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循环式大蚕饲养设备研究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0年2期|>>>
郭曦罗俊梅林森赵帮泰叶江红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成都
蚕桑产业已成为四川省“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向好的发展趋势与落后生产装备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因此,积极推进蚕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型升级为现代化养蚕模式,大力推广机械化养蚕设备,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促进蚕桑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是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
1
大蚕饲养技术
大蚕期是养蚕过程中龄期最长、食桑快、食桑量最大、用工最多的关键时期,在大蚕期切实做好各项饲养管理工作,是确保大蚕发育整齐、健康无病,保证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支撑。
大蚕饲养需要注意温湿度适宜、通风环境良好,以确保大蚕发育良好、整齐一致;多次少量给桑确保大蚕营养充分;撒粉消毒确保蚕台干燥,预防大蚕发病;定期除沙动作轻快,保持蚕台清洁防止大蚕感染疾病。
2自动循环式大蚕饲养设备
2.1
机型结构及工作过程
自动循环式大蚕饲养设备采用底部驱动方式,主要由桑叶提升机、垂直循环饲育架、蚕台取放机构、高频次精准给桑装置、环保型撒粉消毒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垂直循环饲育架实现对整机的支撑,垂直链式轨道是确保蚕台循环往复运动的关键部件,桑叶提升机实现桑叶的输送,给桑装置完成对大蚕的高频次精准给桑,消毒装置实现对大蚕的环保型撒粉消毒,蚕台取放机构实现给桑消毒时蚕台的切换。
摘要:为提升蚕桑产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大蚕饲养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笔者结合大蚕饲养技术,在现有养蚕设备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创新和研发,研制了一种集垂直循环饲育架、高频次精准给桑装置、环保型撒粉消毒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自动循环式大蚕饲养设备,并进行了带蚕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备在自动上料、给桑、消毒、环境控制等方面,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大幅提高人均养蚕量,增加蚕农收入,对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蚕饲养技术;垂直循环;自动控制;给桑消毒
*基金项目:四川蚕桑创新团队SCCXTD-2020-17;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2019JBKY0002“垂直旋转大蚕饲育架研究与设计”。
1.桑叶提升机
2.垂直循环饲育架
3.高频次精准给桑装置
4.环保型撒粉消毒装置
5.蚕台取放机构
图1
自动循环式大蚕饲养设备结构示意图
44
农业工程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0年2期|>>>
自动循环式大蚕饲养设备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2
机械系统
2.2.1
垂直循环饲育架
垂直循环饲育架是自动循环养蚕设备的主体结构,要求蚕
台循环运行时平稳、不倾斜、不脱轨、噪音小、震动幅度小。
饲育架包含左右两侧同步垂直链式循环机构、蚕台防脱悬挂机构、蚕台防侧翻轨道平衡机构等装置,主动力电机将动力经减速器传递到垂直链式循环机构,均布在链条上的悬挂蚕台随之转动,到达取放工位时,蚕台取放机构执行蚕台的切换。
在运行过程中,悬挂蚕台依靠蚕台防侧翻轨道平衡机构的平衡臂与平衡轨精确配合,降低蚕台摆动幅度,防止循环链卡死,实现低噪音平稳运行。
依靠蚕台在循环饲育架内做周期性运动,改变相对空间位置,满足大蚕对良好通风环境的需求,保证各个蚕台上大蚕的良好发育、整齐一致。
2.2.2
蚕台取放机构
蚕台取放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切换蚕台的位置,完成给桑、消毒、除沙作业,主要包括齿条机构、电动推杆等。
在大蚕饲养作业时,利用齿条机构带动电动推杆进行直线运动,到达工位,电动推杆工作,把蚕台从循环链上取下,由齿条机构拖动蚕台运动到给桑、消毒、除沙工位完成操作,再由齿条机构将蚕台精准地放回到循环链上相应位置。
蚕台取放机构工作时必须精准定位蚕台位置,轻取轻放,以防止机器损伤和安全事故发生。
2.2.3
高频次精准给桑装置
大蚕期给桑既要保证大蚕充分饱食,又要节约用桑,提高
单位桑叶的经济效益。
4龄期要求桑叶新鲜质好,要确保良桑饱食;5龄前后期要严格控制给桑量,保证下次给桑时刚吃完;5龄中期要保证充分饱食,保障大蚕生长发育。
因此,宜采用增加给桑次数而减少单次给桑量的大蚕饲养模式。
高频次精准
给桑装置使用高精度传感器按减重法进行精量给桑,通过调节给桑速度精准控制给桑量,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与垂直循环饲育架、蚕台取放机构配套运行实现高频次的循环往复给桑。
少量多次给桑提高桑叶食用率,减少桑叶浪费。
2.2.4
环保型撒粉消毒装置
消毒作业是预防蚕病的重要措施。
大蚕饲养中消毒剂以生
石灰粉为主,当前以人工手撒、风力喷粉器、手持振动筛为主进行消毒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撒粉不均匀、粉剂浪费等问题,且扬尘较大,对蚕农造成伤害。
该装置采用双螺旋循环机构将生石灰粉均匀地铺撒在蚕台上,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与垂直循环饲育架、蚕台取放机构配套运行,作业时基本无扬尘,既减轻了蚕农劳动强度,又高效环保可靠。
