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
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冗杂的。

人不情愿再轻易地信任什么。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消失了许很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

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久也没有满意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受太多大事的人而言,在经受了种种大事,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来自然。

或许经受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行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心。

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假如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
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或许事情会简洁很多,正如苏轼所言“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盼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会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功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
行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忙过客,全部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
结果,我们只有沉着走过,无需彷徨,无需迟疑,无需茫然。

我们应
当往第三种境界进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
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

”人从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
无苦恼无执着处去。

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
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白
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

或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许多
事情都无法挽回,再宏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全部疯狂之后总归于
安静,我们除了安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安静珍惜一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
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

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静静的我走了,正如我静静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
打开书柜,一排排的书映入眼帘,许多我都读过了,在书柜的
最终一排角落里,放着一本不起眼的书,它的名字叫《人间词话》。

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说。

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
高校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其次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

借用宋词名句,以抽象为详细,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和思维规律道出艺术的本质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谓匠心别具,独出机杼。

这本书除了写诗词,还写到了对人生、抱负,布满了警醒与启示,一生最注意的是“真”,比方他的脾气秉性,他说过,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只有具备“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有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判,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静夜里,月色如水,虫声唧唧,翻开“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受益匪浅。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3
《人间词话》是有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判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目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外表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异,事实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依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
我早就听身边的伴侣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认真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受。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解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爱将它喻为“立志”、“勤奋”、“胜利”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其次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懊悔。

第三境界为胜利。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最终水到渠成,获得了胜利。

人之胜利,都必需经过立志、奋斗。

胜利是每个人的幻想,是
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抱负,经受百倍挫折,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

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非常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最终吞并了秦国。

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

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胜利的归属。

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行能实现的。

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

胜利不是随任凭便就可以得来的。

原北京高校校长季羡林给胜利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胜利。

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行得的,唯独勤奋是把握在我们手中的。

假如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明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胜利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

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日,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熬炼,提高力量,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懈奋斗。

由于,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

一旦有了寄予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由于是自己情愿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也许苦痛却是欢乐的。

当你到达肯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

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

特殊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

而后,寻寻找觅,泠泠清清,最终漂泊归于安静,却发觉原来始终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始终查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惋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整个吞枣。

想到如此,心生圆满。

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4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判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讨论开创了一条新路。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出名句。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

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久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现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

是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考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高校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其次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

胜利之道无出其右也。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5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判著作,它集中表达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判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出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其次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游览其中使你会觉察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高校问者,不行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其次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尊敬不已,
便生出急迫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举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由于〔阅历〕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忙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突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尊敬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的确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判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尝,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半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

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寻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

所以经受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