 文章第二段讲的是“传承”,第三、四、五段讲的是“创新”,第六段讲的是“引领”,这几段围绕着作者观点逐层论述,逻辑性强。

C .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以近代以来的改良者的事例证明只有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D . 文章引用罗素100多年前的话,提到当时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正面论证了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承传统文化不等于复古,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不一定是要像古人一样穿着、说话、行事。

B . 一味地照搬外来文明不能复兴本民族文明的道理人人皆知,实践中却可能唯外来文明是瞻。

C . 一个文明只有对其传统文明扬弃、更新、优化或革新,才能成功复兴,否则只能是虚假的复兴。

D . 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和人类的进步。

2. (15分)(2016·福建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地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

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

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

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

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

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

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

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

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

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

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

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

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

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

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

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

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

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

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

你看,土都是湿的。

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

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

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

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

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

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

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

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

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

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

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

您就行个好吧。

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

你去开吧。

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

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

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

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

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

厚重宽大的轮胎。

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

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

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

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

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

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

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

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

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

真心疼啊。

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

不怪你。

你回家吧。

都怪我自己。

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

细雨迷蒙。

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

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

老人是来还他钱的。

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

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

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

这钱我不能收你的。

老人说完。

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

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 . 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 . 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 .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E . 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2)
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 (12分) (2019高二上·南充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提高,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很多深层次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几十万次,受灾面积达几百万公顷,约占森林总面积的0.1%。

特别是进入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火灾有上升的趋势,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过火面积133万hm2;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长期干旱以后的热带雨林大火烧掉了上百万公顷的森林,这些森林火灾给相关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而森林火灾面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森林火灾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

严重的森林火灾还会引起土壤的荒漠化,并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

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不断提高林火管理技术。

(摘编自《国外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与借鉴》)
材料二:
图1:2009年-2018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统计表
图2:2004年-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成因比例
材料三:
随着春季到来,全国陆续进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关键期。

记者3月中旬到凉山州采访时注意到:县、乡镇、村各级干部都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森林防火上;沿途的重要出入路口,都能见到戴着红袖章的巡护人员在工作。

尽管如此,部分地区还是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防火形势的问题。

一些森林消防队员表示,发生较大规模森林火灾的地区,森林内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一旦发生火情,火借风势就容易快速蔓延,增加扑灭难度。

中央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曹海峰表示,中国森林消防技战术水平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不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应用上还有提升空间,航空消防飞机数量总体较少,覆盖范围比较有限。

另外,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
测火灾的应用上也有提升空间。

(摘编自《瞭望·森林防火仍需警钟长鸣》)
材料四:
今年的清明节,很多人自发地祭奠和追思那些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指战员和扑火人员,为这些新时代的英雄献上鲜花与敬意。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不从人为因素入手,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与人为引发森林火灾相关的罪名有放火罪和失火罪。

除极少数火灾是人为故意纵火外,大多数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当事人都没有主观故意。

但这也构成失火罪,刑期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数据显示,将近20%的森林火灾是由于上坟烧纸引起,每年的清明时节,既是祭扫的高峰期,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如何引导和教育民众摒弃传统祭扫陋习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区居民烧荒、烧炭,这种情况占了31%还多。

为此,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帮助山区居民脱贫脱困,过上好的生活,也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森林防火任重道远》)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09年到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现递减趋势,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B . 中国森林火灾次数在2017年略有上升,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同比2017年下降约23%。

C . 从图2可以看出森林大火的成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绝大部分,所以控制火灾的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

D . 2004年-2016年,导致森林失火最多的人为原因是烧荒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它们属于非生产性用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导致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控制人口是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关键。

B . 全球气候变暖,使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而森林火灾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C . 发生森林火灾的地区,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火借风势蔓延,这给消防员扑灭火灾带来一定难度。

D . 森林火灾是社会治理问题,不断改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层次,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隐患。

(3)为了减少森林火灾,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 (2018高三上·建平开学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余问养生于吴子。

得二言∶曰和,曰安。

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

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

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

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

微之至,和之极也。

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赫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

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

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

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

顾凡病我者举非物也。

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

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

请察其所从生。

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

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

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1)可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 . 矣
B . 焉
C . 也
D . 哉
(2)对第三段所论“安”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 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 . 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 . 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超然物外
D . 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处变不惊。

(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对外物的感受轻微,内心和顺,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B . 在外事物变化轻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C . 在外对事物的感受细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D . 外物带来的感受细微,内心对外物的感应顺遂,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4)吴子深得养生之道的根本原因在于
(5)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

5. (9.0分) (2019高一下·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② ,在望有山庄。

菱荇③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

②“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

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

招,说帘飘如招手。

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 . 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的年成。

颈联描绘了这
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 . 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 . 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气象。

(2)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6分) (2019高一上·江门期末) 写出下列文章中的空缺部分。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________,________。

(《离骚》)
(2) ________,________。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氓》)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________,________。

(《短歌行》)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
(5) ________,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
(6) ________,一觞一咏,________,是日也,天朗气清。

(《兰亭集序》)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8) 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横槊赋诗。

(《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5题;共20分)
7. (4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希望通过旅行带给孩子有别于耳提面命的学习方式,为他营造情境,给他面对不同考验与人格养成的机会,好让他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②为了写好博士论文,韩春雨遍查文献,寻章摘句,费尽了心思,最终使论文的观点新颖并有一定的创见,论文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③9月28日,各级政府领导和国际组织相关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2017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

④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⑤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⑥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A . ①③④
B . ②⑤⑥
C . ②③⑤
D . ①②⑥
8. (4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女排再夺时隔12年后的的奥运冠军。

B . 关于将取消“211”“985”院校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社会传言很多,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教育部官方文件的这一说法为准。

C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频发,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诈骗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对此类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D . 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9. (4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

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

①上天也无可厚非
②而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
③如果它选择“死亡”
④甚至绝望轻生
⑤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
⑥但它自己清楚
A . ④①②⑥⑤③
B . ④②③①⑥⑤
C . ②③④①⑤⑥
D . ②③④①⑥⑤
10. (4分) (2017高二下·安徽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早的咖啡①________。

非洲的土著把咖啡的果实磨碎,做成球状的咖啡丸,供保家卫国的战士食用。

后来,咖啡才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

世界上适宜咖啡树生长的区域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②________。

即使同处于咖啡带,不同产区的咖啡豆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

在众多咖啡与人体健康研究中,③________。

咖啡中的何种成分对肝脏产生影响,也同样引起研究人员的好奇。

11. (4分) (2017高一下·安徽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①________ ,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

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所以②________。

不仅如此,③________。

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12. (60分) (2020高二上·牡丹江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梦想是大海上的指南针----对于我们来说,梦想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心中有梦想,脚下才能有力量!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之外),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