2.3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以PROFINET 网络为主线,主要由西门子S7-200系列PLC 以及ET200SP 系列分布式I/O 等硬件组成。
控制系统可实现室内温湿度监测、运行方式选择、动作顺序选择、异常报警停机应急处理,集成了循环饲育架控制模块、给桑控制
模块、消毒控制模块。
通过上位机的输入,分别对饲育架、给桑、消毒进行参数设定,从而实现大蚕循环饲养的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另外,还设有相应的手动操作功能,以供用户更加灵活地进行设备运行,手动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
开机前,应检查各部件是否处于初始位置,应对未处于初始位置的机构进行手动复位操作后,才能选择自动作业。
自动控制系统的工序操作如下:给桑时,先设定蚕台的数量,再依次选择上料、给桑、取盘给桑联动程序,设备自动对预设数量蚕台执行给桑操作,桑叶提升机自动上料;消毒时,先设定蚕台数量,再选择取盘消毒联动程序,设备就会自动对预设数量蚕台执行消毒操作。
选择手动操作,可分别独立执行蚕台旋转
运行、蚕台取放、给桑、消毒和上料操作。
图2
自动循环式饲养设备工作流程图
图3
自动控制系统显示主界面
图4自动控制系统手动操作显示界面
45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0年2期|>>>
装置正常运行,试运行如图5所示。
在带蚕实验中,检测了整机蚕台循环运转、取放蚕台、上料、给桑、消毒等操作,运转平稳、给桑均匀、消毒效果良好、上簇率较高,达到预期目的。
自动循环式养蚕设备带蚕效果如图6所示。
自动循环式养蚕设备具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人均养蚕量、单位蚕房面积产出率较高等优点,适合适度规模养蚕。
该实验设备以28个蚕台为1单元,每台设备每批次可养75000头(约3张纸)大蚕,并且每人可操作4~6台设备,人均每批次养蚕量可提高到12张以上,显著提高了人均收益。
该设备的运用将促进蚕桑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转变,提升了养蚕的机械作业水平,实现了规模化、工厂化养蚕,可助农增收,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农村发展栽桑养蚕事业,促进乡村振兴。
4
结论与展望
根据带蚕实验,该设备可实现自动上料、给桑、消毒功能,且蚕台运行平稳,未出现脱轨现象;蚕台每间隔一定时间运行一段距离以改变蚕台的空间位置,保证了良好的通风环
境,促进了大蚕发育整齐一致;蚕台取放机构可以顺利完成蚕台切换;多次少量均匀给桑,满足了大蚕对桑叶的需求,提高了桑叶的利用率;消毒均匀,节约了消毒石灰的用量,且无粉尘扬起,改善了消毒作业环境。
该养蚕设备的推广将极大地促
进蚕桑业的发展。
目前,四川各地养蚕还是主要依靠人工去完成除沙和上簇操作,这已成为制约蚕桑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将养蚕技术与机械设备融合,就必须要突破除沙、上簇自动化等关键技术,以实现养蚕的全程机械化。
参考文献:
[1]赵帮泰,叶江红,郭曦等.国内养蚕机械化设施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四川蚕业,2018,46(03):1-4+12.
[2]陈汉文.设施蚕房配套大蚕饲养操作台、木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J].蚕桑通报,2019,50(02):44-46+56.
[3]韦俊贞.大蚕饲养关键性技术要点[J].乡村科技,2019(13):100-101.[4]胡祚忠,吴建梅,张剑飞等.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J].蚕业
科学,2010,36(06):998-1003.
a.上料效果
b.给桑效果
c.消毒效果
d.上簇效果
图5
自动循环式养蚕设备试运行图
图6
自动循环式养蚕设备带蚕实验效果图
80%时,泵轴功率为1700×19.6/(3.6×102×0.8)=113.4kW ,两泵轴功率相差3.4kW·h ,一年连续运行,单台套可以节约电:3.4×24×365=29784kW·h/年,若年产100台套推广使用,就可以节电29784×100=2978400KW·h/年,工业用电按照0.7元计算的话,100台套连续运行1年节约电费达2978400×0.7=2084880元,社会效益显著。
5
结束语
XDS400-350-340型单级双吸离心泵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设
计流量1700m 3/h 和设计扬程20m 的单级双吸离心泵在西南地区的产品规格空档与性能参数空白。
“XDS400-350-340型单级双吸离心泵的研制”项目也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并获得了达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泵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厅立项支持,获得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50万元。
参考文献:
[1]关醒凡.现代泵技术手册[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
[2]《离心泵设计基础》编写组,离心泵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7.
[3]沈阳水泵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叶片泵设计手册[R].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7.
[4]丁成伟.离心泵与轴流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48-51.[5]艾文,刘新春,何智东,等.一种单级双吸离心泵[P]中国专利:ZL201320231736.0,2013-11-27.
[6]张元华.清水离心泵节能型填料密封[J].节能与环保,2009.10.
(上接第43页)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