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学捏梨说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语言说课稿教案《学捏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10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学捏梨》。

本次活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和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学捏梨》是选自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多元能力实践课程》大班语言。

《学捏梨》讲述的是一篇有关小女孩捏梨的绕口令。

内容以小女孩如何捏梨为主线,幼儿通过欣赏图片和听绕口令,了解如何捏梨以及体验学说绕口令的乐趣。

这不仅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幼儿教育指导新纲要》的教育要求,即"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应答环境。

"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节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区分边音和鼻音,读准"梨"和"泥"
2、能力目标:能在字卡、图片的帮助下,流畅、准确的念出绕口令
3、情感目标:增进对绕口令的兴趣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学会区分边音和鼻音,读准"梨"和"泥"。

难点为幼儿流畅、准确的念出绕口令。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活动中我运用了提问法、游戏法等
提问法:在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时,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小女孩是如何捏梨的,用什么材料捏的?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他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性。

因此,我利用游戏比赛法,帮助幼儿们在游戏比赛的活动中,学会流畅、准确的读绕口令。

三、说学法
《新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活动中幼儿采用观察法、交流讨论法、游戏比赛法等。

交流讨论法:老师提出问题后,幼儿们在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和同伴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结果。

这不仅促进了幼儿与人交谈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我做如下准备:
1、小女孩手偶一个
2、幼儿用书、字卡"梨"和"泥"
3、图片若干(盘子、梨、桌子、橡皮泥)
五、说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拍手欢迎他到我们班上来做客。

教师出示小女孩手偶,告诉小朋友们今天这位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绕口令,这段精彩的绕口令就藏在你们的书里面。

请幼儿们打开幼儿用书指定页码,引导幼儿找出绕口令名字并大声的读出来"学捏梨"。

然后老师提出问题:"看过图片后,你们知道那是谁在学捏梨吗?"
2、基本部分
(1)(首先)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引发幼儿兴趣
这个过程教师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理解绕口令内容。

在幼儿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强调"梨"和"泥"的发音。

(2)(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绕口令。

首先,教师边放慢速度念绕口令,边出示字卡和图片,引导幼儿读绕口令。

例如:读到"盘"这个字,就出示图片"盘子",读到"梨"这个字,就出示"梨"的图片和字卡等等。

读绕口令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听幼儿对"梨"和"泥"的发音,并且帮助发音错误的幼儿纠正。

然后,教师请幼儿念绕口令。

在幼儿会念的
基础上,通过游戏,进行小组比赛,念绕口令
3、结束部分
1)引导幼儿边念绕口令边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请动作到位、绕口令说的熟练的小朋友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表演。

六、说活动延伸
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再教几个绕口令,第二天念给同伴听。

这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增加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附赠材料:
幼儿园有效备课的原则
幼儿教师要想有效备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思考原则
教学活动的筹备,是教师研读教学内容、分析儿童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流程的过程。

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经过充分的思考,才能在心中留下印记。

很多教师打开备课本就想查阅其他教师的教案或网上现成的案例,这样虽然便捷,却“不走心”,
无法对该活动有深刻的理解,导致在教学活动现场依然茫然和糊涂。

当活动过程中产生混乱或问题时,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些混乱或问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早知道,而这个“早知道”就是认真备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而且,参考他人的备课还会导致自己的思想被東缚,容易被他人的思路带着跑,从而使自己的大脑麻木、僵化。

所以,教师在筹备教学活动时,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

不要急着去看其他人的已有教案,而应自己先来分析一下本教学活动是在什么主题背景之下产生的,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本活动承载的目标又是什么,本活动涉及的领域发展和情感态度发展有哪些,儿童在前一段时间都有怎样的经验积累,等等。

如此这般地把事前研究与课后反思结合在一起,一定会为教师的能力带来很大的提升。

(二)交流讨论原则
当然,独立备课只是一个人的思考,而每个人都有可能受个人局限等原因而无法把教学活动筹备得十分完善。

尤其是年轻教
师,他们对教材不够熟悉,对儿童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更容易出现思考不够全面设计安排不够科学等问题。

因此,备课时除了独立思考外,教师还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这也被称作“集体备课”。

很多幼儿园把集体备课作为平行班教师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就是整合大家的智慧共同思考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备课的基础是每位教师事先都进行过独立的思考,不然,大家坐下来时都是稀里糊涂的,既没有思路也没有困惑,又能讨论些什么呢?有些幼儿园在集体备课时会进行分工,比如,某人备某几个活动,某人备另几个活动,等等。

这样一来,集体备课时间,大家就习惯于只听某人谈想法嗯嗯嗯”“好好好”地附和,争鸣和讨论消失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不会被发现了。

所以,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需要事先对所要讨论的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带来自己独特的想法以及感到困惑、迷茫的问题在讨论的时候尽可能把困惑、问题都抛出来,并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不同想法及理由也提出来,从而产生讨论、质疑、争议,这才是真正有的集体备课
(三)实事求是原则
教学活动筹备的结果是要真实地实施活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尽量尊重现实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备课态度认真,有时候会把所使用的教具材料设计得非常先进、高端、复杂,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根本无法使用,这样的“备”,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条件、课程的实际进程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来筹划整个教学活动。

比如,筹备教唱新歌时,要思考自己班级的孩子是否已具备理解这个歌曲内容的经验,如果没有,是否应该增加一个谈话环节;如果已经有了,是否可以缩短开场的启发环节,抑或把这个经验的准备放在该教学活动之前的生活环节去渗透……总之,要想筹备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充分准备原则
备课,就是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做好一切准备。

这个准备既包含教师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也包括教具、操作材料、器材设备、辅助资料等的物质准备,更包含儿童的前期经验准备。

思想
和心理上的准备要求教师能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老教师不要有“反正我以前开展过这个活动,没啥大问题”的骄傲心态,年轻教师则不要有“大概就这样了”的马虎心态。

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践行“终身备课的理念,即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要认真地思考,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物质准备,是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保障,它既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载体(如图片、动画、手偶等),也包括设备和环境的准备(如电脑的运用、桌椅的摆放等)。

这些准备如果不充分,很有可能会引起环节之间的不流畅,进而打乱幼儿顺畅的思维,或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破坏他们愉快而饱满的学习情绪。

而儿童的前期经验准备则是教学活动是否能有效开展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因为学前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那样有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集体教学的最大意义是帮助儿童在现有的经验基础上向“最近发展区”迈进,所以儿童到底在前期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能力和情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筹备中最需要考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