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方志呈现下的皖西地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方志呈现下的皖西地方文化
汪德华㊀韩聪聪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㊀要:清代方志笔下的皖西社会历史悠久,政区环境稳定㊂其境内山峦众多㊁河网密集,加之物产丰腴,自然环境较为优越㊂随着商贸往来频繁,以及集镇㊁会馆的大量设立,当地农商经济环境日趋繁荣㊂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是催生了皖西百姓对文化教育的诉求,在文教兴建㊁编修志书㊁建祠修谱等官民举措的推行影响下,皖西文化环境日益浓厚㊂
关键词:皖西;清代方志;政区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0908(2023)04-0013-07
㊀㊀皖西位于安徽西部,地处江淮之间,其北临淮河,南望安庆府,西倚大别山,东接丘陵,境内山峦叠嶂,河湖纵横,气候温热湿润,降水丰沛,加之平原丘陵地带土壤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业㊁茶业㊁林业㊁渔业等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格局,而芍陂等大型水利设施的灌溉,更让皖西成为安徽省内重要的产粮区之一㊂此外,与淮河相连的淠河㊁史河,也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商帮之间商贸往来的重要水路通道,通过这些水路交通可将皖西丰腴多样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安徽省内外,这不仅带动了当地贸易的兴盛,更让河流沿岸形成了一批以苏家埠㊁正阳关等为代表的商贸重镇,促进了皖西经济环境的日趋繁荣㊂随着百姓生活的富足安逸,对教育㊁宗族信仰等文化资源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当地官民大力地协作之下,境内陆续建造了大量的学宫书院㊁寺观坛庙及宗祠等场所,这不仅满足了百姓亟待的文化需求,更让清代皖西文化环境氛围日益浓厚㊂清代方志笔下的皖西社会,
不仅在政区环境及自然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优势,而且在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方面,更是对清代皖西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㊂学界有关清代方志研究皖西地方文化的成果著作较少,主要有关传友的专著‘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宗族与地方社会“[1],黎训来的硕士论文‘明清皖西地方动乱与区域社会“[2],虽然这些成果提及了方志中的皖西地方文化,但研究时间跨度较大,并没有专门从清代方志角度细致论述㊂故此,笔者拟根据清代方志相关记载,对清代皖西的政区环境㊁自然环境㊁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方面作简要探讨㊂
㊀㊀一㊁清代皖西的政区环境
皖西①,为六安的统称,别称 皋城 ,其别称
由来为上古时期,夏禹分封皋陶后裔所致㊂正如‘史记㊃夏本纪“提到: 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3],‘史记㊃陈杞世家“也提及: 皋陶之后,
或封英六 [4]㊂春秋战国时期,其为楚国领地㊂秦
[收稿日期]2023-06-21
㊀㊀[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清代皖北异籍 名宦 及百姓认可研究 (SK2019A0385)阶段性成果㊂
