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橋
家 《
像
鄭
》
板 橋
像
》
5
三絕詩書畫
▪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生於清康熙年三十 二年(1693年) ,卒於乾隆三八怪」中最受人們稱道的畫 家,有詩、書、畫三絕。
6
▪ 鄭燮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 石濤和八大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特別 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
▪ 揚州,自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東南著名大城市 之一,地處長江、運河的要衝,交通發達,手工 業、商業興盛,市場十分繁華的。有許多鹽商富 賈圃集在這裏,他們在生活上窮奢極侈,廣築園 林,免不了要「附庸風雅」,提倡書畫。隨著商 業經濟的發展,繪畫藝術也便成了當時的商品之 一。
4
鄭
板
宗 守
橋
家
《
鄭
宗
板
守
16
畫到生時是熟時
▪ 鄭板橋擅長畫竹、蘭、石、松、菊。尤其蘭、竹 成就最為突出。他的畫多以水墨寫意,極少設色。 他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作《竹石圖軸》題 詩道: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 可見,他幾十年如一日,深思熟慮,不斷實踐, 到了六十六歲時,其墨竹藝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 的地步。
19
竹圖
20
▪ 我們從他現存的許多作品看,其竹子形象 絕無一幅雷同的。不論是翠煙如織的新竹、 褐色斑斑的老竹、還是亭亭玉立的水鄉之 竹、傲然堅勁的山野之竹,莫不賦予它們 以性格和生命,做到神情畢肖,栩栩如生。
▪ 如何將生活中的竹的自然形象變成藝術形 象的呢?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 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
33
34
35
▪ 資料來源: 鄭板橋的書畫藝術 廣西桂林十八中 盧賢生老師
▪ 製作群:易怡玲老師 張輝誠老師 白繼敏老師 林世奇老師
▪ The End
36
21
22
▪ 他在一幅《墨竹圖》中題道: ▪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
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 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
機也。獨畫云乎哉!」
23
24
25
蘭 竹
26
▪ 他筆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 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 種孤傲,剛正,倔強不馴之氣。
7
一官歸去來
▪ 鄭板橋幼年家貧,早年的生活十分貧寒, 便在揚州以賣畫爲生,自云「日賣百錢, 以代耕稼;實救困貧,托名風雅」。後得 友人資助,才得到遊歷和讀書機會,並應 科舉歷經三代,成爲: 康熙秀才、 雍正舉人、 乾隆進士。
▪ 畫上題款始自北宋的文人畫,到了元代的趙孟煩、 柯九思、黃公望,不只題款且加詩跋,明代沈周、 文征明,尤為盛行。到了清代石濤,他們是每畫 必題,或一題再題。他們所畫多為逸筆或寫意, 有時畫面簡單,只幾點水墨,賴以題款輔助,並 加上詩文,發揮其畫外餘蘊,所以俗話有「三分 畫七分題」的說法。
30
鄭燮石刻拓本《難得糊塗》
9
▪ 鄭板橋得人心,一在官品,二在畫品。在他離職 時,只有三條毛驢,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馱他 的書籍、阮琴,另是他僕人乘的。可渭「兩袖清 風」、「一官歸去來」。
▪ 由於鄭板橋對濰縣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去官的這 一天,百姓依依不捨,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 並為建生祠。至今,山東範縣、濰縣,江蘇揚州、 興化一帶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廉潔奉公的美好傳 說。
11
藝 術 成 就
12
三絕三真
▪ 鄭板橋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書、 畫、印幾方面。清.張維屏《松軒隨筆》 說:「板橋大令有三絕,曰畫、曰詩、曰 書;三絕之中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 曰真趣。」
13
意在筆先
▪ 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筆法疲勁 挺拔,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具有清澈雅脫 的意趣。
8
▪ 49歲才出任山東範縣、五年後調任濰縣的知縣(即七 品縣官)。在任期間,對百姓關懷備至,有一年山東 遭受饑饉,「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他為民請 命力爭,並在濰縣開倉救災,深得民心。
▪ 但因擅自開倉賑濟,得罪上司,土豪劣紳尤為不滿, 便串通誣告他貪污。歷十二年官場生活,目睹腐朽黑 暗,61歲時憤而罷官。《予告歸里畫竹》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
10
