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桃源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桃源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共22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费孝通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

自称书生,当不为过。

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

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

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

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

”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

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

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

”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

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

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

”“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

”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

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

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

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

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

”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

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

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

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

我已入耄耋之龄。

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

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

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

有怨言,下狱死。

”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

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

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

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

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

”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

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

《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

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

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

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

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

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

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

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

”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

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

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4.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5.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4分)
16.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

(8分)
17.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

(6分)参考答案:
14.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

(对比2分,引出下文,2分)
15.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

(各2分)
16.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

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

(4分,仅指出“我”指司马迁,给1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4分,仅指出“我”指读者给1分)
17.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公推公选南京市政府组成人员人选的演讲答辩会,由16名候选人轮流登台竞逐劳动局局长等4个正局职位,有竞选演说,有答辩,有现场代表投票,且经由电视公开直播——不光在南京,这在全国也是首创。

中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有了一个坦然于阳光下的实践样本,令人惊喜,亦令人振奋。

舆论一直在呼唤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其实,尽管没有大张旗鼓地吆喝,改革正在许多地方平静地推进。

在选拔干部方面的公推公选,江苏一直在着力推进。

从公推公选村级“一把手”开始,层层上推,由基层乡镇一直到今日南京的局级领导岗位,改革力度之大、行进速度之快,令人刮目。

引人注目的是,此举吸引了全国众多媒体,且还有来自各地的有关官员观摩取经。

看来,这块创新用人机制的改革“试验田”新绿,可能会有蔓延之势。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也一语道破了这场改革的“为什么”:公推公选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行为是釜底抽薪,对只认领导、不认群众的官僚作风是治本之药。

人民公仆的乌纱帽,本该由人民群众授予,南京此举是创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

凡创新必有待完善,但是,毕竟时不我待——阜阳官场的警钟说明,面对一些地方积弊深重的腐败阴影,只有大胆开窗破墙,引入用人机制走向民主、公开的阳光,才能“釜底抽薪”,让跑官者、买官者绝了最后的念想。

我们相信,这缕阳光,将在各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热潮中,照射愈来愈广的范围,使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08年4月2日《人民日报》
1.文章认为,江苏省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哪些作用和意义?(6分)
答: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它地方应当怎样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9分)
答:
参考答案:
1.(1)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行为是釜底抽薪,对只认领导、不认群众的官僚作风是治本之药。

(3分)(2)能够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3分)
2.(1)要公开、公平、公正。

(2)要从公推公选村级“一把手”开始,层层上推。

(3)力度要大,行进要快。

(每点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雅号
刘怀远
小丁从小最忌讳的,是同学们喊他“丁麻子”。

