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名校联盟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北名校”联盟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
1.D【解析】CO2无毒,但是温室气体,所以要限量排放, A错误;
NaHCO3加热可分解,而Na2CO3
热稳定性较好, B错误;
两物质均可与B a(O H)2溶液发生反应且产生沉淀, C错误; NaHCO3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会发生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D正确。

2.A【解析】氧化镁是氧化物,写化学式,A正确;碳酸氢钠是弱酸的酸式盐,HCO3-不拆开,应该是HCO3-+H+=CO2↑+H2O,B错误;氢氧化铝不溶于水,写化学式,应该是是Al(OH)
3+3H +=Al3++3H
2O,C错误;质量不守恒,应该是CaCO3+2H
+=Ca2++CO
2↑+H2O,D项错误。

3.D【解析】依据△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

说明焓变和熵变是判断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但当△H <0,△S<0,低温下反应自发进行,则说明此时焓变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作用。

4.C【解析】C是物理变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所以选C。

5.C【解析】①为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铝热反应有大量的热放出,属于放热反应;而②④在反应过程中均需要不断加热提供热量,均为吸热反应。

6.B【解析】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正确;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确;C、D都是降低反应速率的,C、D错误。

7.C【解析】反应是否能自发进行决定于△G=△H—T△S,其中△S>0,即高温下反应为自发,A错误;阳光、海水均可提供能量,均为能源,B错误;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不能确定,D错误。

8.C【解析】速率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故有a:b=2:3;所以选C。

9.B【解析】装置①中, c电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为阳极,d与电源的负极连接,为阴极,A正确; H2O2遇MnO2会分解产生O2,但是产生的氧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就不能准确测量氢气的体积,因此装置②不可定量测定H2O2的分解速率,B错误;关闭活塞a,从b处加水,若装置不漏气,则会在U型管的左右两端形成一段稳定的液差,故可以检查装置③的气密性,C正确;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干燥,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用向下排空气的方法收集,由于氨气极容易溶于水,会引起倒吸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倒吸的发生,在导气管的末端安装一个倒扣的漏斗,故装置④可用于收集并吸收多余的氨气,D正确。

10.B【解析】根据平衡的建立和途径无关可知,乙容器相当于是2molA和4molB开始建立平衡的。

由于甲是保持恒温恒容,乙是保持恒温恒压,而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所以甲中B的转化率要低于乙中B的转化率,即平衡时甲中C的浓度小于乙中C的浓度。

对于选项A,增加B的物质的量,相当于是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平衡时甲中C 的浓度小于乙中C的浓度的2倍,因为甲保持恒容,所以充入氦气后,B、C、D的浓度并没有改变,平衡不移动,但乙保持恒压,此时必须增大容器的体积,从而导致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确;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增大。

若乙最初也是保持恒温和恒容,但体积是甲的2倍,则平衡时两容器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是相同。

将乙容器压缩使其体积和甲相同,即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最终平衡时,乙中C的浓度要小于原来的2倍,D错误。

11.D【解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为0.1摩尔,消耗硝酸0.1摩尔,氢氧化钠为0.2摩尔,所以硝酸铜0.1摩尔,转移电子数为0.2摩尔,则硝酸铜中的硝酸根离子0.2摩尔,总共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3摩尔,根据电子守恒,铜失去的电子间接转移给氧气,所以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05摩尔,体积为1.12升;假设二氧化氮为x摩尔,,一氧化氮为y摩尔,则有x+y=0.1(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x+3y=0.2(转移电子守恒),解x=y=0.05mol,则二氧化氮的体积为1.12升,选为D。

12.B【解析】1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1,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CuSO4(aq)+ 5H2O(l)△H1>0;将1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s)= CuSO4(aq)(l)△H2<0;根
据盖斯定律CuSO4•5H2O(s) CuSO4(s)+5H2O(l),热效应为△H3=△H1-△H2>0,B正确。

