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单元测试(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测试(一) (第一章)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回答1~3题。

1.M行星是( C )
A.金星B.土星
C.火星D.天王星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M行星位于地球和木星之间,应该为火星。

2.如果M行星上也存在生命,满足的条件应该有( A )
①距日远近适中②质量和体积适当
③有卫星绕转④不停绕日公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温度条件适中;体积和质量适当,使地球有适宜的大气,有液态水存在。

图中M行星上也有生命存在,必须满足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3.M与N组成一天体系统,与该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D )
A.河外星系B.银河系
C.太阳系D.地月系
解析:M行星为火星,与地球等级相同,N是围绕其旋转的卫星,故其组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等级相同。

“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号”探月车完成了多项月球探测,但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据此完成4~5题。

4.在“嫦娥三号”探月过程中,尚未发现生物。

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B )
A.地球上有大量的气体
B.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C.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现象
D.地球上四季分明
解析:日地距离适中才保证了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才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5.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嫦娥三号”的是( B )
A.银河系B.河外星系
C.太阳系D.总星系
解析:“嫦娥三号”不属于河外星系。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辐射曲线图。

据此完成6~7题。

6.该城市可能是( C )
A.重庆B.广州
C.天津D.哈尔滨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出1月最低气温在0℃以下,故可排除重庆和广州,这两个城市是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均温在0℃以上。

5月太阳辐射最强,7月气温最高,再加上1月的气温不在-10℃以下,故只能是天津。

7.夏季,影响该城市总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正午太阳高度B.云量多少
C.空气质量D.昼夜长短
解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海拔和天气状况,夏季天津正处于雨季,故影响总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是云量的多少,所以B选项正确。

读图,完成8~10题。

8.此时北半球正值( B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解析:由图可知,北极圈上出现了极昼现象,北半球正值夏至。

9.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 C )
A.角速度甲大于乙B.线速度乙大于甲
C.角速度相等D.线速度相等
解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均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10.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 D )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据图可知150°E为6时,可求0时经线为60°E。

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11~12题。

11.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 B )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1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关联的是( C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冬半年短于夏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解析:僧一行描述的是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一月初)附近,地球公转速度快,而远日点(七月初)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慢。

冬至日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接近远日点。

由于冬夏季节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同,北半球冬半年短于夏半年。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13~14题。

13.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D )
A.海口B.拉萨
C.合肥D.北京
解析: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即为夏至日。

在夏至日,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长。

14.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 )
A.3时20分B.15时20分
C.2时D.14时
解析:由MO以东为东半球可知,MO为20°W,由晨昏线分布可知此时20°W为18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次日3时20分。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地平高度。

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地一年中正午物体的影子朝南的时间大约为( B )
A.半年B.两个月
C.十个月D.一年
解析:北半球某地观测北极星的仰角(地平高度)的大小等于该地的地理纬度,故该地位于16°48′N。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16°48′N以北时,该地正午物体的影子朝南,此时段约为两个月。

因此B项正确。

16.冬至日,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的纬度是( D )
A.40°14′N B.40°14′S
C.63°40′N D.63°40′S
解析: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地点距南回归线的纬度差相同,由于该地与南回归线纬度差为40°14′,因此另一地点的纬度为63°40′S。

因此D项正确。

下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

读图,回答17~18题。

17.甲点位于乙点的( B )
A.东南方B.西南方
C.西北方D.东北方
解析: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18.下列关于图示中各点的判断,正确的是( D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
D.丙地地方时接近正午
解析: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左右;丙地靠近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接近正午。

下图是北京时间2015年11月18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四地自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D )
A.甲、乙、丙、丁B.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
解析:北京时间2015年11月18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越往北去昼越短,夜越长。

结合题目可知,四地自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甲、乙、丁、丙,D正确。

20.四地中最有可能为石家庄的是( B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北京时间2015年11月18日,此时石家庄昼短夜长,排除丙和丁。

但甲地此时夜长比例过大,相当于石家庄冬至时候夜长状况,所以乙最合适,B正确。

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昼长最小值)。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21~23题。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丁地昼长差为24小时,位于极圈内,属于寒带。

22.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D )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丁丙甲乙D.丁丙乙甲
解析: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四地的昼长差可知,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丁、丙、乙、甲。

23.乙地的昼长最小值是( A )
A.9小时15分B.8小时35分
C.10小时25分D.14小时45分
解析:任何地点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昼长和为24小时,设乙地昼长最小值为x,则昼长最大值为24-x,利用(24-x)-x=5小时30分,可得出x为9小时15分。

