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世界”理念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和谐世界”理念的再思考
“和谐世界”理念主要反映的是共同安全、公正互利和平等包容的精神。

它体现出中国外交在新时期的新变化,这一变化是与当今时代的发展同步的。

和谐世界不仅是一个理想,而且也是一个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宏伟蓝图。

建设一个公正合理的和谐世界,需要加强国际社会的制度建设,并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在良好大国关系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

标签:和谐世界;国际社会;国际制度;国际法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印尼雅加达亚非峰会提出的。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由此展开了对“和谐世界”的全新论述。

根据中国领导人在多方场合的阐述,“和谐世界”主要包括这些内容:1、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2、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3、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4、坚持多边主义,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1〕。

“和谐世界”反映了中国外交在理念和身份上的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理念上朝更加国际化更加负责的方向转变,中国在国际上的身份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在更加清晰地重新定位。

可以说,“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产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但是,“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是一个不和谐的世界;其次,和谐世界必须成为共识,世界才可能和谐;再次,实现世界和谐的手段非常少,也非常脆弱,世界和谐还仅仅停留在理想的阶段。

本文将就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思考。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再一次表达,但它也超越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理念,比如“一边倒”、“兩个拳头打人”等旧式思维。

“和谐世界”表明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相互依赖的现实。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西方和世界。

比如很明确地将世界划分为斗争着的三个世界,并不是说,三个世界的划分就是错误的,但毕竟这种划分不利于各国的共处,特别不利于和谐。

并且,这种划分是国家中心主义的,这种观点是把国家看成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主。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加深,再把国家看成一个个单一的实体已不太准确。

根据自由主义的观点,国家边界和国家主权在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国家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挑战,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逃离国家主权的控制。

也就是说,国家主权再也不是至高无上的了。

相互依赖的增多恰恰增加了国际社会冲突的机会,国际社会必须合理地处理国际社会的冲突,和谐世界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其次,中国对自我的认识有了全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是把自己看成社会主义集团中的一员,看成是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

直到现在,中国的这些认识有些依然存在,但中国对自身的认识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冷战后,中国除了把自身看成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外,中国很少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份。

21世纪中国外交身份转变主要体现在,中国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必须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认识到,中国要复兴崛起,必须依靠自身的软实力,中国必须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中国崛起才是有说服力的,因此,建设一个和谐世界,防止一个冲突的世界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日益意识到中国的责任,比如,中国在保护环境上的责任,中国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上的责任,中国在稳定全球经济运行上的责任,中国在对全球人道主义援助中的责任等等。

这个责任不是在外国批评下的被动反应,而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新认识。

中国还认识到,中国在东亚和周边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中国越来越重视周边外交和睦邻友好政策。

再次,中国认识到多边主义是中国外交的最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多采取双边外交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很多国家的不满。

但中国自从加入联合国后,越来越采用多边主义的手段解决外交纠纷或达成外交协议〔2〕。

随着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国际社会越来越要求采取多边主义的手段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全球性论坛和全球性国际组织也迅速增加,中国对这些都持支持的态度,并积极参加国际组织。

中国目前已经加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130来个国际组织。

中国自己倡导并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朝鲜核问题解决的六方会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等,都是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外交的具体体现。

当然,中国政府认为,联合国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权威的国际组织,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协调国际社会中各种利益的中心作用。

中国认识到,只有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主义才是国际社会承认的多边主义,这样的多边主义才会有效率和合法性。

最后,中国的外交目标更清晰更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目标是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在东南亚的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国家跟中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跟苏联外交关系的目标也有很多意识形态的成分,以致于中国在建立后很长时间内,外交无法为经济建设服务,而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目标,造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难。

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外交必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外交必须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为目标。

此后,中国加入了大量的国际组织,中国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不仅保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为维护了全世界的稳定。

中国积极加入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前进提供了重要的推力,也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近来,中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外交等手段扩展中国的软实力,比如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等,不仅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流毒,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和学习。

