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B. 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
C. 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
D. 能够生长以使胚芽鞘伸长
2.近期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带领其团队官方发布了两项重大科研突破。
其一就是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并在“调整治疗手段”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A. 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由其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基因突变导致
B. 青蒿素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疟原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
C. 随青蒿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疟原虫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D. 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青蒿素的选择导致产生了新物种
3.下列关于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
B.Ca、Fe、Zn、Mn、Cu、B是细胞中的微量元素
C.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组成每种化合物的必需元素
D.O、C分别是细胞鲜重、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4.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
若不考虑变异,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条母链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B.子代DNA乙、丙完全相同
C.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D.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5.南瓜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D)对球状(d)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基
因型为WwDd的个体与wwDD的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
A.9:3:3:1
B.1:1:1:1
C.1:1
D.3:1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多细胞动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绝对稳定
B.单细胞动物体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
C.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D.单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完成物质交换
7.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
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
B.都需要供给ATP
C.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D.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8.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数字表示相应物质,字母表示物质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O2的运输方式为b
B. 细胞间的识别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 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②有关,与③无关
9.假设图所示为某动物(2n=4)体内一个分裂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
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GgXE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
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6条染色单体
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2种或4种配子
D.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存在G、g两种基因
10.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C. 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
D. 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
11.观察3H标记核膜的变形虫,发现分裂期形成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囊泡。
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核大小与母细胞核相近,每个子细胞核放射性强度基本相同。
以下叙述正确的()
A.核膜的解体与重建有利于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B.核膜在分裂间期裂解为许多小囊泡
C.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核膜上具有核孔,能够实现细胞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2.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作用也很微小
B.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Mn、Zn、Cu、Ca等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
D.细胞中存在无机自然界没有的特殊元素
13.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期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效价(浓度)表现。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与丁时期所注射的不是同一种疫苗
B.参与图中免疫反应的细胞都起源于胸腺,具有识别、呈递抗原的功能
C.丙时期抗体上升的原因是接触了相同的抗原,引起了二次免疫
D.识别甲与丁时期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的专一性不同
14.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IAA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如图是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的实验方法。
已知生长素是色氨酸在吲哚乙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在IAA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
是()
A.图中放在两个相同琼脂块上的幼苗尖端的数量应该相等
B.若对1号幼苗施加适量赤霉素,则放置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C.赤霉素可能通过促进吲哚乙酸基因的转录,从而翻译出更多的生长素
D.赤霉素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或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提高生长素含量
15.将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
B.免疫系统通过阻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即可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在炼钢炉前工作的工人,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出
D.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改变,尿量不会增多
17.在血清饥饿胁迫条件下,线粒体会转化形成Swell和Donut两种形态。
Swell线粒体丢失膜电势并表达部分基因,从而促进其自噬降解;而Donut线粒体保持膜电势从而抵抗线粒体自噬,即便使用化学药物使Donut 线粒体丢失膜电势,虽不能供能但仍能抵抗自噬。
胁迫条件解除后,Donut线粒体能恢复正常状态。
下列推测正确是()
A.受血清饥饿胁迫时,衰老、受损的线粒体更容易转化成Swell线粒体
B.Swell线粒体成为自噬体后与溶酶体融合被水解
C.线粒体能否抵抗自噬取决于能否保持膜电势
D.Swell线粒体与Donut线粒体的不同是由于发生基因突变
18.下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种子萌发时,细胞中③/④的值会增大
B. ①与②具有相同的结构,故萌发能力相同
C. 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 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消耗导致种子的干重下降