㊀㊀[作者简介]汪德华(1992 ),男,安徽六安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学;韩聪聪(1995 )男,河北石家庄人,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㊂
4
8㊀第42卷
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2,㊀No.4
㊀㊀2023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㊀OF㊀HOTAN㊀NORMAL㊀COLLEGE㊀㊀㊀㊀㊀㊀㊀Aug.2023
朝初建,该地分属九江郡管辖㊂西汉初至武帝
时,境内又先后成为淮南国㊁衡山国㊁六安国等诸
侯国的属地,吴楚七国之乱后,武帝实行推恩分
封之举,取 六地平安,永不反叛 之意,始设六安
之名㊂东汉至两晋时期,该地皆属庐江郡管辖㊂
直到南朝宋齐梁陈时,才改隶为南新蔡郡㊂隋朝
时,又将该地划为庐江郡管辖㊂唐朝时,因地方
上设置节度使职位,并实行以军统地之制,节度
使兼领刺史,时称 节度使统军,必兼某州刺史,
乃能统地 [5],故皖西属寿州刺史治理㊂及至宋朝,太祖太宗时隶属淮南道管理,神宗徽宗时,因
政区划分变动,又属淮南西路治理㊂宋徽宗时,
国土屡遭辽金侵犯,出于军事的需要,升寿州为
府,并始设六安军治理㊂元代,属淮南江北行省
管辖,升六安州,兼领六安㊁英山二县㊂明初,先后
划归临濠府㊁庐州府治理,至明弘治七年(1494)
时,又增设霍山县,归六安州统辖㊂清初,皖西辖
内各州县行政划分略有差异,如舒城县隶属庐州
府㊁寿州隶属凤阳府㊁霍邱县隶属颍州府,清雍正
二年(1724),又将六安州升为六安直隶州,统领
英山㊁霍山二县㊂直至民国36年(1947)中共成
立 皖西行署 ,才有了真正意义地理单元上的 皖西 称呼㊂据此,笔者拟将历代以来皖西的建制沿革进行梳理,列如表1㊂
表1㊀历代以来皖西建制沿革表②
主要朝代隶属行政区划
夏朝为皋陶后裔封地
春秋战国为楚国领地
秦朝九江郡管辖
西汉先后为淮南国㊁衡山国㊁六安国等诸侯国封地,武帝时始设 六安 之名
东汉庐江郡管辖
三国庐江郡管辖
西晋㊁东晋庐江郡管辖
南朝南新蔡郡管辖
隋朝庐江郡管辖
唐朝属寿州刺史治理
宋朝先归淮南道管理,后归淮南西路治理㊂升寿州为府,始设 六安军 治理㊂
元朝属淮南江北行省管辖,升六安州,兼领
六安㊁英山二县㊂
主要朝代隶属行政区划
明朝
先后划归临濠府㊁庐州府治理㊂弘治
时,增置霍山县,归六安州管理㊂
清朝
舒城县属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
县属颍州府㊂雍正时,升六安州为六
安直隶州,统领英山㊁霍山二县㊂
民国中共成立 皖西行署
从表1可见,自夏朝至民国时期的几千年
来,朝代更替频繁,这让皖西隶属的行政区划名
称也有所变化㊂但总体来看,除了宋时,地处江
淮之间的皖西成为宋㊁辽㊁金多个政权的对峙地
带,其行政区划变更频繁以外,其余时期的皖西
行政区划变更较为稳定㊂例如东汉至隋朝时期,
六百多年间的统治时间内,几乎该地皆由庐江郡
管辖㊂而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高度统
一,也让皖西的行政划分更加细致,如清代皖西
境内的舒城县㊁寿州及霍邱县就分属庐州府㊁凤
阳府及颍州府管辖,而六安州也上升为六安直隶
州,并兼领霍山县和英山县,统辖面积扩大㊂同
时,明清时期又在寿州㊁六安州分设寿州卫㊁寿州
营㊁六安卫㊁六安营等军事部门予以管理,使得当
地政区环境更加稳定㊂正因如此,清代皖西社会
平稳安定的外部环境,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优越㊁
经济环境繁荣以及文化环境浓厚提供了有力
保障㊂
㊀㊀二、清代皖西的自然环境
清代皖西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㊂境
内的霍山县㊁英山县拥有万山叠嶂㊁千峰插云的
美景,其中较为著名的山峰有指封山㊁齐云山等㊂
指封山,其名为汉武帝南巡时所起,因其山峦秀
拔㊁磅礴渊冲,于是武帝指封为霍岳之副,并在山
顶建有南岳行祠㊂齐云山,不仅风景秀丽㊁层峦