13.D【解析】反应热只与反应物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A错误;放热反应,说明ΔH<0,B错误;燃烧热是指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来的热量,C错误; 20g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0.5mol的水,故放出的热量是28.7 kJ,D 正确。

14.C【解析】加入硝酸铜溶液的话可能导致溶液不再产生氢气,因为成了硝酸溶液,而硝酸有强的氧化性,A错误;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Fe(NO3)2溶液中,NO3‾、H+具有强氧化性,能把Fe2+氧化为Fe3+,不能证明H2O2的氧化性大于Fe3+,B错误;粉状大理石接触面积大,所以反应速率快,C正确; TiO2(s)+2Cl2(g)=TiCl4(g)+O2(g),该反应中熵不变,D 错误。

15.C【解析】V(Z)= 0.3 mol ÷10L÷60 s=0.0005mol/(mol·s),由于V(X): V(Z)=2:1,所以V(X) =2V(Z)= 0.0010mol/(mol·s), A错误;将容器的容积变为20 L,若平衡不发生移动,Z的新平衡浓度将等于原平衡浓度的1/2,而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所以Z的新平衡浓度将小于原平衡浓度的1/2,B错误;若温度和体积不变,往容器内增加1 mol X,平衡正向移动,所以Y的转化率将增大,C正确;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正反应的△H<0 , D错误。

16.C【解析】0~t2时,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t1~t2时,反应达到平衡,v(正)=v(逆),故错误,A错误;t2时刻改变条件后达到平衡时,逆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和原平衡等效,A的体积分数Ⅰ=Ⅱ,B错误;向密度容器中加C ,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再次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等效,说明和原平衡相同,符合图形,C正确; t2时刻改变条件后达到平衡时逆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和原平衡等效,所以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相等,D错误。

17.6分【答案】
(1)反应物的总能量(1分)﹣198(1分)
(2)无(1分)降低(1分)
(3)S(s)+O2=SO2(g)△H=﹣296kJ•mol﹣1(2分)
【解析】
(1)图象中A点为反应物的总能量,因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的△H=﹣99kJ•mol﹣
1,所以2molSO
2(g)氧化为2molSO3的△H=﹣198kJ•mol ﹣1,则2SO
2(g)+O2(g)=2SO3(g)
△H=﹣198KJ•mol﹣1。

(2)因物质的活化能的大小与反应热无关;加入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活化能,则Ea降低。

(3)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kJ•mol﹣1,因燃烧热概念要求必须是lmol物质完全燃烧,则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SO2(g)△H=﹣296kJ•mol﹣1。

18.5分【答案】
(1)Na2FeO4在水溶液中易水解后溶液呈碱性,NaOH溶液呈碱性会抑制其水解,有利于减少产品损失(2分)
(2)3Zn + 2Na2FeO4 +8H2O = 3Zn(OH)2 + 2Fe(OH)3 + 4NaOH(3分)
【解析】(1)Na2FeO4为强碱弱酸盐,在水溶液中易水解后溶液呈碱性,NaOH溶液呈碱性会抑制其水解,有利于减少产品损失
(2)负极是锌,失去电子在氢氧化钠的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锌,高铁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电池反应为:3Zn + 2Na2FeO4 +8H2O = 3Zn(OH)2 + 2Fe(OH)3 + 4NaOH。

19.11分【答案】
(1)Cl2+2OH—== Cl—+ClO—+ H2O(1分)
(2)2Fe2++Cl2=2Fe3++2Cl- Fe3++3SCN—= Fe(SCN)3(4分)
(3)①Fe3+ (1分)
(4)①SCN—中的碳元素是最高价态+4价(1分)
②取足量铜粉于试管中,加入A中黄色溶液和一定量的稀盐酸,加热,观察到试管上方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证明A中存在,SCN—中氮元素被氧化成(2分)
③16(2分)
【解析】(1)B中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 OH-= Cl-+ ClO-+ H2O。