只有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和谐世界”就表达出这些清晰的目标,比如中国与重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在俄国和法国之间的国家年活动就是为了让一些国家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美之间举办的战略性经济对话,是为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和谐,中美都是牵引
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只有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平稳有序,世界经济才会稳定。

中国推动朝鲜核问题解决的六方会谈的努力同样表明了中国对周边安全的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都需要东北亚的稳定,中国在安全上的努力,以及坚持多边主义外交的精神都是中国具有更清晰外交目标的表现。


“和谐世界”体现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新安全观、互利合作观和平等包容精神。

自近代以来,国际秩序的观念主要由西方提供。

西方学者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国际秩序范式,现实主义范式、自由主义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

但不管哪一种范式,都打下了西方文明的烙印,并且都积极维护西方文明的霸权,建立在西方霸权影响下的世界是不可能和谐的。

“和谐世界”外交理念超越了西方国际秩序理念的霸权和东西方二分法的范式,从全人类文明和谐的角度来实现全球和谐,达到了西方国际秩序理念无法企及的高度〔3〕。

与西方国际秩序理念不同。

和谐世界,顾名思义,是全世界的和谐,它是从全球国际社会所有的国家来谈和谐的,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和谐。

它关心的是国际社会中所有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大国或霸权国家的安全。

综观西方历史,大多数国际秩序都是从大国利益出发的,小国只是为大国争取利益的工具。

1648年的国际秩序是由法国和瑞典来制定并维护的,这两个国家也只是为自己的强大而谋取利益,根本不是想着欧洲的稳定。

1815年的欧洲秩序是由英国俄国等国家来制定并维护的,但它们同样是自私的,小国被瓜分是正常的事情,小国是为了补偿大国的损失而存在的。

1918年和1945年的国际秩序同样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和损失。

所有这些西方国家主导的秩序都是为了维护西方文明或者美国的霸权而制定的,尽管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但它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的意图清晰可见,不发达国家在这个秩序中没有多大的分量,自身的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

但是,“和谐世界”并不是维护西方的秩序,而是维护全球的秩序。

和谐世界倡导是实现所有国家的共同安全,它是真正的集体安全。

如果没有中小国家的安全,那么和谐世界也就不可能实现,和谐世界只能是所有国家都不担心自身的安全,而不是大国或者中国不担心自身的安全。

和谐世界所提倡的发展是指所有国家的发展,而不是发达国家的发展。

西方国家所主导的秩序只要求发展发达国家,而把弱小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发展的平台。

英国在19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是为了全球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自身的强大。

英国强迫其他不发达国家降低贸易壁垒,是因为英国比其他国家拥有强大得多的经济力量。

英国强迫中国与其进行贸易,不是为了自由贸易的精神,而是为了占领中國的市场。

英国的全球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是为了争取全球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摧毁其他弱小经济体的市场,这种发展只是自私的发展,而不是分享的发展。

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体系也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霸权地位,而不是为了全球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美国在WTO和WB的投票权就表明了这一点。

但是,中国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包括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发展,而不是自私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对全球经济有利的发展,是让全球经济受益的发展。

和谐世界提倡文明对话,倡导包容。

综观西方文明近代发展的历史,西方最缺乏的精神就是包容和对话精神。

西方殖民主义活动遍布全球,东方绝大多数国家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落后国家人民成为发达国家的奴隶,在发达国家的人们眼中,落后的东方国家的人民就是因为人种落后,而他们是先天的统治者〔4〕。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表明了整个西方是如何在歧视和打击东方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权威〔5〕。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宣称,世界未来主要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西方必须打败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维护其霸权。

西方所支持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从斗争的角度上来看待各种文明之间的交往。

但是“和谐世界”却是提倡文明对话,倡导各种文明互相包容。

全球性国际社会自16世纪以来,冲突不断,对话根本不可能,但21世纪的国际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世界各国人民对战争的态度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对话已经成为各国外交的主流。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当代世界形势的真实反映,它反映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来临。


“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确实为国际新秩序带来了新的思维,这对于建设未来的多元的平等的国际秩序确实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实现和谐世界、怎样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的手段是什么却是真正困扰中国外交的问题。

要想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人们面临的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世界是不和谐的。

