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山西的葬礼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山西的葬礼风俗习惯
传统的山西的葬礼风俗习惯
葬礼的方式和习俗都是有点区别的,山西的葬礼风俗又是怎样的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山西的葬礼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山西的葬礼风俗习惯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

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

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

当地人会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

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

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土葬”。

即“墓葬”。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

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十”字,名为“开土”或“破土”。

“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

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

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

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为“主”字。

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

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

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

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

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汉族的风俗习惯
1、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
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着闻”。

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

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

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

《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

”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

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

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

氏是姓的分支。

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

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

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

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
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

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

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

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

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

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着作的精华。

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
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着作的代表作。

羌族的风俗习惯
服饰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

古代羌族多着皮制、毛制衣装。

明代以来纺织业发达起来,则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装。

解放后至今,服饰的面料更加多样化。

男子喜包青色头帕,冬季有的还喜带狐皮帽,穿麻、棉、绸、毛面料的长衫,有的长衫饰有花边。

外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制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垫坐,且适于劳动。

男子脚裹毛制或麻、棉制的绑腿,有的饰有花纹,能保温、滤水、护腿,脚穿皮鞋、云云鞋、绣花编耳子鞋和胶、布、草等鞋。

束毛、麻、棉制腰带,系吊刀、火镰和皮、绣花绸、绵裹兜子,用以装钱、子弹、火药及烟等物。

妇女服饰鲜艳多彩。

头饰因区域不同分三类。

一类绝大多数包青色头帕,绣以花纹,再覆绣花头巾,鲜丽多彩。

黑虎地区妇女则包白色头帕,纪念传说中的英雄格鲁从波,以为孝。

西北部包括赤布苏、理县等地妇女头顶瓦状绣花黑头帕。

羌族妇女皆着绣花长衫,系黑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

喜戴银牌、领花、耳环、耳坠、手镯子、戒指等金、银首饰和称为“色吴”的椭圆形项链。

每逢节日喜事,羌女盛装艳丽,雍容华贵。

建筑
羌族一般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

现代羌族的住房方形平顶,墙壁以片石砌成。

羌族建筑手艺高超,砌墙时不绘图、不吊线,信手而成。

壁面平整,棱角分明,结构匀称。

远看似碉堡,故俗称碉楼。

屋有立柱、大梁,椽子上加油竹或树枝,上糊泥土盖顶,坚固耐用。

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中层为主人家住宿、起居,下层养畜,房顶可脱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口很小,光线差,烟尘不易散出但利于防寒防盗,
现大多已改为大窗户。

传统上下楼用独木梯,现绝大多数已改用宽体木板梯。

中层起居大堂中间用石料砌一火塘,用于取暖做饭。

火塘上置三个精制石桩或置铁三足架,用以置铁锅等。

火塘里的火种,长久保存不熄,有“万年火”之称。

解放前,尤其是1933年地震以前,羌族地区的住房多为高数十丈的“邛笼”,往往是一大家人或一家族分层而居。

同时还有村落公共拥有的“邛笼”。

羌区往往群碉林立,极为壮观。

这种碉楼也用不规则乱石砌成,壁面平整,有四角、八角等形状,棱角突出,结构匀称,十分坚固,现存的都系历经数次大地震而未被毁者。

内分几层到十余层,每层以楼板相隔,用独木梯上下,窗口很小。

这种建筑除居住外,还作为防卫作战的城堡,特别是每个村寨在寨中央、四周及路途关隘上所建的公共碉楼,主要用以抵御外来侵犯之敌,平时则闲置不用。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等史书记载,这种建筑在汉代乃至汉以前就有了,“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邛笼”为羌语名称音译。

羌族这种历经几千年的高超建筑艺术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解放后,这些碉楼已无防御之功能了,因此,现在羌区农村已无新建的4层以上的碉房邛笼。

现今居于城镇和邻近汉区的羌族民居已多为羌汉合璧或为现代建筑,特别是近20年来,羌族古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县城已建成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镇。

交通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地区山高谷深,交通险阻,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行通道,虽然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但全境内各地数道相通。

由于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水流湍急,羌族人民几千年前就发明了“悬筒渡索”的溜索和竹索桥及挑桥、偏桥、木桥、石桥等,使生活在险恶环境中的羌民保持与外界的交通往来。

竹索桥一般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可通行人畜,是古代桥梁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

溜索是古老羌族的一大发明,并保留至今,只是竹索已换为钢绳了。

建溜索,两岸立柱,竹索系于木柱、树根或巨石,横跨江面,长
约六七十丈至百丈不等。

渡河时用麻绳将人身捆在硬木制的半圆形溜筒上,顺着竹索悬空溜过河去,观者惊心怵目。

溜索分平索与陡索两种。

平索依两岸水平安装,与河面平行,只有一索,需用手攀行,或由彼岸用人拉动引绳牵着溜筒过渡;陡索则由两索交叉安装,一来一往,一头高一头低,便于迅速溜渡。

挑桥又名悬臂木桥,羌区有上百座。

两岸用圆木纵横排列层层叠压,以纵层逐层向河心挑出,延伸到河心相接,在其上搭平桥面铺木、置板,以利人畜通行。

偏桥与栈道同,主要建在傍岩上,无桥基、无桥墩,沿崖凿孔,将硬骨椽木楔入孔中,在其上置木板、石板以过人畜。

人行其上仰视不见崖顶,脚下则绝壁千仞,谷底江水奔腾。

石桥,用乱石建筑成的石拱桥和平桥。

现今羌区留存的石拱桥多为唐代、明代建成,分单孔和三孔桥。

最著名的是茂县土门三元桥等,堪称又一奇观,已成为国家保护文物。

解放后羌区交通巨变。

公路从无到有,如今乡乡通公路,一半的村有机耕道,还有两条国道,四条省道通过羌区。

解放前到成都要行走数十天的路程,如今半天即可到达。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羌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山西的葬礼风俗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