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泱泱华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霜洗礼,纵观中华文明的演变史我们不难看出在近现代时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准确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全民族的改变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和异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元朝一样有丞相、有尚书,清朝的室友一样有内阁;这些同样是和前朝一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制度。
他们的统治方式和西方国家那样的殖民统治是两种概念,所以我才会说全民族的改变,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在众多发生改变的事项中,我决定把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拿出来说一说,因为这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状况的一项。
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生活的变化还有历史的演变。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满清的服饰吸收了汉服的特点,并且通过衣着的不同体现了满清的等级制度,而且当时的衣服的装饰比较华丽,也体现了经济的相对繁荣。
到了清朝中后期,洋务派虽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但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并未有太大成效。
在辛亥革命时,国民剪去了辫子,穿上了西装。
在20世纪20年代,国父孙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旗袍也从上海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后来袁世凯政府也颁布了《服制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国人的服装样式。
这时,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已经开始了融合。
这是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得产物,当然在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推动。
等到中国走进20世纪中叶,新中国在那时刚刚成立,服饰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样式,之后,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打上了“革命”的标签。
西装和旗袍也因为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消失了将近20年。
而中山装因为在开国大典时是毛主席的着装而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列宁装也从国外传入,成为了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时装”。
那些革命女干部则是比穿列宁装来显示自己的革命精神呢。
在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访
华,令“布拉吉”这个色彩鲜艳的裙子在大中城市中流行。
但是在60年代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灰、黑、蓝成为服装的潮流色,一年四季、不论男女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
在文革时期,一身军装、一个军旅挎包、一个胸章、一本《毛主席语录》、一个红袖标成为了每一个青年的理想。
我认为,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导中国服装变化的除了自然灾害意外,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
无论是对西装和旗袍的否认,还是军装成为青年人的理想,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所引发的产物,文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等到第十一次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组织在文革中的错误之后,在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来中国开展了一次时装秀,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
而在1983年底,“布票”也就此消失了,而中国衣着也迎来了全新的视野:80—90年代的西装热,90年代的文化衫、蝙蝠衫……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
也是当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后、物质供应充足、国外文化融入所带来的。
从清初的长衫、马褂到如今多种多样的衣型款式,它融汇了中国这几百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性质、政治格局、思想变化、审美观念等等。
可以说衣着承载了泱泱华夏几百年的时代变迁,可以说它是中华近现代历史的见证。
衣着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它也是艺术、美学的追求和探索,更是历史变迁最细微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