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尖锐、泼辣,富有嘲讽意味和战斗性。 (2)排比、反问等修辞的巧用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 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 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 有过“他信力”。( )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中国人在。( )
检查预习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部分号 一 二 段号 1、2 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 所揭示的要旨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 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 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 失掉了“自信力”。 提出论点:说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 是诬蔑。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 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 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 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阅读文章3—5段,思考: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 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 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 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 点为“突破口”?
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 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 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 为“大家”所知道?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 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他们“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 中”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 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 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 动。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 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 “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 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 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 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 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 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 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 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 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 深入。这时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 党统治集团。国民党的《大公报》社论中说: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 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然 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 自信自强的呐喊。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 粉所诓骗。( )
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 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 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 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
朗读6—8段,思考: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 了什么样的观点?
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真正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国难当头时,应是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 身求法”的,我国古今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 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得 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 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敌论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现在求神Leabharlann 佛怀古伤今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以偏
敌论点
概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 敌 论 证
失掉了“他信力”
己论点
发展着“自欺力”
正 面 立 论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从古至今有“脊梁”
结
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句分析。
3、4、 5
三
6、7、 8
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 (正面立论)
四
9
要评价自信力的有无应看 作出结论,指出评价方法 “中国的脊梁”,不应以偏 概全。
阅读第l、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 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 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 什么关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 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 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 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 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 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 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 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 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 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 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 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 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 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 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 “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