小丁眉清目秀面光皮滑,别说麻子,连个痣都没有。

原因出在他爸爸那里,他爸爸叫“丁麻子”。

而他爸爸也是面白皮光的。

据说这个雅号源自他爸爸的爸爸,小丁的爷爷是个浅皮麻子。

走在街上,俊朗的小丁很是出众,不认识的就问:“这俊小子是谁家的?”“丁麻子家的。

”问的就咂咂舌:“麻子英俊,儿子更好!”别人来买烧饼喊他爸爸“麻子”时,他爸爸都清脆而响亮地答应着。

小丁同学多是知根知底的邻居,在学校里都童言无忌地喊他“丁小麻子”,小丁可不心甘情愿。

为摘掉这个世袭的绰号,他骂过娘,打过架,还是无济于事。

后来老师出面制止,才没谁当面喊他丁麻子。

不让喊麻子,调皮捣蛋的同学就换了称谓,叫他“石榴皮”。

叫了几天,嫌不精准,又改成“外翻石榴皮”。

多烦人啊,多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啊。

所以,从小到大,小丁对“麻子”二字避之不及。

但他的叫“丁麻子”的父亲有一手好手艺,会做烧饼,做的烧饼外酥里嫩,饼上的芝麻看着生,吃起来却焦香,是得了小丁爷爷真传的。

丁麻子烧饼香出街巷,誉遍全城,有时赶来买烧饼的人多,宁愿等上半小时。

后来,丁麻子英年遇祸,年轻的小丁在悲痛之余,也长吁一口气:父亲走了,自己终于摆脱“麻子”二字了。

小丁参加了工作,单位离家远,没人知道他的老底儿,再没谁故意人前背后“麻子麻子”地刺激他。

远离“麻子”二字的小丁娶妻生子,生活美满幸福。

以为生活就这样一帆风顺下去了,工作单位却仿佛一夜之间就垮了。

小丁回到了家,雄心勃勃地捣腾了几年服装、家电,都是拿出去的钱多,收回来的钱少,单位买断给的几个钱就折腾光了。

小丁又去找工作,当过两个月保安,做不到一年的仓库保管,终因各种原因作罢。

饱受伤害的小丁灰头土脸地蜗居家中,头发花白的母亲看他愁眉不展,说:“现在这个社会连瞎眼的雀儿都饿不死,还能饿了你七尺男儿?”小丁说:“呀,做生意没本钱,去应聘没特长,你说我能不饿着吗?”妈妈也叹口气:“实在不行,重新拾起你爸爸的烧饼铺,既不用投什么资,还没有赊欠。

”小丁说:“可我不会做烧饼啊。

”妈说:“我没白跟你爸这么多年,我会。


经过母亲多天的培训,小丁的烧饼店开张了。

小丁是精心准备的:特级精白面粉,桶装的一级食用油,上好的芝麻,加之严格按照母亲亲授的操作工艺。

他做的烧饼也基本做到了外酥里嫩,芝麻焦香,生意却不好。

小丁叹了气,给出的理由是,毕竟不是爷爷和父亲卖烧饼的那个年代了,现在小吃品种多,连洋早点都漂洋过海地来凑热闹。

这天,小丁边做烧饼,边盘算下一步自己再改行千什么。

走来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者,买了两个烧饼,咬完一口就一愣,等把一个烧饼三口两口吃完,才说:“烧饼做得不错啊!”小丁说:“那就多吃几个。

”老者说:“是家传的手艺?”小丁摇摇头,又点点头,因为他想起了母亲的手艺源自父亲,父亲的手艺源自爷爷,极不情愿地想起麻子的雅号带给他的童年伤害。

老者说,味道很像多年前的麻子烧饼呢。

小丁脸红了,说:“我是他儿子.”老者打量下小丁和他的铺子说:“多好的老味道啊,做梦我都在回味,还以为失传了呢,原来你叫个什么飘香烧饼,这让我们怎么能找到啊?”老人
这么一嚷嚷,立马起了广告效应,上百个烧饼一下被抢光,小丁立刻如梦初醒。

“丁麻子烧饼”几个大字从容醒目地上了招牌,小丁的生意一下火起来,店前有时也要排队了。

这个年头,除了买经济适用房,哪还有排队的事情呀?买小丁的烧饼就要排队!没半年,小丁又分别在城东和城西开了两家分店,同时也发现有人悄悄地挂起了“麻子烧饼”的招牌。

小丁气坏了,他才是丁麻子唯一血统纯正的传人,怎能容忍别人分享“麻子”红利?他没见过爷爷,就请画家按照他父亲的照片画了像,脸上任意而夸张地点上几颗大黑点儿,然后去注册了“丁麻子”商标,请了律师,经过维权,小丁赢了。

小丁还上了电视,面对千家万户,小丁字字铿锵句句煽情地大声说:“老街旧邻们,您还记得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麻子烧饼吗?还记得四十年前卖烧饼的丁大麻子吗?相信您一定还留着舌尖上的记忆,我是他老人家唯一的儿子,也就是丁麻子烧饼唯一的正宗第三代传人,记住丁麻子,记住麻子烧饼,记住我,我就是新时代的丁麻子!”
现在,谁都知道,已经不亲手做烧饼的烧饼店老板,那个脸白面光的中年人,叫丁麻子。