(2)A中的Fe2+被Cl2氧化生成Fe3+,Fe3+与SCN-反应生成红色Fe(SCN)3,所以溶液变红,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Fe3++3SCN—= Fe(SCN)3。

(3)①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此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存在Fe3+
(4)①因为SCN—中碳元素已经是最高价态+4价。

②证明SCN—中氮元素转化为NO3-,利用硝酸的强氧化性,被还原的产物是红棕色气体,可证明SCN—中氮元素转化为NO3-。

③SCN—与Cl2反应生成1 mol CO2,说明有1mol的SCN—与Cl2反应,SCN—中的-2价S、-3价N化合价升高到+6价、+5价,失电子总数为8+8=16mol,所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6mol。

20.12分【答案】
(1)< (2分)
(2)310(2分)
(3)①0.3mol/(L·min)(2分,单位写错不得分)
②62.5%(2分,写小数也得分)
③A (2分)
(4)D (2分)
【解析】 (1)温度升高,K 值减小,平衡向左移动,负反应吸热,故正反应放热。

(2)反应结束后,由CO 浓度知CO 物质的量为1mol 。

故CO 反应量为1mol ,剩余CO 为1mol ,即0.5mol/L,依次推出,H 2反应了2mol ,剩余H 2为4mol ,即2mol/L,生成甲醇1mol,即0.5mol/L,此时,反应平衡,K 值为0.5/(0.5×2×2)=0.25,为310℃的平衡常数。

(3)①H 2物质的量从 1.2mol/L,反应成为0.6mol/L,时间经过2分钟,故反应速率为0.3mol/(L ·min)
②容积固定,由0.8mol/L,转化到0.3mol/L,转化量为0.5mol/L,转化率为0.5/0.8=0.625
③2~4min 内的反应速率大于0~2min 内的反应速率。

故排除B ,对比CO 浓度的变化,排除C 。

(4)关键是时间。

如果时间很短,未充分反应,那么温度高的反应快,CO 量少。

但如果充分反应后,温度高的,因为平衡向左移动,CO 量较多。

故都有可能。

21.10分【答案】
(1)Al 2O 3+6H +=2Al 3++3H 2O (2分)
(2)取少量滤液,滴加KMnO 4溶液,KMnO 4溶液褪色(2分)
(3)①将Fe 2+氧化为Fe 3+ (1分) 调节pH 使铁完全沉淀(1分)
②有黄绿色气体生成(1分)
③除去过量的MnO 4-(1分)。

(4)K 2SO 4(2分)
【解析】(1)硫酸溶解氧化铝生成硫酸铝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 2O 3+6H +=2Al 3++3H 2O ;
(2)取少量滤液,滴加KMnO 4溶液,KMnO 4溶液褪色。

(3)①将Fe 2+氧化为Fe 3+,调节pH 值使铁完全沉淀;
②加入浓盐酸与MnO 2反应生成有黄绿色气体Cl 2生成。

③MnO 4-可与Mn 2+反应生成MnO 2,过滤除去,所以可以利用MnSO 4的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把过量高锰酸根离子除去。

(4)多次循环的物质是K 2SO 4。

22.(8分)【答案】
(1)2Al 2O 34Al+3O 2↑(2分)
(2)2Al+2OH -+2H 2O 2Al+3H 2↑(2分)
(3)①4OH --4e -2H
2O+O 2↑(2分)
②H +放电,促进水的电离,OH -浓度增大(1分)
③B (1分)
【解析】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提纯KOH 时,阳极反应为:4OH --4e -2H
2O+O 2↑,阴极反应为:
4H
2O+4e -4OH -+2H 2↑。

电解过程中阳极附近的K +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阴极移动,含氧酸根
离子不能通过离子交换膜。

一段时间后,阴极附近K +、OH -浓度变大,从B 处(阴极区)得到
溶液,蒸发结晶后可得较纯净的KO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