叠翠,而且气势磅礴㊁俯视群峰㊂山中又建有水
晶庵㊁白云庵㊁雷公洞㊁魁星崖等诸多名胜古迹,
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驻足观赏,并留下了许多赞
美诗句㊂诗人韩献在‘齐云记“就曾说道: 俯视
群峰,如培如垤㊂犹是辰拂冥蒙,暮连苍霭
惟白露所采最胜,先后日皆不贵㊂ [6]此外,同治
58汪德华㊀韩聪聪:清代方志呈现下的皖西地方文化
‘六安州志“记载 六安八景 中的 齐云拥雾 和 九公耸秀 美景,更是对皖西秀美山峰的真实写照㊂皖西除了拥有秀美绝伦的山峦以外,还拥有广袤的平原丘陵及纵横密布的河网,其中河网当以淠河㊁史河最为著名,它们是皖西百姓的 母亲河 ㊂淠河,古称 沘水 ,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向北延伸,最终注入淮河,它是当地百姓最为重要的商贸运输水道,时任六安州守王所善在其作‘淠津晓渡“中就深刻揭示了这一点: 匏叶谁赓淠水津,徒杠不扰济行人㊂往来一苇归村市,隐隐东星尚挂晨㊂ [7]而史河,则是皖西境内另一条重要的运输水道,其流经霍邱,也注入淮河,既是霍邱农田作物的重要灌溉条件,又是当地百姓出入淮河的重要通道,其历史地位同样突出㊂时至今日, 淠津晓渡 也已成为同治‘六安州志“中记载的 六安八景 之一,而以淠河㊁史河共同命名的 淠史杭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它独特的水利灌溉作用㊂正因如此,连绵的山林,广袤的平原,密布的河流,充沛的雨热条件,加之芍陂㊁瓦埠湖及七门三堰等大型水利设施的灌溉,让寿州㊁六安州㊁霍邱县及舒城县成为皖西乃至安徽省内的重要粮仓地区㊂
除了拥有丰富的稻米粮仓之外,皖西也是重要的茶叶产地㊂茶叶品种当属 六安瓜片 与 霍山黄芽 最佳,因独特的茶香口感,明清以来皆为朝廷贡茶,茶叶生产甚至成为当地重要的贡税收入㊂史载: 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㊂ [8]此外,皖西其余物产也是丰腴多样,既有枸杞㊁茯苓等名贵的药材,也有鸿雁㊁山牛等珍稀的良禽物种,又有萱草㊁银杏等特殊的瓜果蔬菜,更有松柏杉栎等丰富茂密的木材资源㊂综上可见,皖西茂盛的茶林资源㊁丰腴的农业资源㊁多样的物产资源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㊂㊀㊀三、清代皖西的经济环境
明末清初以来,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皖西经济环境也随之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当为皖西集镇及商业会馆数量的增加㊂虽然同治‘六安州志“
曾描述,皖西百姓不善于经商,以及默认其 工作
技艺,非土著所长㊂凡宫室器具,悉取办外郡㊂
故城市村墟僦食者所在多有 土居无兴贩
者 [9]的既有事实,但皖西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便捷的水路交通以及丰腴的物产资源等地域
优势,吸引着大量外地商帮来此进行商贸交易㊂
贸易繁荣促使了大量茶叶㊁木材㊁粮食等物产源
源不断地通过淠河㊁史河及淮河等水路通道,运
输至省内外,这不仅带动了皖西社会经济的发
展,更加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㊂随着商贸
往来及货物聚集流通的频繁,淠河㊁史河等河流
沿岸交易枢纽,也形成了许多商贸特色型集镇,
如苏埠镇㊁麻埠镇及独山镇依靠当地茶叶生产资
源,发展成著名的茶叶交易聚集地,寿州境内的
正阳关镇㊁瓦埠镇更是依托丰富的稻米生产之乡
的便捷优势,成长为重要的的商贸重镇,正如光
绪‘寿州志“曾记载道: 以盐当为大米㊁麦豆㊁谷
贸迁者,皆集于正阳㊁瓦埠诸镇㊂ [10]位于淠河㊁淮河与颖河交汇处的正阳关镇,因其拥有 北门
外关厢约二里,陆通濠梁,上达京师㊁山陕各省;
水通正阳关,入淮 [11]的地缘优势,加之大量 豫省客货,两淮引盐,皆由水路溯淠而至龙津渡,即
于北关登陆㊂豫章东粤客由陆而至北关,即于龙