(本文有删改)
10. 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摇摇头,又点点头
(2)如梦初醒
11. 文章首尾写小丁的“面光皮滑”“脸白面光”,各有什么用意?
12.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3.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结合原文简析。

参考答案:
10. (1)他不愿接受“麻子”这个雅号,迫于生计又无奈承认的复杂心情。

(2)老者的启发和烧饼的畅销,让他突然领悟到“丁麻子烧饼”的价值。

11. 文首写他的“面光皮滑”是突出他的眉清目秀,与下文的“雅号”作对比,也为他因伤害而努力逃避做铺垫;文末写他“脸白面光”强调了他的生活好转、容光焕发,与他大打“丁麻子”品牌,成为新时代的丁麻子形成反差,富有意味
12. (1)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自己与丁麻子烧饼的关系;(2)第二称的运用拉近了与街坊邻居的关系,颇有鼓动性;(3)用“舌尖上的记忆”等时尚的语言引发大家对丁麻子烧饼的美好回忆;(4)设问手法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味的记忆;(5)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易懂,生动有力。

(“踩”到其中一处给2分,写出三处即可)
13. (1)童年时代对雅号的排斥、逃避与后文对雅号的接受、继承形成鲜明反差。

(2)小丁失业在家的生计困窘与后文适应时代变化,靠“丁麻子”品牌获得市场成功形成对比。

(3)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前后对比,人们对小丁的态度对比,小丁长相与雅号的对比,小丁烧饼生意的前后对比。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关键词,联系语境,第一句话中“摇头”是因为他“极不情愿地想起麻子的雅号带给他的童年伤害。

”他不愿接受“麻子”这个雅号,“点点头”是因为他“想起了母亲的手艺源自父亲,父亲的手艺源自爷爷”,反映了他迫于生计又无奈承认的复杂心情。

第二句话“如梦初醒”联系上文“老者打量下小丁和他的铺子说:“多好的老味道啊,做梦我都在回味,还以为失传了呢,原来你叫个什么飘香烧饼,这让我们怎么能找到啊?”,“老人这么一嚷嚷,立马起了广告效应,上百个烧饼一下被抢光,” 老者的话和烧饼的畅销,启发了他让他领悟到“丁麻子烧饼”的价值。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意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赏析。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

11.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要求是理解“文章首尾写小丁的“面光皮滑”“脸白面光”,各有什么用意”,实际考查的是文章首尾重要句子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开头写他的“面光皮滑”是突出他的眉清目秀,结构上与下文人们叫他“麻子”作对比,也为他因忌讳而努力逃避做铺垫;末尾写他“脸白面光”联系语境“已经不亲手做烧饼的烧饼店老板,那个脸白面光的中年人,叫丁麻子。

”“已经不亲手做烧饼”写出了他的生活好转、容光焕发,结构上与上文他大打“丁麻子”品牌并注册商标,并自称为新时代的丁麻子形成反差。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文中划线句”,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小丁的一段语言描写,本题考查欣赏精彩语言的表现力。

欣赏语言艺术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可根据文段中“老街旧邻们”“ 记住丁麻子,记住麻子烧饼,记住我”等可看出划线部分大部分运用口语,生动形象;“还记得……;还记得……”“ 记住丁麻子,记住麻子烧饼,记住我”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起到强调作用;还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街坊邻居的关系;“您还记得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麻子烧饼吗?还记得四十年前卖烧饼的丁大麻子吗?”设问的运用唤起人们对过去丁麻子烧饼的记忆。

据此可得出答案。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结合原文简析。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作用。

题干已经明确说“对比”手法。

先明确什么是对比。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阅读文章内容找出对比的地方,小丁眉清目秀面光皮滑与人们叫他“小麻子”是一处对比;童年时对“小麻子”忌讳与长大后继承父亲的“丁麻子”的烧饼店并把他发扬光大又是一处对比;小丁失业在家,生活困窘与他后来凭借“丁麻子”品牌获得成功也是一处对比;一开始小丁的烧饼也基本做到了外酥里嫩,芝麻焦香,生意却不好与后来打着“丁麻子”品牌而把生意做成功也是一处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4 题。

