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鬲式香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鬲式香炉
[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鬲式香炉
香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人们焚香之器,也作陈列之用。

香炉在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故千百年来,香炉在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只是后来经过十年浩劫“扫四旧”后毁坏殆尽,而今幸存者已是寥寥无几,因此如今已成为收藏爱好者及收藏家的宠物,特别是像大明宣德炉,则更被藏家视为珍宝,竞相以高价收购。

追溯香炉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也是漫长而悠久的,据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载:“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制造始于此。

”说明香炉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但是真正要考证香炉的起源与发展,还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探寻。

从一些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可以认定香炉是受新石器时代的陶鼎、鬲、釜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鼎、鬲、釜以及后来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相继出现的青铜鼎、鬲、釜来看,它们可能是一脉相承的器物。

新石器时代陶制的鼎、鬲就是后来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鬲的前身。

换句话说,这些青铜鼎、鬲也就很可能是后来香炉的前身,这一发展规律是很自然的,不过香炉的发展史千变万化,质地更是多种多样。

根据笔者所知,有金、银、铜、铁、锡、瓷、玉、石、木等香炉,其中铜香炉,又分青铜、红铜、黄铜、紫铜等诸多质地。

在造型上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有方形、圆形、椭圆形、扁形等。

如博山炉,因其炉盖雕镂成高而尖的山峦形,象征海上的仙山而得名。

它是古代一种焚香用的熏炉,用时馨香气味扑鼻,雅意异常,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南叛儿》一诗中这样描绘:“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前些年,笔者由于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关系,经常在农村看到一些农民家藏有铜香炉,他们都视为传家宝,认为价值连城,还说这些香炉过去是黄金制作成的,把它叫作“乌金”和“风宝铜”(其实是风磨铜),其实也不尽然。

当然要是真正是所谓的“宣德炉”那确实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如今仿制器太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时仿器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叫人一时难以辨别,真正的大明宣德炉,当属炉中一绝,价值连城。

为何大明宣德炉如此珍贵?据考证,宣德炉
系明代宣德皇帝命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录》和《考古图》等宋代书籍,结合内库收藏的柴、汝、官、哥、钧、定各大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而设计出宣德炉形制的,并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铸造铜香炉,故名“宣德炉”。

在明宣德年间,暹逻国进贡风磨铜(币红铜)数万斤。

宣德皇
帝就命人用其铸造香炉,除风磨铜原料之外,还掺合金、银、锡等数十种贵金属矿料铸造,因此宣德炉的质地十分优良,加上其样式古朴典雅、分量厚重,色泽晶莹、温润、细腻等特点,故至今多为稀世珍品。

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四中说:“后人评之宣德炉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以及藏经纸色为最……(其款)阴印阳文、真书、大明宣德年制。

”可见宣德炉之工艺讲究程度,一般铜器经过四次提炼即可,而宣德炉的铜则要经过十二次之多的提炼。

由于质地优良,制作精细,造型古朴、典雅,无怪乎后人为之倾倒。

为了进一步说明鼎、鬲和香炉的渊源关系,在这里不妨用几件鼎、鬲与香炉作一下简单介绍和比较。

1. 陶鬲1989年元月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遗址出土,通高43厘米,口径48厘米,侈口、卷口沿、尖唇、束颈、腹部圆鼓、弧裆,矮柱足,通饰绳纹,夹砂红陶,器体较大,珍藏于江西瑞昌博物馆(图1)。

2. 青铜鼎系上海收藏家宋仁良先生藏品,通高20厘米,口径14厘米,口沿两侧竖立长方形两耳,耳中有长方形穿孔,椭圆腹、圜底,腹部上端饰云雷纹一周,下附三个柱形足,应属战国时期的器物(图2)。

3.唐三彩三足炉1999年5月安徽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出土,属唐代器物,通高13.6厘米,口径12.2厘米,卷沿,球腹,饰二组凹弦纹,下附三兽足,通体施黄、绿、白三种彩釉,不及底,釉面无光泽,厚薄不均匀,有流釉现象,彩釉分上下四组,口沿为黄色,肩部为绿、黄、白三种彩色(图3)。

另外几件不同形制的铜香炉,有明代的,也有清仿的。

其中:
Ⅰ式铜香炉通高21.5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5.5厘米,盘口沿,短直颈,肩部两侧竖立有一对S形状方耳,椭圆腹,圜底,下附有三个高马蹄足,足的上部各饰有兽形浮雕纹,质地青铜,较厚重。

清中期器物(图4)。

Ⅱ式铜香炉通高24厘米,口径20厘米,呈长四方形,口沿向外伸出、短直颈,向里收,口沿两侧竖立有一对长方形耳,中穿孔,方形腹,腹部有浅浮雕卷
条纹及乳丁纹。

下附有四个马蹄足,系明代器物(图5)。

Ⅲ式铜香炉通高12厘米,口径9厘米,圆唇口沿,口沿两侧竖有一对山字形耳,耳中穿孔,椭圆腹,圜底,下附有三个矮锥形足。

青铜质地,呈黑褐色(图6)。

Ⅳ式铜香炉通高9.5厘米,口径9厘米,卷口沿,椭圆腹、束颈、圜底,口沿两侧有斜桥形耳,下附有三个矮乳足紫铜质地,呈棠梨色,系清代器物(图7)。

Ⅴ式铜香炉通高8厘米,口径9厘米,卷口沿,口沿两侧竖立一对斜桥形耳,耳中穿孔,束颈,折腹,下附有三个矮乳足,黄铜质地,呈金黄色,属仿器(图8)。

Ⅵ式铜香炉通高6厘米,口径11厘米,系苏州吴县市收藏家徐世生先生藏品,呈腰鼓形,有盖,盖上有白色羊脂玉作钮,肩部两侧各置有浮雕兽形耳,圆圈足,下有紫檀底座配置,青铜质地,呈棠梨色,造型美观,制作精湛,堪称明代香炉中之珍品(图9)。

从上述几件鼎、鬲和铜香炉的造型看,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鼎的足较长,而香炉的足较短,鬲没有耳而香炉有耳(其实有的香炉也没有耳),鼎、鬲可作烹饪器,而香炉只是作焚香或熏器而已,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究竟如何来鉴定大明宣德炉的真品和赝品?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借鉴:1. 真品大明宣德炉造型古朴、厚重,用手掂有一种沉甸感。

仿器则较俗气,单薄,显得轻浮,体积和重量的比例失调。

2. 真品大明宣德炉,铜质多为风磨铜,并含有一定比重的金、银等贵金属成份,呈黄金色,金光锃亮,表面色泽晶莹、滋润、细腻,似乎有一种从内透出的奇光,韵味无穷。

仿器则色泽呆板、暗淡,没有金、银等贵金属成份,器表呈黑褐色,用水一煮或洗擦极易除掉。

3. 真品大明宣德炉底款多为方形框,内阳文,楷书,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四种,字体笔划生动自然、工整、清秀。

仿器则字体粗糙、笨拙、呆滞,而且其色泽与炉身不同。

总之,由于宣德炉珍贵,后来仿器甚多,要想真正鉴别出真伪,确实有一定难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藏者只要多学有关理论,多看实物,多比较,细分析,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就自然会收
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从我国古代香炉的发展史看,香炉是适应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演变和古代青铜工艺制作技术的角度上看,铜香炉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责编:石泰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