津过载,顺流以往正阳 [12]的商贸聚集,而成为了皖西乃至安徽全省重要的 赋税大关 ,其征收
的关税总量在道光年间,更是拥有 年税额为90159两,盈余银为17000两,共107159两 [13]的高税收水平,这足以说明清代皖西集镇规模的
扩大,营造了当地经济环境的繁荣㊂另外清代皖
西集镇数量的发展也是十分明显的,以道光年间
为例,仅六安州就有117个,而寿州更有213个,
就连地处大别山区的英山县也有62个集镇[14],这些集镇数量的增长,更加充分说明了清代皖西集镇经济发展的繁荣㊂
与此同时,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与方便就地取
材,外地商帮纷纷在皖西境内建造商业会馆,如
六安州内的 旌德会馆㊁泾县会馆㊁太平会馆 [15],寿州境内的 山陕会馆㊁江西会馆㊁湖北会馆 [16]
68
第42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8月
等八座会馆,这些均为外地商帮创建㊂这些会馆
的大量设立,不仅带动了皖西经济环境的发展,
更加掀起了皖西本土商人兴办会馆㊁投身商业的
浪潮,据清代郑象坤等人所纂刻的碑记记载,六
安州㊁英山县及霍山县就有皖西商人各自建造一
所同名的 六安会馆 , 六㊁英㊁霍三县,向有会馆
一所 系六安祝朝仪公捐建,用郡名义定名曰 六安会馆 ,为三县公共产业 [17]㊂而随着皖西经济的发展,其境内的会馆建造数量也是十分可
观的㊂据不完全统计[18],六安州就有会馆4座,英山县有会馆4座,霍山县会馆有3座,寿州有会馆8座,舒城县与霍邱县各有会馆5座,这些仅为部分史料明确记载的数量,清代皖西境内会馆实际数量远超于此㊂由此可见,传统经商经验向来欠缺的皖西境内,能有如此较多数量的会馆规模,已属十分罕见,这也恰恰说明清代皖西百姓与外商的贸易往来兴盛,刺激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㊂
除了上述商业经济繁荣以外,清代皖西的农
业经济发展也是十分明显的㊂历经康乾盛世,皖
西各州县的人口数量激增,至道光三十年(1850)
时,仅六安直隶州(六安州㊁英山县㊁霍山县)的人
口总数就达166万人,寿州一州人数更是高达约85万人,舒城县及霍邱县人数也分别增长到61万人㊁76万人[19]㊂这一时期,人口的持续增加,也让大量农田得以开垦,当地百姓人均亩数值也是节节攀升,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六安直隶州田亩数量为1663573亩,人均亩数值为1.12亩∕人;舒城县田亩数量为990242亩,人均亩数值为1.74亩∕人;寿州田亩数量更是高达1563414亩,人均亩数值高达1.99亩∕人;霍邱县田亩数量为673214亩,人均亩数值为0.95亩∕人[20]㊂这些数据就充分表明了皖西各地田亩数量的持续扩大,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总产出值相应地增长㊂至于人均亩数值的持续增加,不仅让皖西百姓的个人农耕空间变得宽松,更加能让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这样农业收成既可以得到保障甚至提高,也能够促进清代皖西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㊂㊀㊀四、清代皖西的文化环境
清代皖西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足,社
会祥和安定㊂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和社
会秩序的维护,皖西官府纷纷募资修建了大量的
学宫书院㊁寺观坛庙等文教场所,这极大地激发
了当地重教兴学之风的盛行㊂清代皖西境内均
建有规模不一的学宫书院等教育场所,如六安州
就建有龙门㊁龙津及赓飏三所书院,英山建有凌
云书院,霍山建有衡山㊁会胜㊁奎文及潜台等书
院,寿州则建有循理㊁龙阳书院,舒城更建有崇
文㊁龙山㊁桃溪等书院,霍邱也建有翠峰㊁翠华书