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据此回答24~25题。

2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
A.地壳B.软流层
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
解析:读材料,地震的震源深度15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17千米,在陆地上约33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地壳,A对。

25.此次地震发生一个月以来( B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C.北京昼长时间越来越短
D.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越来越大
解析:地震发生在2月6日,地震发生一个月时间内,地球公转速度在逐渐减慢,A错。

广州距直射点的纬度差在减小,正午太阳高度在增大,B对。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的昼长增加,C错。

此时段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极圈没有极昼,D错。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极点太阳照射投影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图甲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此时地球可能处在图乙所示的③位置附近。

在未来一个月内,公转速度先继续变快,然后再变慢。

(2分)
(2)AD线表示晨昏线,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18时,B点的太阳高度是43°08′,D点的昼长是6小时。

(4分)
(3)图中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2分)
(4)如果B点的日期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S,90°E),此时此刻C点的时间是12月21日21时,全球日期与B点相同的范围和与C点日期相同的范围之比是31。

(4分)
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说明图甲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了极夜,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AD线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可看出与赤道交点A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B点的地方时为12时,此时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23°26′+23°26′)。

D 所在纬线圈的昼弧为90°,昼长为6小时。

A点经纬度为(0°,180°),C点经纬度为(23°26′N,135°W),所以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C点与B点相差9小时。

此时新的一天的范围是90°W向东到日界线(180°)。

27.观察我国某地(40°N)屋内朝南窗户的阳光照射情况以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B、C、D代表二分二至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50°。

(2分)
(2)地球从C处公转到D处的过程中,该地的昼长如何变化?逐渐变长,但依然是昼短夜长。

(4分)
(3)地球公转到图中(填字母)C位置时,正午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

当该地正午阳光射进窗子时,北京时间为13时,求出该地所在经度是105°E。

(4分)
(4)从B处公转到C处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会怎样变化?(2分)
答案:变快。

解析:第(1)题,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90°-40°=50°。

第(2)题,由图示可以得出A位置为夏至日,B位置为秋分日,C位置为冬至日,D位置为春分日;所以地球从C处公转到D处的过程中,即从冬至日到次年的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所以对于北半球的地点,虽然昼长在不断地增加,依然还是昼短夜长。

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越小,反之越大;当夏至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小,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大。

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3时,所以该地的经度为105°E。

第(4)题,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地球公转向着近日点方向前进,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28.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分)
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

(1)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3月22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5月7日。

(2分)
(2)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如图所示)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邮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135°W;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大约是11°43′N。

(4分)
(3)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16°34′S。

如果该日恰逢农历十五,上海地区(121°E)人们还需要等待56分钟才能看到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最高的位置。

(2分)
(4)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延长,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4分)
解析:第(1)题,通过题干及图分析,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即图中区域为北半球。

晨昏线经过极点A之后,北极附近出现极昼,且极昼范围越来越大,故为3月22日。

C 点位于极圈上,当晨昏线经过C点时,为6月22日,B点位于AC中点,故经过B点之日,约介于两日期中间,约是5月7日。

第(2)题,晨昏线经过B点,45°W为白昼正中间,即12时,赤道上日出为6时,故可推断6时所在的经线为135°W,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的中间位置,纬度为23°26′÷2=11°43′N。

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说明距直射点的距离相同,根据上题此时太阳直射11°43′N,纬度差为40°-11°43′=28°17′,故该点位于南半球,纬度为28°17′-11°43′=16°34′S。

农历十五为满月,24时月球在正中天,此时45°W为12时,可计算121°E为23时04分,大约还差56分钟。

第(4)题,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即从5月7日至6月22日,上海所在的北半球昼越来越长。

地球的公转速度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故可判断在此期间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29.比较下面四幅图(甲图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乙、丙、丁三图中,阴影
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图中的晨线分别是乙:AC弧,丙:OA弧,丁:AB弧。

(3分)
(2)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期是春分日和秋分日。

在地球上,一天中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3分)
(3)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180度。

(1分)
(4)这四幅图中,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丙、丁。

(1分)
(5)甲图中,北京时间是3月22日4时。

丙图中,北京时间是6月22日15时。

(6分)
解析:第(1)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界线为晨线。

第(2)题,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期是春、秋分日,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

第(3)题,由于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所以晨昏线相距经度180°。

第(4)题,甲图表示北半球昼夜平分,乙图表示北半球昼短夜长,丙图表示北半球昼长夜短,丁图表示北半球昼长夜短。

第(5)题,由甲图可知60°E的地方时为3月21日24时,可求出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丙图中75°E的地方时是6月22日12时,可求出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5时。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