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处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入,远端留置在右心室上方的 上腔静脉。
头皮静脉
✓ 常用于小儿的静脉输液。 ✓ 较大的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
四、常用静脉输液法
按照输入的液体是否与大气相通,可以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和开放式静脉输液法。
按照进入血管通道器材所到达的位置,可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周围静脉输液法 和中心静脉输液法。
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 ✓ 手背静脉网是成年患者输液时的首
选部位。 ✓ 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可
以用来采集血标本、静脉推注药液 或作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 脉导管的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
✓ 常用于中心静脉插管。 ✓ 需要长期持续输液或需要静脉高
营养的患者多选择此部位。 ✓ 将导管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
胶体溶液(colloidal solution)分子量大,其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 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临床上常用的胶体溶液 包括右旋糖酐溶液、血液制品。
静脉高营养液。
三、常用输液部位
周围浅静脉
✓ 分布于皮下的肢体末端的静脉。 ✓ 上肢常用的浅静脉有肘正中静脉、
静脉炎、导管堵塞、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
✓ 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 ✓ 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堵塞
✓ 预防措施 •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 输注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以免引起液体或药物的沉积。
✓ 处理方法 • 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 确认导管堵塞时,应立即拔除。
静脉痉挛 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 处理: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二)茂菲氏滴管液面过高
将输液瓶(袋)从输液架上取下,倾斜液体面,使输液管插入瓶(袋)内的针头露出液面 上,使液体缓缓流下,直至露出液面,再挂于输液架上,继续进行输液。
八、输液微粒污染
(一)输液微粒的来源
药液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 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液体存放时间过长,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被药液浸泡时
间过久,腐蚀剥脱形成输液微粒。 输液器及加药用的注射器不洁净。 输液环境不洁净,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等,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预防
✓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 严格无菌操作。
处理
✓ 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 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
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 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预防措施 • 严格无菌操作。 • 出现静脉炎征象,及时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 • 检测留置针穿刺部位,评估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等因素,尽早拔管。
✓ 处理方法 • 立即停止输液,拔出导管。 • 留取血培养送检。 • 对症处理并记录。
✓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 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四)空气栓塞
护理
✓ 预防 •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 •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 • 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 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在旁守护。 • 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
五、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为该输液器的点滴系数(drop coefficient)。 目前常用静脉输液器的点滴系数有10、15、20三种。 静脉滴注的速度和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计算输液所需用的时间。
输液时间(h)
=
液体总量(ml) × 点滴系数 每分钟滴数 × 60(min)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三)静脉炎
护理
✓ 预防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适当放慢滴注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 管外。 • 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三)静脉炎
护理
✓ 处理 • 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 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 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min。 • 中药治疗。 •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四)空气栓塞
护理
✓ 处理 • 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 •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 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针头阻塞 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 松手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可能已阻塞。 处理: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切忌强行挤压导管或用溶液冲注针头,以免 凝血块进入静脉造成栓塞。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压力过低 由于输液瓶(袋)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 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袋)或放低肢体位置。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
✓ 预防措施 • 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进行留置套管针穿刺。 • 避免在关节部位和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 • 应规范置管操作,有效固定。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处理方法 • 停止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药液在组织内残留)。 • 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以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 血运情况并记录。
导入案例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处理
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
静脉输液的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 体输入静脉内。
静脉输液的目的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 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 预防措施 • 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的粗、直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 对长期卧床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 处理方法 • 可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不应热敷、按摩、受压,立 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 应观察留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三)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用左手捏紧茂菲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右手轻轻挤压茂菲氏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待液体进 入茂菲氏滴管内后,松开左手即可。
(四)输液过程中,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三)静脉炎 (四)空气栓塞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护理
✓ 预防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 不全的患者更需慎重。
✓ 处理 •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 保留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备好抢救车,并进行紧急处理。 • 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同时,湿化 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 • 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 静脉放血200~300ml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用,贫血者应禁忌采用。
✓ 已知输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的输液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
=
液体总量(ml) × 点滴系数 输液时间(min)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针头滑出血管外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可见局部肿胀并有疼痛。 处理:将针头拔出,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 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三)静脉炎
原因
• 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 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 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临床表现
•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 热等全身症状。
一、静脉输液的部位选择
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
晶体溶液(crystalloid solution)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 外水分的相对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常用的晶体 溶液包括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碳酸氢钠(NaHCO3)溶液、乳酸钠溶液、 高渗溶液。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四)空气栓塞
原因
✓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 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临床表现
✓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 有濒死感。
八、输液微粒污染
(三)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
制剂生产方面 严把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制剂生产的操作规程;选用优质材料, 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输液操作方面
✓ 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输液器。 ✓ 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的质量。 ✓ 净化治疗室和病室内空气。 ✓ 在通气针头或通气管内放置空气过滤器,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液体中。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均可导致微粒进入液体内,产生输液微粒污染。
八、输液微粒污染
(二)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
肺功能。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素治疗。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原因
✓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临床表现
✓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炎
✓ 预防措施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置管。 •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输液速度,并防止药液漏 出血管外。 • 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在下肢和关节部位穿刺。 • 净化医疗单位环境。
✓ 处理方法 • 应拔除留置针,停止炎性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 24h内冷敷,24h后局部湿热敷。 • 中药治疗。 •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头皮静脉