院[21]㊂虽然这些书院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清代以来,皆有官府重修之记载,以六安州赓飏书院
为例,其前后存续时间长达150年以上,期间竟
有多任六安州守予以捐资重建;而寿州循理书院
存续时间也长达百年以上,地方志中也多有寿州
官员捐资修建之记载,甚至在咸同年间地方财政
捉襟见肘之际,当地官员仍不忘有捐资重修书院
之举,正如光绪‘寿州志“就曾记载,寿州知州龚
式谷捐献自身廉助费来重修循理书院的事例, 式谷复闻而韪之,亦捐廉三百千以为经费助之 [22],此举充分说明了清代皖西官员十分重视当地的教育发展㊂此外,就学宫书院的修建数目而言,也可以看出清代皖西教育发展迅速㊂据清代方志探悉,皖西教育场所曾建造的总数就高达181个,但实际数目远超于此[23]㊂仅以六安州学宫为例,规模较大,其内部却多达50多个教育场所㊂由此可见,清代皖西官府也是十分注重教育场所的建造㊂而随着清代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加之学宫书院的大量建立,皖西科举人才的选拔数量也是与日俱增㊂据相关学者统计[24],仅清代皖西的进士㊁举人及贡生群体总数就分别高达118人㊁712人及1558人,科举人才数量共计2388人,其科举人数远高于明代,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斐然的教育成果,是与皖西地方官府重视教育的举措分不开的㊂
除了学宫书院的广泛建立,清代皖西境内也
建有大量的寺观坛庙㊂寺观坛庙,不仅仅是百姓
78
汪德华㊀韩聪聪:清代方志呈现下的皖西地方文化
奉祀神明的重要场所,更是地方官府教化民众及
强化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其大量的建立,也表
明了官府的认可与支持㊂清代皖西寺观坛庙建
造目的主要分为以下类型,其一为祈福求雨禳灾
之目的,因封建小农经济的稳定保障关系着国计
民生,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府,纷纷建造社稷坛㊁乡
社坛㊁城隍庙㊁刘猛将军庙等来祈福社会风调雨
顺㊁国泰民安;其二为纪念名宦㊁褒扬忠君爱国之
行为,如史公祠㊁州守祠㊁昭忠祠等设立,其目的
在于通过宣扬忠君爱国精神的名宦事迹,来加强
对当地百姓思想的教化与激励;其三为传统佛道
寺庵等宗教场所,其设立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百
姓通过 诸神救劫 ㊁ 求神问道 等方式的说教,
来获取精神支撑与心灵慰藉之作用,如观音寺㊁
白云庵㊁佑圣观等即为这类典型代表㊂无论是名
宦宗祠的设立还是寺观坛庙的建造,充分说明了
清代皖西官民崇拜信仰之风盛行,文化传承之风
浓厚㊂
皖西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底蕴深
厚㊂历代以来,其境内存在着大量的名胜古迹,
也兴建了众多的文化景观㊂虽然有的人文景观
遭到了天灾人祸的毁坏,但清代皖西官民仍然积
极踊跃捐资并极力修复,甚至有的士绅通过独自
捐资修建的慷慨行为,来大力倡导文化景观的兴
建,如清雍正六年(1728),六安州江姓士绅就独
自捐资修建了魁星阁,时任六安州守李懋仁闻此
善举后,遂立碑记功予以褒奖,称其 州人士朝夕
登眺于斯,逾以发扬其风云之气,而开拓其浩荡
之胸,抒其藻思而灿其笔花,文运之昌 [25]㊂寿州贡生余陈猷则是 捐千金于所居之下塘镇,建
文昌宫㊁魁星楼以振文风 [26]㊂正是这些清代皖西士绅的慷慨捐资兴建之举,才得以让魁星阁㊁文昌宫等历史景观保存下来,而皖西文化倡导之风因此盛行㊂除了加强对皖西文化景观的保护力度之外,当地官民还积极参与编修志书㊁建祠修谱等大型文化工程,来大力弘扬地方与宗族文化㊂如参与编制同治‘六安州志“的人员有总修2人㊁协修3人㊁总纂1人㊁士绅有9人㊁分校有5人㊁汇辑有9人㊁采访有14人㊁校刊有2人[27]㊂而光绪‘续修舒城县志“的编修人数则更多,其中士绅38人㊁校刊人员10人㊁誊录与采访的士绅更是多达100余人[28]㊂可见,编修志书不仅是一项分工明细㊁配备人员众多的大型文化工程,也对地方官民互动与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㊂此外,建祠修谱,不仅是地方宗族文化繁荣的标志体现,也是凝聚家族成员血缘亲疏的重要纽带㊂清代皖西百姓多有建祠修谱之举,例如光绪‘寿州志“曾描述,寿州监生孙克任 遵父遗命,随叔修宗祠,订谱系,置祭田,取租供祀事,余以赡族 [29]的事例,同治‘六安州志“也称赞道,监生邵星华有 修族谱㊁葺宗祠㊁置祭产㊁著家训,恤贫济困,赙丧助婚 [30]等多种善举,有关方志记载不胜枚举㊂正是这些方志的记载,就足以说明清代皖西百姓建祠修谱之举已蔚然成风㊂