1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B.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产生抗体的功能
C. 溶菌酶、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人体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20.茉莉酸(JA)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含量极少但作用具有多效性,可以促进乙烯的生成、促进叶
片脱落、促进不定根的形成,有关JA的说法错误的是()
A.JA能提高扦插繁殖的成功率
B.JA可抑制与乙烯生成有关基因的表达
C.JA与其他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D.JA属于植物激素,需要高浓度才能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对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下是该研究历程中的一些经典实验。
(1)1895年,欧文顿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如果你是欧文顿,你提出的假说是_____。
(2)后来科学家证实,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其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发现其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作出的推断是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请具体说明作出这一推断的依据:_____。
选取人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
(3)已知油脂滴表面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1935年,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作出的推测是_____。
(4)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推测细胞膜两边的暗层为_____(填“脂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5)由于罗伯特森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后来科学家对于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请列举其质疑的实例_____(答出一例即可)。
(6)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里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_____。
22.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细胞吸水或失水、生物体内水分的转运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决定水分渗透方向的是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即水分是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里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分子的数量。
(1)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其中____________相当于半透膜,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__现象得到验证。
(2)一个底部中央可放置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U型管,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都为10%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两侧液面等高且稳定,若在两侧各加等量的、浓度相同的麦芽糖酶溶液,则适宜温度下U型管____________溶液一侧液面会升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实验可以用来验证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一种观点认为:卧室晚上应尽量摆放多肉、仙人掌等具有肉质茎叶的绿色植物,因为这些植物晚上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经查证,多肉、仙人掌等均属于景天科植物,该科植物的气孔白天关闭、晚上开放,其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场所以及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过程和场所与菠菜等植物相同,但利用CO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有显著不同。
(1)景天科植物可进行两次CO2的固定,产物分别为____,具体场所分别为____。
(2)景天科植物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____________(化合物)中。
卡尔文循环过程中所需CO2来源于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
(3)景天科植物在夜晚黑暗条件下____(填“能”或“不能”)制造O2,理由是_____。
(4)景天科植物在夜晚黑暗条件下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制造有机物,理由是___________。
24.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的坐标图和分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坐标图中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DNA)的变化,由分裂图可知,坐标图的纵坐标中a=___________。
(2)H→I段表示发生了___________作用。
(3)C→D段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该段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量之比为___________。
(4)在分裂图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___。
(5)分裂图中细胞③处于___________期,其产生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
25.如图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
请分析回答问题:
(1)物质A是__________,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__________。
若物质A在动物、植物细胞均可含有,并作为细胞内的最理想的储存能量的物质,不仅含能量多而且体积较小,则A是_____________。
(2)物质B中的唾液淀粉酶有_________作用,抗体有_________作用,胰岛素有_________作用,物质b 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大分子C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的单体c在人体细胞中共有______种,储存在人体生物大分子C中的遗传信息是指组成它单体c的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C
6.C
7.C
8.D
9.A
10.C
11.A
12.B
13.B
14.C
15.C
16.AC
17.AB
18.AD
19.AD
20.BD
21. (1).细胞膜由脂质组成(细胞膜中含有脂质)(2).在空气—水界面中,磷脂分子只能头部与水接触,尾部朝向空气形成单分子层,只有细胞膜中磷脂分子排列为两层,才能符合铺开后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3).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4).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5).蛋白质分子(6).动物细胞融合、变形虫运动、吞噬细胞的吞噬(7).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运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22. (1).原生质层(2).质壁分离及复原(3).麦芽糖(4).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单糖,但不能催化蔗糖分解,使麦芽糖溶液一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分子数量高于蔗糖溶液一侧,水分由蔗糖溶液一侧向麦芽糖溶液一侧渗透,使麦芽糖溶液一侧液面升高(5).专一性
23. (1).OAA和C3 (2).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3).ATP和NADPH (4).液泡、线粒体(5).不能(6).O2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夜晚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7).不能(8).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
24. (1).DNA (2).2 (3).受精(4).初级卵母细胞(5).1:2:2 (6).②③ (7).①② (8).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9).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25. (1).淀粉(2).糖原(3).脂肪(4).催化(5).免疫(6).调节(7). (8).脱氧核糖核酸(9).4 (10).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