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科学
姓名:周佳晓
学号:2120110174
专业:力学
学院:机电学院
摘要:
2006年,在我国的文化领域引发了两场争论.一是中医废存之争;二是学者们联合签名要求科普法中废除“伪科学”提法所引发的大辩论。
这两场大论争中所反映出来的许多同题很值得我国从事科学、科学管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们深人思考。
本文从中医和科学的定义及划界标准出发,探讨了中医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本文认为中医与科学产生于不同环境,遵循不同的研究模式。
中医不仅仅包含科学的内容外,还包含有哲学,社会学、人文学等非科学元素。
所以,无论引用哪种科学划界标准均无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是情理之中的。
同时也说明了没必要将中医纳入科学之下,为中医的科学性辩护是没有意义的。
应该让中医遵循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特点,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借助自然科学、社会学和人文学等多种方法发展中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字:中医文化科学伪科学非科学
一、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中医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
科学不是一种“正确”、“先进”的代名词,也不是一个形容词,甚至都不是带有一丝褒义的东西,而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体系,大家都按照这个公认的体系进行研究活动,就形成了科学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体现为各种学科的集合体,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等很多学科。
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非科学是指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
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
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二、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开启了中医存废之争的公众行为。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传播,社会普遍存在对中医的排斥和歧视,在60~70年代又有关于中医阴阳五行存废的论争,到了80年代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开始了对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如何现代化的追问。
直到本世纪,有关中医科学性、中医发展之路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1]。
中医的理论上是建立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难说》4本中医著作基础上的。
已经2000多年的发展,中医的理论并没有过多核心的变化。
而现代科学源自古希腊自然科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之后
向世界传播的。
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单从时间上来看,中医理论的形成远早与科学,先出现的中医不可能属于科学这一范畴,否则现代科学的起源将是中国,而中国2000年前就有了科学。
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提出中医是科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医的实用性,因为确实中医是能够治愈疾病的,因此中医具有实验科学的特征,有效并不是科学的充分条件。
纯粹经验也常常有效,但是经验并不等同与科学。
因此中医并不属于科学这一范畴。
三、中医与伪科学的区别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跟一时的科学错误不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不像历史上从“地心说”发展成为“日心说那样”,伪科学永远不能变成科学,因为在本质上伪科学是对科学和科学方法实质的误解。
伪科学与科学、非科学的质的区别,有以下几点最为明显:
1.伪科学的核心是“伪”,本质是欺骗,它的内容不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是无视客观事物的捏造;
2.伪科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反科学的,不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3.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况下进行断言;
4.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5.伪科学总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冒用科学的名义,其目的是通过欺骗他人而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当一种实践或者知识体系如果标榜自己与已被接受的科研规范一直,但又明确的违背了这些规范,就可以称为伪科学。
只要没有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就不应当被视为伪科学。
中医学与伪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中医理论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在整理临床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临床检验,谬误被淘汰,核心理论被保留下来,是经得起验证和重复性试验的,可以说中医是与科学中的量子物理一样是,一门实验学科。
而且,中医学的根本目标是挽救
生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医的发展是在尽力寻求和搜集解决临床问题的可能方法和理论,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
中医药的有效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中医学不是伪科学是不容置疑的[2]。
中医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只能说中医是非科学。
那么中医到底是一个什么,它跟科学又有什么关系?
四、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中医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有十分鲜明的人文和社会背景,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可以说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医疗实践和自然科学技术的统一体。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创造性和民族特点的学科之一。
中医的思维方式包含了中国传统辩证法中两个最主要的辩证思维:一是整体思维,二是对待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都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物都是统一的整体,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部分,必须了解整体。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一叶障目”,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医传承了哲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上各器官之间存在不可分的密切联系。
整体观是中医的指导思想和特点之一。
,说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指出人的生理和病理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
因此中医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等。
中医的目的就是通过治疗使人体达到和谐平衡的境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医强调以天人相应、脏腑学说,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系统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研究人体和疾病,体现了辩证法的对待思维。
认为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待事物要注意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
同时认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相互统一的。
这种思维方式相对笼统,有一种重顿悟轻实证的倾向。
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是的产生是由于古代经济水平地下,条件落后,技术匮乏而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发展相对繁荣造成的。
其中脏腑学说阐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但并不是以解剖学中的脏器为基础的,而是从长期临床实践及对人体结构粗略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抽象法,高度概括、综合起来的理论,它主要反映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精气学说认为气是
世界的本源,是运动着的精细物质,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
因此,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元气充盛维持人体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气代表的究竟是什么物质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
因此,气是有名而无形的。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中医学中用阴阳学说从整体和脏腑水平阐述人体的功能和病理变化。
阴阳即对立统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其运用“取类比象”方法,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医正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认知人体和外在事物,首先中医思维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这个基本的原则上。
中医学反对形形色色玄学和神学的消极东西,而这些东西恰巧是中医被批判成伪科学的一个重要理由,认为中医很多知识无可证无不可证,但是这并不是中医的初衷[1]。
中医基本理论并不是基于科学理论建立的,而是以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是一个富有整体观和辩证观的理论体系,但缺乏理性的精神,是笼统的、模糊的,应属于哲学范畴。
这些理论既不能被科学方法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西方科学强调认识的客观性,而中医的认识论则注重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因此这是一条与科学不同的独具特色的认识论路线。
从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观来看,中医不是科学,中医也不属于科学,中医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
虽然中医的一些观点与现代科学的观点类似甚至是相同或者能够被科学证实。
只能说中医存在科学的成分。
世界上我们所探讨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有科学,除了科学之外,还有社会,人文,艺术等非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并不能解决我们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科学只是文化的一种,中医也是文化的一种,二者都是文化,地位平等有交集,但是也有区别的。
中医与西方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熏陶下产生的中医理论体系不能完全融于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医独立与自然科学之外,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学,人文学,哲学等多个系统的内容,这正是其理论价值所在。
这种多元化和差异性不仅是对现代科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医的疗效构成了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从这点上来说,与中医是不是科学完全没有关系。
五、中医的发展
正确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问题,对于如何发展中医非常重要。
1.中医学中包含科学的成分,对于其科学性的内容,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
2.中医学的理沦体系是非科学的。
充分认识中医的非科学属性,并遵从其所决定的发展规律,对中医的发展非常重要
3.中医具有将医学与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特点,这种多学科属性也决定了我们可以运用更多的方法来研究中医
4.中医学中蕴含着很多超越当今科技的内容,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充分解释它。
但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中医与科学都是人类灿烂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是共同发展,相互包容,并肩前行的两个独立的理论体系[3]。
明确了中医和科学的关系,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发展中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的多学科特性,决定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中医,去研究中医,去发展中医。
即可以充分利用中医经典的研究方法拓展中医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水平,还可以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引入社会学和人文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乔文娟.科学哲学视野中的中医形象[D].南开大学,2009.
[2]孙洁.论中医的科学问题[J].中医研究,2005,18(4):1-3.
[3]张春丽.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划界与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 2011,24(4):35-37.DOI:10.3870/YXYSH.2011.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