✓ 常用于小儿的静脉输液。 ✓ 较大的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
四、常用静脉输液法
按照输入的液体是否与大气相通,可以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和开放式静脉输液法。
按照进入血管通道器材所到达的位置,可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周围静脉输液法 和中心静脉输液法。
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 ✓ 手背静脉网是成年患者输液时的首
选部位。 ✓ 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可
以用来采集血标本、静脉推注药液 或作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 脉导管的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
✓ 常用于中心静脉插管。 ✓ 需要长期持续输液或需要静脉高
营养的患者多选择此部位。 ✓ 将导管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
胶体溶液(colloidal solution)分子量大,其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 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临床上常用的胶体溶液 包括右旋糖酐溶液、血液制品。
静脉高营养液。
三、常用输液部位
周围浅静脉
✓ 分布于皮下的肢体末端的静脉。 ✓ 上肢常用的浅静脉有肘正中静脉、
静脉炎、导管堵塞、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
✓ 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 ✓ 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堵塞
✓ 预防措施 •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 输注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以免引起液体或药物的沉积。
✓ 处理方法 • 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 确认导管堵塞时,应立即拔除。
静脉痉挛 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 处理: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二)茂菲氏滴管液面过高
将输液瓶(袋)从输液架上取下,倾斜液体面,使输液管插入瓶(袋)内的针头露出液面 上,使液体缓缓流下,直至露出液面,再挂于输液架上,继续进行输液。
八、输液微粒污染
(一)输液微粒的来源
药液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 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液体存放时间过长,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被药液浸泡时
间过久,腐蚀剥脱形成输液微粒。 输液器及加药用的注射器不洁净。 输液环境不洁净,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等,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预防
✓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 严格无菌操作。
处理
✓ 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 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
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 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预防措施 • 严格无菌操作。 • 出现静脉炎征象,及时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 • 检测留置针穿刺部位,评估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等因素,尽早拔管。
✓ 处理方法 • 立即停止输液,拔出导管。 • 留取血培养送检。 • 对症处理并记录。
✓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 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四)空气栓塞
护理
✓ 预防 •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 •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 • 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 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在旁守护。 • 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
五、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为该输液器的点滴系数(drop coefficient)。 目前常用静脉输液器的点滴系数有10、15、20三种。 静脉滴注的速度和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计算输液所需用的时间。
输液时间(h)
=
液体总量(ml) × 点滴系数 每分钟滴数 × 60(min)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三)静脉炎
护理
✓ 预防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适当放慢滴注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 管外。 • 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三)静脉炎
护理
✓ 处理 • 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 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 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min。 • 中药治疗。 •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四)空气栓塞
护理
✓ 处理 • 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 •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 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针头阻塞 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 松手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可能已阻塞。 处理: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切忌强行挤压导管或用溶液冲注针头,以免 凝血块进入静脉造成栓塞。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压力过低 由于输液瓶(袋)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 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袋)或放低肢体位置。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
✓ 预防措施 • 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进行留置套管针穿刺。 • 避免在关节部位和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 • 应规范置管操作,有效固定。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处理方法 • 停止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药液在组织内残留)。 • 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以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 血运情况并记录。
导入案例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处理
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
静脉输液的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 体输入静脉内。
静脉输液的目的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 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 预防措施 • 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的粗、直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 对长期卧床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 处理方法 • 可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不应热敷、按摩、受压,立 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 应观察留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三)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用左手捏紧茂菲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右手轻轻挤压茂菲氏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待液体进 入茂菲氏滴管内后,松开左手即可。
(四)输液过程中,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三)静脉炎 (四)空气栓塞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护理
✓ 预防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 不全的患者更需慎重。
✓ 处理 •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 保留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备好抢救车,并进行紧急处理。 • 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同时,湿化 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 • 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 静脉放血200~300ml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用,贫血者应禁忌采用。
✓ 已知输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的输液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
=
液体总量(ml) × 点滴系数 输液时间(min)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针头滑出血管外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可见局部肿胀并有疼痛。 处理:将针头拔出,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 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三)静脉炎
原因
• 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 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 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临床表现
•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 热等全身症状。
一、静脉输液的部位选择
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
晶体溶液(crystalloid solution)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 外水分的相对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常用的晶体 溶液包括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碳酸氢钠(NaHCO3)溶液、乳酸钠溶液、 高渗溶液。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四)空气栓塞
原因
✓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 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临床表现
✓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 有濒死感。
八、输液微粒污染
(三)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
制剂生产方面 严把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制剂生产的操作规程;选用优质材料, 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输液操作方面
✓ 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输液器。 ✓ 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的质量。 ✓ 净化治疗室和病室内空气。 ✓ 在通气针头或通气管内放置空气过滤器,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液体中。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均可导致微粒进入液体内,产生输液微粒污染。
八、输液微粒污染
(二)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
肺功能。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素治疗。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原因
✓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临床表现
✓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炎
✓ 预防措施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置管。 •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输液速度,并防止药液漏 出血管外。 • 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在下肢和关节部位穿刺。 • 净化医疗单位环境。
✓ 处理方法 • 应拔除留置针,停止炎性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 24h内冷敷,24h后局部湿热敷。 • 中药治疗。 •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