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2-高中语文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出自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2)出自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3)来源于于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本题选择B 项。

2.【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风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风格深沉凝重。

D 项,《卜算子·咏梅》借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独持清高、孤芳自赏、不慕名利,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当选;A 、B 、C 项,风格与李清照婉约派相似。

故本题选择D 项。

3.【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体裁。

D 项,《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当选;A 项,中国的日记体小说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B 项,《莎菲女士的日记》是部日记体小说,小说的成功也首先得力于作者对日记这一文学样式的选择;C 项,《鲁滨逊漂流记》中运用日记体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

故本题选择D 项。

4.【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题。

C 项,出自唐代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在淮水重逢久别十年的故人的喜悦心情,以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没有涉及到“爱情”主题,当选;A 项,出自《诗经·氓》,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B 项,出自柳永的《雨霖铃》,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D 项,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该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后两句虚写诗人与妻子剪烛长谈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故本题选择C 项。

5.【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 项,怒杀阎婆惜的是宋江,不是晁盖,
当选;A、B、D项,均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择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项,出自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这句诗的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并非写梅花,当选;A项,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是写梅花的诗句;B项,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写梅花的诗句;C项,出自卢梅坡的《雪梅》,是写梅花的诗句。

故本题选择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

D项,“鉴”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翻译为“引以为戒”,不是名词作动词,当选;A、B、C项,均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择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A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当选;B、C项,均是写景,借不同的景物形象渲染了较悲凉、凄清的氛围,无互文的手法;D项,表达的是求贤若渴的情感,无互文的手法。

故本题选择A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文教材系统的把握。

C项,《红楼梦》的出场人物近一千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补充《红楼梦》贾府人物关系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属于教材系统中的助读系统,当选;A项,课文系统是文本本身的内容;B项,知识系统是语文知识层面的学习;D项,练习系统指的是课中练习和课后作业。

故本题选择C 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性能。

(1)经典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突出。

经典性体现在作家的选择上,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民族性体现在对文化传统的重视上。

时代性体现在新的审美形态的加入及对旧的流行的舍弃。

(2)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

人文性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倾向于文学性,
重视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选文消除政治色彩,倾向于文学性的“百花齐放”。

在宣传科普的同时,选择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

《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渗透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了教材选文的人文性。

故本题选择B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单元目标的确立与定位。

设定单元目标要结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单元选文的特点。

《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都是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高中诗歌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1)领会意境、体会感情;(2)品味语言、分析形象;(3)分析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B项,分析人物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明确典型环境属于小说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属于诗歌教学重点,当选;A、C、D项,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择B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D项,散文教学的重点是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文章,而非机械性的积累,当选;A项,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语言优美,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表述正确;B 项,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五幅秋景图分别是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盛景,这些图都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的特点;C项,是高中语文课标关于散文阅读的指导意见,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择D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后练习的作用。

背诵不是目的,意在让学生以读促悟,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感受荆轲无畏的精神。

B项,课后作业是为了背诵重点段落,表述不当,当选;A、C、D项,均符合本材料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

故本题选择B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小组讨论的作用及正确用法。

设计课堂活动应秉持着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将常态教学环节活动化、主体教学特色化。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目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活动多一些、讨论多一些,没有本质上理解新课标内涵。

合作、讨论等交流活动是相互释疑、学习成果共享的重要途径,是要在学生完成文本探究活动后,教师有效引导的活动。

重在讨论效果,而不是多少。

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讨论要少一些,这也是不符合课标理论的,当选;A、C、D项,均符合课标理论。

故本题选择B选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案例分析。

B项,教师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说明《鸿
门宴》语言的高度凝练,说明了锤炼文章语言的重要性,引用恰当,当选;A、C、D项,均符合材料内容。

故本题选择B项。

二、案例分析题
16.(1)【参考答案】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虽然教师讲课时间短,但他把“教室”变成了“学室”,他的教学行为,关心了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感受到学生投入其中的喜悦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优点:①教师的语言不论多寡,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语言恰到好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感受、体悟、再创造的机会,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不断增强文学的底蕴。

②课堂上需要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

又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2)【参考答案】
当代语文倡导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而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的原因就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不但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大家的美感,而且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等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升,也全面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璀灿——璀璨;无暇——无瑕
病句:人们飞快地点击着鼠标,浏览着庸俗的,甚至是浅显的文字……
修改:人们飞快地点击着鼠标,浏览着浅显的,甚至是庸俗的文字……
18.【参考答案】
(1)文章语言优美,作者通过引用古诗词的手法进一步展现文字的美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李白和黛玉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如通过
引用“一抔净土掩风流”,把黛玉当时的所思所想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懂得了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并能启发我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2)文章结构流畅,通过对李白、黛玉的描写,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文字的美妙,与之后对当今时代人们浮躁的心灵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点题,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留住书香的主旨,文章过渡自然,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确定依据: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实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②本文是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文言文。

通过积累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可以扩充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③《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20.【参考答案】
依据以下目标进行设计:
过程与方法能力:通过合作讨论,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
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三、深入研读
学生讨论:在心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四、小结作业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

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
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布置作业:仿写一篇山水游记。

五、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由仆碑——深思而慎取
由游洞——“志”“力”“物”,尽吾志可以无悔
21.【参考答案】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的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

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怀,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

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

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

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

“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

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②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从详,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4)总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

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

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