清代皖西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也让皖西境内的风俗文化日益丰富㊂在一年之中,随着当地重大节日数量的增多,百姓欢度佳节的氛围也愈加浓烈㊂如农历大年初一,先是由家族长辈们带领族人,整理衣冠服饰,庄严地举行焚香拜神与新春祭祖之礼后,族人们再按长幼尊卑礼节的方式互相表达节日问候㊂上述活动结束后,宗亲们便各自开始走亲访友,送去最真挚的新春祝福㊂在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这天,百姓们更是张灯结彩㊁锣鼓喧嚣,举办热闹的赏灯猜谜活动,四方乡邻也是乐在其中㊂为了新年农耕风调雨顺,民众更是成群结队地杀猪宰羊,来祈求神灵㊂清明节来临之际,皖西百姓不仅有序地组织亲友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更是养成了 闻此鸟鸣,即群起东作 [31]的农时习惯,积极播种下秧㊂而五月五日这天,民间有饮雄黄㊁置艾草的习俗,甚至民众也有将雄黄酒洒于院中,来起到驱虫杀毒的效果㊂六月六日这天,百姓们将家中的书籍㊁衣被拿出曝晒,并有吃麦饭㊁饮麦酒之习俗㊂七月七日,则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多为民间少男少女参与,他们通过吃巧果㊁拜织女以及结扎巧姑的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㊂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亲朋好友汇聚一堂,他们赏月猜谜㊁品尝月饼,共享团圆之乐㊂九月九日,是中
88
第42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8月
国传统重阳佳节,民间不仅有登高赏菊的习惯,
也有宴请长辈表达尊老爱幼的传统㊂不仅如此,
这天更代表了农业丰收时节的来临㊂除夕以前,
皖西百姓相继采办年货㊁打扫屋宇,年味氛围十
足㊂除夕来临,宗亲们更是相互帮忙张贴春联㊁
更换桃符㊁并置办酒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过
年的喜悦㊂团圆饭后,大家围聚一堂,共同守岁,
在炮竹声中迎接新春到来㊂有关当地百姓风俗
文化的描述,在清代皖西方志 艺文志 章节中也
是屡见不鲜㊂例如清代诗人黄晓在其诗文‘涂茶
歌“中就详细说明了六安贡茶的播种㊁发芽㊁除
虫㊁采摘及炒制等一系列加工流程与当地气候时
节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江南方贡六安茶,春甫惊
雷早发芽 直上鸟煤第一岑,采搴烘焙法师
心 [32]的诗句描写,更能说明皖西有悠久种茶㊁采茶的风俗文化,其贡茶制作的方法甚至与百姓
丰富的农时经验是分不开的㊂同样,清代诗人陈
燕兰所著诗文‘霍山竹枝词“中,也记录了霍山百
姓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甚至当地民间有 女儿结伴天桥过,百病消除宜子孙 [33]的特殊文化习俗,百姓纷纷认为正月十六日,妇女踏着
和煦的月色㊁结伴而行过泮水桥,能够起到消除
百病㊁优生优育的效果㊂以上诗文的记载,充分
说明了清代皖西百姓的风俗文化十分丰富㊂㊀㊀五㊁结语
清代方志呈现下的皖西政区环境稳定,加之
自然环境的优越,共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
展㊂随着百姓生活的富足,文化诉求日益明显,
