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景县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景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2分,共60分。
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2.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4.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X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5.下表是历史上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反映出
A.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
B.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C.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变革时间经济要素的变动公元前4世纪小农经济逐步形成18世纪末工厂出现
19世纪末集团公司日益增多20世纪中叶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D.科技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6.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
A.明朝的租佃关系普遍化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7.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 )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8.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
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9.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
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
10.某某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
”该措施( )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X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1.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12.《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
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1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材料反映出宋代()
A.商业政策比较宽松
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
14.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X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15.王家X教授指出: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西南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
上述材料可以表明江南市镇
A.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B.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C.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D.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16.某某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一X木牍记载:“口口(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X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病,不行者罚日卅。
”这X侍约可以说明()
A.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 B.诚信意识和商业道德的建立
C.货币支出成为贸易主要手段 D.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契约方式
17.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18.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
下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
标示疆界X围的界标。
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邦”的含义或主要功能是
A.一定区域X围内的统治管理中心 B.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C.以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19.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己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20.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 ) 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1.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23.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
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24.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
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倡某某、谈科学、写白话文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25.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
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
”在梁启超看来( )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26.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人近代,某某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
”这反映出某某堂
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28.下面是1943年某某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B、某某工业发展推动了国防建设
C、抗战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分布
D、抗战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变化
29.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X
30. 1905年6月低,某某商务总会发起人向商部递交申请,商部在7月中旬正式行文批准;发起人在10月初组织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总理、协理、会董并上报商部,商部于11月初即行批准。
在商会后来运行过程中,每遇到地方官府与商会发生争执时,大多数情况下清廷都站在商会这一方。
这说明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倒逼政府官制改革 B.政府利用商业组织牵制地方实力派
C.商会的运行机制仍基于传统政商关系 D.政府扶植工商业发展的力度加强
3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
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这类企业: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32.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
据此表可知,1895-1913年间,民营企业
A. 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 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 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33.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
这一现象导致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34. 1958年12月7日,写道:“X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
”的言论表明()
A、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
B、大跃进由此开始蔓延开来
C、建设社会主义遭遇到挫折
D、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关系
35.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6.据统计,建国初期某年全国职工提出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革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23万多件,仅其中6万多件全年就节约和创造价值9000多万元,还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X。
这反映了
A.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和科研基础的落后
B.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大跃进”运动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D.“双百”方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7. 1958年1月,《中华人民某某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条例》以法律形式规X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这在一定程度上
A.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38.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
39.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有
①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
②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帮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
③东北亚局势紧X,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④国民经济完成恢复工作,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0.针对1962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表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
A.地方自主权明显扩大B.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C.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酒钢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九五”期间为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效益流失问题,需投资60亿元。
经过多方努力,还有7亿多元缺口,基本建设资金还有20.6亿元无来源。
这反映出
A.国企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B.国企内部的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资金匮乏制约了国企的发展
D.国家在努力缓解国企资金问题
42.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43. 1979年,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
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
”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4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开放经营,再到外贸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等发展历程。
这反映出我国
A.政府职能部门监督权扩大
B.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调整
C.引进了西方自由放任机制
D.对外贸易体制的转轨
45.在改革开放初期,某某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
但1992年他们说:“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
”这说明
A.某某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46.“38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思想观念融入了世界潮流
C.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
D.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
47.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某某的两X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某某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48.《X观应集》记载:余见某某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
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
材料表明租界()
A.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B.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扩X的结果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
49. 1888年,“(天)津唐(山)铁路”竣工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货物运营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连接大城市的铁路。
这条铁路线的建成
A.旨在促进某某某某的城市化进程B.成为列强扩大侵略某某的新手段
C.直接促进了某某民族工业的产生D.保障某某机器制造局的煤炭供应
5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
重视
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嚣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及某某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
某某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某某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某某),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2.材料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X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某某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新中国成立后,对盛宣怀的评价基本是否定的。
邵循正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盛宣怀未刊信稿》导言中的结论一锤定音,从此盛宣怀基本上是以买办的面目示人。
“文化大革命”中,盛宣怀被称为“洋奴买办”。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之时代背景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加之盛宣怀所经手过的文字(包括日记、信函、文稿、账册等,甚至宴客菜单)被挖掘出来,这些都带动学术界对盛宣怀做出新的评价。
他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和“中国高等教育之父”,一时又几乎被视为完人、能人、圣人。
——摘编自蒯世杰《洋务巨擘盛宣怀的生前身后》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社会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以来对盛宣怀评价出现的倾向并分析其成因。
53.(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某某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
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
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自陈向东《五十年代在某某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材料二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八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4分)
历史一调答案
1-5CABCD 6-10BABBB 11-15BBAAD 16-20DBACD 21-25DBBAD 26-30DCCCD 31-35CCBAA 36-40BCDDC 41-45CBDDC 46-50DCADD
50.D
表格中对于“禁缠足、兴女学一级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不断呈现上升真趋势,说明妇女的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
51.答案:(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