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
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学习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市”的发展演变。
(2)
形成了民间集市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繁
①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古代中国“市”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的形态?
提示:(1)“市”是指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
(2)基本形态: ①“草市”,主要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②“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③“晓市”,即早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安定。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
(3)政府的政策。
(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3.古代中国的商业
提示:(1)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远古时已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和会馆。
(2)古代中国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中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
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5.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6.明清时期的商帮和会馆
提示:(1)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2)明清时期最突出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商业团体,也反映了两种经营理念。
质疑探究
主题1 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探究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市”的新变化,并据材料三概括“草市”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市”与“草市”的主要区别。
主题2 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
材料一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二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探究思考: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并以东京为例,简述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当堂检测
1、《四民月令》中的“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
其主体是()
A.士 B.农 C.工 D.商
2、自汉代以来,古代商运活跃,到宋元时期,中国商品远销到()
①东亚和南亚②西亚③东欧和北非④美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了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4、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可追溯到哪一朝代的法律文献()
A.秦朝法律 B.汉朝法律 C.隋唐法律 D.明朝法律
5、白居易写的《琵琶行》中有一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反映的生活方式是()
A.商人具体的生活情况 B.民间经商热的状况
C.追逐利润往来奔波的状况 D.亲人分手离别的状况
6、市署是管理市场的机构,市署的主管官员“令”的级别相当于()
A.大市的行政长官 B.小市的行政长官
C.大县的行政长官 D.小县的行政长官
7、被誉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是()
A.半坡氏族制造的彩陶 B.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作的黑陶
C.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作的白陶 D.商周时期出现的原始瓷器
8、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其主要目的是()
A.征收税收 B.管理秩序 C.控制市场 D.后勤服务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
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 ——内藤湖南,1909年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
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P21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