▪ 罷官後,鄭板橋於乾隆十九年(1754)仍回到揚 州,重新過著他那「二十年前舊板橋」的賣畫生 活。並偶而出遊,進入了他的詩、書、畫創作的 成熟期。他的許多優秀作品,也是在這個時期產 生出來的。
▪ 到了晚年,生活竟無立錐之地,只好寄居在同鄉 畫友李鮮家裏。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十二 日,板橋與世長辭,終年七十三歲。葬于興化縣 城東管阮莊。
32
印章
▪ 鄭板橋書畫印章,多的不可勝計,經初步統計, 大約有一百餘方。以「板橋道人」、「十年縣 令」。「七品官」、「化血為爐,融鑄今古」、 「畏人嫌我真」。「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 「二十年前舊板橋」、「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 進士」、「青藤門下牛馬走」等尤妙。
▪ 這些作品,章法嚴謹,古樸中見靈秀,許多皆切 性、切地、切時、切事,發人深思,妙趣無窮。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31
難得糊塗
▪ 他的詩文真摯風趣,多以民間疾苦為題材, 文風樸素平實,並帶幽默諷刺詼諧之趣, 為大眾所喜愛。
▪ 他寫的「難得糊塗」,廣為流傳,其實, 他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喚醒癡聾,銷 除煩惱」,表達其內心矛盾的激憤罷了。
17
擅畫蘭竹
▪ 他畫得的竹子體貌疏朗、筆力瘦勁,自有一番超 凡脫俗的風格,時稱「鄭竹」。畫竹清瘦、挺拔 弧直,藉以寄情遣興,表現他的孤傲,剛正, 「倔強不馴之氣」。
▪ 他畫的蘭葉用焦墨揮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畫 之,所謂「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 由於他善於將書法透入於畫,使精湛的書法用筆 與畫蘭竹的技巧融為一體,筆趣橫生。多不亂, 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
▪ 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 將書法題識穿插于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 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融于繪畫之中,畫竹是 「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畫蘭葉是「借草書中 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 點。
14
繪 畫
15
十分學七要拋三
▪ 鄭板橋主張對藝術不要拘泥於古法,不執 已兄,對傳統要「十分學七要拋三」。要 有獨創性,風格要有多樣化。他說「未畫 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 也就是說,在作畫之前,不要受某家、某 派、某種風格的限制,通過實踐,有了自 已的經驗,創造自已的風格,也不能受此 約束,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創新。
28
書中有畫
▪
鄭
無在畫因蘭銓清
燮 書
古章」此,詩戲
曹
人法。,波云曲 的上其他磔:作
操 《 觀
。是隸的奇「家
滄
筆楷書古板、 開行是形橋文
海 》
生三「翩寫學
面體書翻字家
,相中。如蔣
前參有」作士
,
29
書法與繪畫結合
▪ 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 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 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用融於繪畫之中。
▪ 他們的作品大膽地突破了當時形式主義畫風的束 縛,在題材上,主要是宋元以來文人士大夫所喜 歡的「四君子」(梅、蘭、竹、菊)、寫意花鳥, 運用詩、書、畫、印的巧妙結合,來抒發其思想 感情,表現其強烈的「叛逆性」,他們主張學習 傳統,但反泥古不化。
3
▪ 揚州畫派的畫家們,絕大多數不是揚州人,為什 麼他們的繪畫活動均集中到揚州來呢?
書法
27
六分半書
▪ 鄭板橋早年是工楷書和草書的,但留下的作品不 多。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重大貢獻,即自創出一種 「六分半書」,時稱「板橋體」,這種書體別致, 非隸非楷,隸多於楷,隸楷融合。其特點是:以 楷、隸為主。揉合楷、草、隸、篆各體,並用作 畫的方法來寫,融入蘭竹筆意,其用筆方法變化 多樣,撇,捺或帶隸書的波磔、或如蘭葉飄逸, 或似竹葉挺勁,橫豎點畫或楷或隸、或草或竹, 揮灑自然而不失法度;結體扁形,又多誇張。
18
▪ 鄭板橋的蘭竹藝術,源於生活,重視寫生。「凡 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 耳」。
▪ 為了深入揣摩竹子的特點,他在自己的家門口種 了許多竹子。他愛竹成癖,風中雨中傾聽它的聲 音,日裏夜裏觀看它的影子,詩中酒中對它抒發 感情。由於他熟悉、瞭解不同季節竹的生長規律 和各種形態,發現與捕捉到竹子千姿百態的美的 形象。因此,他畫竹時,能夠「我有胸中十萬竿, 一時飛作淋漓墨」。
1
簡報綱要
▪ 揚州八怪 ▪ 鄭板橋
▪ 三絕詩書畫 ▪ 一官歸去來
▪ 藝術成就
▪ 三絕三真
▪ 意在筆先 ▪ 擅畫蘭竹
▪ 繪畫
▪ 十分學七要拋三 ▪ 畫到生時是熟時
▪ 書法
▪ 六分半書 ▪ 書中有畫 ▪ 書法與繪畫結合
▪ 印章
2
揚州八怪
▪ 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地區的活躍一支 新的繪畫流派「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