在当地官民的共同协作下,皖西境内文教场所广
布,文化景观也得到了大力修复与兴建,此外官
民还积极通过编修志书㊁建祠修谱等举措,来大
力弘扬与传承皖西地方文化㊂节日氛围的丰富
热烈,更让清代皖西文化环境日益浓厚㊂由于清
代皖西官民意识形态的历史局限性,当地商业经
济并未完全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但一定程度上丰
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刺激了皖西地方经济的发
展㊂此外,囿于清代皖西地方财政收入的有限,
文教兴建㊁编修志书及建祠修谱之举也并未完全地落实,但这些举措的推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正确引导和皖西地方文化的有力保护,起到了积极地作用㊂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赓飏书院㊁魁星阁等文化景观遗址,不仅曾经见证了清代皖西地方文化的繁荣,更对梳理当今皖西社会发展脉络和文化资源保护举措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㊂注释:
① 皖西 正式称呼起源于民国时期中共成立的 皖
西行署 ,现代地理单元上的皖西大致范围为包含
六安市辖区(即金安区㊁裕安区㊁叶集区),以及下
辖的霍邱县㊁寿县(2015年底划入淮南,2015年之
前长期隶属于六安市管辖)㊁霍山县㊁舒城县㊁金寨
县㊂那么对应在清代皖西地区则范围界定为六安
州(领县二,霍山县㊁英山县),霍丘县(时属颍州
府),寿州(时属凤阳府),舒城县(时属庐州府)㊂
具体地理范围可参考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时期),安徽省地图,第18-19页㊂
②表格内容梳理可参见清同治‘六安州志“㊁清同治
‘霍邱县志“㊁清光绪‘寿州志“㊁清光绪‘舒城县
志“㊁清光绪‘霍山县志“以及民国‘英山县志“等
皖西方志中的 舆地志 章节内容,版本如上,卷次
从略㊂
参考文献:
[1][21]关传友.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宗族与地方社
会[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182㊁185.
[2]黎训来.明清皖西地方动乱与区域社会[D].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67㊁3685.
[5][6][7][8][9][11][12][25][27][30][31]
[32][33]吴康霖.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M].合
肥:黄山书社,2008:111㊁117㊁1786㊁355㊁164㊁
185㊁186㊁1610㊁22㊁1139㊁165㊁1851㊁2000.
[10][22][26][29]曾道唯,王万甡.光绪十六年寿州
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130㊁359㊁917㊁910.
[13]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487.
[14][18][19][20][23][24]汪德华.咸同兵燹冲
击下的皖西社会 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76㊁
78㊁49㊁67㊁37㊁54.
[15]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
(1853-1911)[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2:153.
98
汪德华㊀韩聪聪:清代方志呈现下的皖西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