人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仅不是和谐的,而且还是很不和谐的,在冷战前,这个世界打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的小战争,这个世界几乎可以用无政府状态来形容了,在这样一个充满冲突和纷争的世界上,如何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综观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历史,更多的会给人们带来悲观的预测,但仔细观察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发展,仍然有一些亮光值得人们去追寻。

事实上,冷战后,国际政治大大地改观。

比较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晚期国际政治的态势就很清晰地发现这种巨大变化。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以战争为手段追求自己国家利益,人们不在以战争作为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人们对战争的狂热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国家领导也不再想德国和日本那时的领导那样鼓吹战争的重要性,国家之间订立条约也处于公开状态,不再搞秘密外交,国家不再以达尔文主义作为自身发展的精神指针,国家之间也不再为领土或殖民地发生大规模的全球范围地冲突。

相反,国家之间在20世纪晚期开始创新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搭建了很多有意义地外交平台。

国家之间大规模地展开文化外交,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等都为国家间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1世纪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具有了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各国不再以战争作为自己生存的出路。

当前建设和谐世界除了意识到建设和谐世界的可能性以外,还需要仔细分析得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手段和目标。

首先,对话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

当今世界是一个对话多于对抗的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不会以战争来威胁对方达成自己的目标,因此,对话是可能的。

和谐外交理念要求多建立对话平台,比如联合国的对话平台、上海合作组织的对话平台等。

但是在对话过程中,防止霸权意识和大国意识都是必要的,霸權常常产生权力的傲慢,不愿意对话或破坏对话,有的霸权甚至以武力想威胁来对话,这样的对话
可想而知肯定是不正义的不合法的〔6〕。

因此,在对话过程中,要抵制霸权的独断。

其次,要依靠国际组织的多边主义精神解决国家间的分歧。

国际组织是建设和谐世界最重要的平台,国际组织具有其他国际行为体所无法拥有的合法性,特别是联合国等全球性国际组织,中国应该以这些组织为基础推进和谐世界的外交实践。

中国在冷战后加入国际组织的历程表明中国与先行国际体系没有根本的矛盾,这一体系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应该完善这一体系,以这一体系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

再次,国际法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依托。

国际法被称为软法,但国际法在未来的国际政治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战争失去民心和效力之后,国家之间将会更加尊重国际法的调控。

国际法本身所拥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也是其发挥效力的重要保证,国际法表现的是国际社会对规范与国际道德的最低共识⑦,各国在遵守国际法上也不存在根本的困难,前南战犯法庭和卢旺达种族屠杀法庭的建立表明了国际法的作用日益重要。

中国应该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推进建立和谐世界。

最后,处理好大国关系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必要基础。

综观世界历史的近500年,国际社会的混乱基本上是由大国之间的纷争引起。

15世纪的西班牙与葡萄牙、16-17世纪的英法荷、18-19世纪的英法俄等、20世纪的美国苏联,基本上所有大国都参与世界的重大冲突和纷争,以致于发生了29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大国关系对稳定全球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大国关系是稳定的,小国之间的冲突所引发的动荡是可以被管制的。

但是大国之间的冲突不仅难以得到控制,而且极其容易波及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因此,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建立和谐的大国关系,而在21世纪,建立和谐的中美关系又是重中之重。

只有各文明处于畅通的对话过程中,文明的冲突才可以防止,只有各大国处于正常的交往过程中,国际社会的稳定才有希望。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华民族提供给世界秩序建设的一笔重要思想财富,中国应该抓住当前中国崛起的这一重要机遇,努力搭建多边对话的平台,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更加包容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2〕吴建民,等.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N〕.外交评论,2006,(02).
〔3〕胡莹,刘颖.和谐世界:中国气派的国际秩序新理念〔〕.社会主义研究,2007,(05).
〔4〕爱德华·赛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E· W· Said,“Orientalis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8.
〔6〕甘均先.压制还是对话〔J〕.国际政治研究,2008,(01).
〔7〕何怀宏.国际伦理的特殊性与必要性〔J〕.国际政治研究,200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