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四看一品一把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抒胸臆
抒情手法
直接和间接的比较:
赠汪伦
李白 直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间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7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中比较常见的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或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思想寄托在景物中。通过 描写此景来抒发。
漫兴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动静结合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境界;实是指客 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大大丰富了 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 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同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二看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_ _ _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_ _ _ ,抒发了友人之 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_ _ _
回归考试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 深厚情感。
之类的话。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标准答案:
前者更妙。
“雁引愁心去”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忧愁(步骤一);这一句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引”字使用更生动更形象(步骤二);表现了作 者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三);“雁引愁心去”比后句更富有感情色 彩,更新颖,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
32
课后作业 1、把课上诗歌鉴赏的答题原则和模式、表 达方式和举的例子补充完整,笔记下堂课 检查。
2、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完成。下次返校上 课前交起来。
3、看两节高清:语文《古代诗歌欣赏角度 及题型示例》
3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序中的“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我们写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作 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 情抑郁不欢。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一看注释 二看题目 三看作者 四看题干
意象
题
型
一把握:把握中考常见的类型题
妙句涵咏; 炼字题; 意境品味题……
共七种
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述诗句展示的景象——翻译该句。 步骤二:明确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排比等等。 步骤三:明确诗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者在表现意
境上所起的作用,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步 骤 四 : 比 较 类 题 目 在 最 后 应 加 上 “ 这 句 比 另 一 句 更 … …”
(3)仔细体会全诗,谈谈你对诗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理解。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 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 总有缺时一样;这都是自然的规律。
9
古诗词鉴赏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
一看注释 二看题目 三看作者 四看题干
一看注释: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6
思考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唐____朝的__王__建___(填人名)。
(2)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只一“冷”字,不仅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全然展现了 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还将作者在异 乡孤寂、怅然的心境和盘写出,真乃点睛之笔。
(3)《全唐诗》录入此诗,将“落”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 是“在”字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6~7题。(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用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2分)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与《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 素裹,分外妖娆”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4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写哀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5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 观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 句诗。
总结归纳
诗歌鉴赏的方法:四看一品一把握。注意注释 、题目、作者、题干,品味意象,还有注意诗 歌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
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 情等
议论手法分为:正面议论、托物言志
描写手法的分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 写哀等 抒情手法的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
4.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 诗。
从中秋咏月诗词 看诗歌鉴赏
2023/2/6
月
?
思乡、怀人
5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王建(约767一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一生困 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想象奇特,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是本词的一个特色。将理性的思考置于 词中,是这首词的又一特点,也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上片望月,下片怀人。美丽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表达诗人旷达 乐观的情怀。
8
思考
转朱阁 (1)描写月光,勾画自己孤寂难眠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 _低__绮___户____,_照__无___眠___。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上听吹笛》
离别之情、依
依惜别之情、
送 恋恋不舍之情,
别 诗
感情基调是悲 伤的、伤感的。
边塞诗
思乡
三看作者:“知人论诗”
●李白
浪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
●杜甫
现实主义
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陶渊明 田园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 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 了桂花树吧?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诗人并没有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一种委 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 “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8
回归考试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用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2分)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与《沁园春雪》中“须 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 要分析。(2分)
回归考试
“落”比“在”更好。“落”有一种动感,它赋予本来抽象 的、无形的思念一种运动的、有形的印象,使得思念更加具 体了。而“在”字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平淡寡味、非常普通 了。
7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 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_ _ _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 情感。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正面议论
21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
22
22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 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视觉听觉结合、正面侧面结合、哀 景写乐/乐景写哀等。
●王维
山水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古诗词鉴赏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
一看注释
二看题目 三看作者
意
四看题干
象
一品:品意象
明月:思乡之情; 梧桐:悲凉凄苦; 柳:
20%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80%送别;
折柳送别 与“留”同音
《诗歌鉴赏及其常见意象》
古诗词鉴赏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我们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 情等。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等。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0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 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有正面议论、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 重 _ _ _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_ _ _ ,抒发 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抒情手法