(5 分)
其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3.上述文字是对《论语·泰伯》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三种不同的断句解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和政治观点。

(2分)
24.你同意哪一种解读,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3.有教无类和礼乐治国(为政以德)(各1分)
24. 第二种,根据论语中的语境,不难看出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

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这才是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也是和他的思想主张和政治观点相符的。

(选第一种,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
5.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14—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B. 越国以鄙(偏僻)远
C.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知其难也。

A. 共其乏困
B. 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 失其所与
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参考答案:
14. B
鄙:把……当成边境
15. C
A、B、D中的“其”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C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示商量
16. C
本段中无此信息

6. 参考答案:
8.B 9.B 10.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

参考答案:
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经济模式。

【详解】本题考查图形转换和下定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思维导图给“共享经济”下定义。

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分析框架图中“组织机构或个人”“报酬为主要目”“闲置物品”“使用权转
移”“中间第三方平台”“陌生人”等各要素,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
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

然后要明确下定义的对象是“共享经济”,而“共享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应写出的句子模式是:“共享经济是……的一种经济模式”,把“临近的属概念”放入上述模式的恰当位置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关键词要完整,定语排列要符合逻辑。

【点睛】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

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料当中,分析并选取这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

解题步骤:第一步:①确定主干,找到属概念。

属概念(宾语)是活动。

主干:新能源汽车是汽车。

第二步:②筛选信息,分析种差,作为定语。

查找特点。

认真阅读材料,将事物特点依文字顺序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来,并用序号标明,尽可能找全,不要遗漏。

第三步:③整合信息,按序组成一个单句。

整理特点。

分析找到的若干特点,如果不属于事物的内涵则要删掉,如果有重复则要合并。

要根据若干特点的内在关系,适当调整彼此之间的顺序,使语句连贯,顺序合理。

以单句形式呈现的定义,除“主干句”外,其余能体现本质属性的材料都要改造成修饰成分,如定语或状语。

而这些修饰成分的排列,常常不是随意的,语序要尽量合理,符合习惯或事理。

多个定语的排列,一般遵循下列顺序:表领属的短语——表数量的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或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循序。

最后,整体斟酌修改。

根据答题要求和所给材料,全面检查对照,加以修改。

8. 甲午年春节,张华为了能让家中增添喜庆气氛,就从朋友那里挑了一幅对联及横批,张贴出来。

如图所示.请指出其中的三处错误。

(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6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发射10年后实现探测器采样返回。

B.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某重点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

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13年跌至最低,仅为26.2%。

C.关于本市大大小小业余球场到底归谁管这个问题,各个部门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市建设局管理的这一说法为准。

D.次贷的真正大毒素在继续弥漫,我们能否如上次世界经济危机时那样独善其身,关系到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

参考答案:
B A.语序不当。

“将在2020年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

C.句式杂糅。

应为“认可......这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

D.两面对一面。

删去“能否”。

10. 理解下面漫画的主旨,选出概括恰当的一项()(3分)
A.做人要有畏惧心,时时掂量自己的言行,否则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B.经营没有底线,无论什么人,必将受到严惩。

C.教育讲究公平,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一定会遭到谴责。

D.人为地将人分成等级,这样的制度将最终被唾弃。

参考答案:
B
可根据漫画内容里的所有要素,联系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得出结论。

天平代表“平衡”,即做人办事与法律之间要平衡;鸡毛掸代表“惩罚”;蒙上眼睛,指不管是什么人,不讲情面。

三点缺一不可。

A、C、D缺不讲情面。

所以选B。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明在合资公司做白领,他经常抱怨自己满腹才华却得不到上级的赏识。

总幻想着:如果有机会见到老总,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就好了!
小明的同事小亮,也有同样的想法。

于是,他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经常在这个时段去坐电梯。

终于,他有机会遇到了老总。

可是每次遇到老总后,小明都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令他十分沮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