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教版必修3
————————————————————————————————作者:————————————————————————————————日期: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
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不管
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
的一份光和热。

老迈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冒死只身赴虎穴,凭三
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战争轻松消于无形之中。

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这篇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及历史背景
见《创新方案》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
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
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
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
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
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明确】: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

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

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

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

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

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

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再赘述)
3、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4、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

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

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

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导入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一词多义)
1、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假如
2、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高兴
3、辞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主谓间助词,取独
慎之!(徐珂《冯婉贞》)音节助词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提宾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无实义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