直接和间接的比较:
赠汪伦
李白 直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间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7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中比较常见的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或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思想寄托在景物中。通过 描写此景来抒发。
漫兴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动静结合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境界;实是指客 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大大丰富了 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 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同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二看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_ _ _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_ _ _ ,抒发了友人之 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_ _ _
回归考试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 深厚情感。
之类的话。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标准答案:
前者更妙。
“雁引愁心去”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忧愁(步骤一);这一句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引”字使用更生动更形象(步骤二);表现了作 者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三);“雁引愁心去”比后句更富有感情色 彩,更新颖,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
32
课后作业 1、把课上诗歌鉴赏的答题原则和模式、表 达方式和举的例子补充完整,笔记下堂课 检查。
2、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完成。下次返校上 课前交起来。
3、看两节高清:语文《古代诗歌欣赏角度 及题型示例》
3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序中的“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我们写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作 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 情抑郁不欢。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一看注释 二看题目 三看作者 四看题干
意象
题
型
一把握:把握中考常见的类型题
妙句涵咏; 炼字题; 意境品味题……
共七种
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述诗句展示的景象——翻译该句。 步骤二:明确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排比等等。 步骤三:明确诗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者在表现意
境上所起的作用,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步 骤 四 : 比 较 类 题 目 在 最 后 应 加 上 “ 这 句 比 另 一 句 更 … …”
(3)仔细体会全诗,谈谈你对诗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理解。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 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 总有缺时一样;这都是自然的规律。
9
古诗词鉴赏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
一看注释 二看题目 三看作者 四看题干
一看注释: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6
思考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唐____朝的__王__建___(填人名)。
(2)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只一“冷”字,不仅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全然展现了 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还将作者在异 乡孤寂、怅然的心境和盘写出,真乃点睛之笔。
(3)《全唐诗》录入此诗,将“落”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 是“在”字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6~7题。(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用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2分)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与《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 素裹,分外妖娆”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4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写哀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5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 观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 句诗。
总结归纳
诗歌鉴赏的方法:四看一品一把握。注意注释 、题目、作者、题干,品味意象,还有注意诗 歌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
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 情等
议论手法分为:正面议论、托物言志
描写手法的分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 写哀等 抒情手法的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
4.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 诗。
从中秋咏月诗词 看诗歌鉴赏
2023/2/6
月
?
思乡、怀人
5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王建(约767一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一生困 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想象奇特,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是本词的一个特色。将理性的思考置于 词中,是这首词的又一特点,也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上片望月,下片怀人。美丽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表达诗人旷达 乐观的情怀。
8
思考
转朱阁 (1)描写月光,勾画自己孤寂难眠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 _低__绮___户____,_照__无___眠___。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上听吹笛》
离别之情、依
依惜别之情、
送 恋恋不舍之情,
别 诗
感情基调是悲 伤的、伤感的。
边塞诗
思乡
三看作者:“知人论诗”
●李白
浪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
●杜甫
现实主义
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陶渊明 田园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 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 了桂花树吧?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诗人并没有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一种委 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 “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8
回归考试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用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2分)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与《沁园春雪》中“须 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 要分析。(2分)
回归考试
“落”比“在”更好。“落”有一种动感,它赋予本来抽象 的、无形的思念一种运动的、有形的印象,使得思念更加具 体了。而“在”字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平淡寡味、非常普通 了。
7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 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_ _ _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 情感。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正面议论
21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
22
22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 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视觉听觉结合、正面侧面结合、哀 景写乐/乐景写哀等。
●王维
山水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古诗词鉴赏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
一看注释
二看题目 三看作者
意
四看题干
象
一品:品意象
明月:思乡之情; 梧桐:悲凉凄苦; 柳:
20%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80%送别;
折柳送别 与“留”同音
《诗歌鉴赏及其常见意象》
古诗词鉴赏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我们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 情等。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等。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0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 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有正面议论、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 重 _ _ _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_ _ _ ,抒发 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