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洼自然保护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合集下载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天然草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项资源,也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家园。

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

当前,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草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过度利用、过度放牧等,导致草地自然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草地的自然消耗速度,因此草地的数量和面积逐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其次,草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由于环境恶化,加上人类活动造成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夏季水草枯萎,氧气严重不足引起多种鱼类死亡。

再次,草地土壤质量逐渐下降。

草地环境的恶化让土壤表层土壤和根层土壤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严重减少,导致其逐渐贫瘠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

首先,限制过度放牧。

加强对牧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严格控制牧畜数量,依靠科学管理方式,防止过度放牧或草地过度利用,防止引发草地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实施草原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种培育、草坪铺设等方式,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草地生物多样性。

再次,保护和扩大草原生态系统。

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在保护区内实施自然恢复,使草原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和繁荣。

最后,加强草原土壤质量管理。

通过封建措施或人工肥料等加强草地的营养物的供给,同时开展土壤微生物增殖等有利的土地修复工程,促进草地土壤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治理。

综上所述,要想保护天然草原和恢复草地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通过采取科学管理策略、生态恢复方法和保护措施等,共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自然、动物、人类带来更好的未来。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天然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正面临许多问题,如退化、破碎化和污染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对策。

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建设。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天然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宣传,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天然草原的保护范围和行为规范,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法律责任的追究。

建立天然草原生态保护网络。

天然草原生态保护网络应覆盖各类天然草原类型和各个地理区域。

通过设置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保护重要的天然草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

与此需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等易受侵蚀和退化的区域的保护,遏制非法放牧和开垦等破坏行为。

加强草原生态恢复和治理。

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恢复需求,采取相应的恢复和治理措施,如草种移植、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促进草原的自然修复。

还可以采取限制放牧和禁止砍伐等措施,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四,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

加强对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原因机制。

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天然草原是跨界生态系统,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

可以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国家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对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生态保护网络、实施生态恢复和治理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业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分析

林业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分析

林业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分析作者:齐文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6期齐文英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与人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可以说,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动植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都位于相对较远的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不足,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本文分析了森林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

一、自然保护区的实施情况要想切实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就要结合保护现状,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水平,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场所,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做好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动植物,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生态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近些年我国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其成果也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法律法规的完善性较为突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内部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在积极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危。

同时,大力杜绝毁林等不良行为,严惩违法者,以免威胁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安全。

相关制度将更加完善,畜牧业将得到促进。

目前,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来越多,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得到有效实施,并在不断完善。

2、野生动植物调研工作实施顺利目前,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数据完善数据库,保护区规划合理,保证了野生动植物的健康生长,栖息地环境更加舒适,极大地促进了动植物的保护。

3、存在的问题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域管理中存在着重保护、轻管理的理念。

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如对比如管理者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等现象,尤其是重保护、轻管理的思想。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其中包括了丰富的林业资源,这些资源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都至关重要。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的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需要通过加强立法来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得到完善和加强执行,禁止砍伐珍贵的树木和乱砍滥伐。

对于非法砍伐行为,应该进行严厉打击,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巡查和管理,确保资源的有效保护。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

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林木,必须建立健全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科学地确定林木的伐期和伐量,合理规划林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确保林业资源的持续利用。

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促进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掌握自然保护区内林木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状况,为科学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

还需要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林业资源利用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保护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共识。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的意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自然环境。

我国北温带地区自然保护区区划特点浅析——以承德市滦平县白草洼自然保护区区划为例

我国北温带地区自然保护区区划特点浅析——以承德市滦平县白草洼自然保护区区划为例

11 地理 位 置 白草洼 自然保 护 区 位 于承 德市 滦 平 县东 . 南, 总面积为 118 m , 8 . 2实验 区面 积5.2k 缓 冲区面 积 k 99 m ,
6 .3k 核心 区面积 6 . 5k 15 m , 0 3 m 。保 护 区地 理位 置为 北纬 4 。53 4 。32 东 经 17 2 3 | 4 6 ~ 05 1, D 1 。34 ~174 5 。该 区主 1 。20 ”
保 护 区兼 有东 北 、 内蒙古 种属 成分 , 林植 被类 型属 暖温 带 森 落 叶阔叶林 区域 中的冀北 中山落 叶阔叶林 区。
2 1 植物 区 系组成特 征 . 该 区植 物种类 比较 丰 富。根据科
考 和 有关 资料 , 初步 统计 , 据 白草洼 自然 保护 区有 野 生种子
印 o 阳坡多 为沙壤 土和粗骨土 , m; 土层 厚度在 3 m 以下。 0c
要包 括长 山峪镇 、 营子 乡的燕 山地 区和靳 家沟林 场 。区域 付 自然生态环 境是 由森林 、 灌丛 、 草甸 、 等多种生 态类 型构 河流
成的完整森林 景观生态 系统 , 复杂多样 的森林 生态 系统 是保
植物 9 2科 37属 7 1 , 中 , 7 8种 其 裸子 植物 3科 5属 7种 , 被子
润大 陆性 季风型燕 山山地气 候 。四季分 明 , 长夏 短 。春 季 冬 气温 回升 快 , 少雨 ; 干旱 夏季温 和 , 热 同期 ; 季 天高气 爽 , 雨 秋 气温下 降迅 速 。年 平均 气 温 76℃ , . 最热 月 份为 7 , 月 平均 气温 2. ℃ , 端最高气 温 3. 最 冷月份 为 1 , 31 极 05o C; 月 平均
2 白草洼 生物物种及 生态特点 分析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草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农畜牧业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发、非法采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草地退化、土壤侵蚀、水资源减少、物种减少以及干旱化等。

恢复和治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

通过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时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状况等指标。

在此基础上,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明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修订完善现有的草原法,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各方的权责。

加强对非法采挖、过度放牧等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切实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需要加强草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种草、造林等措施,加强草原的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草地退化和风沙流动。

要加强草原土壤保护工作,通过合理施肥、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

第四,要加强草原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草原水资源的监测和测量,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确保草原的水量充沛。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禁止非法采水等行为,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第五,要加强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草原的濒危动植物物种,保护其生存环境。

加强对濒危物种的监测和保护,禁止乱猎、非法捕捞等行为。

恢复和治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牧民等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监测评估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才能实现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拥有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包括草甸、草原等多种类型的牧草,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不全面、保存不稳定、利用效果较低等。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收集工作。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只注重若干主要牧草的收集,忽视了其他潜力较大的牧草品种。

我们应当加大对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力度,通过采集草甸、草原等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牧草种子或扦插材料,丰富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库的品种类型。

加强保存工作。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存在保存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保存环境的不合理和保存措施的不到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改善保存环境,提高保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善保存设备、提高保存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水平,有效延长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期限,并保证保存品种的遗传稳定性。

我们还应加强利用工作。

目前,我国对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效果较低,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牧草种质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为了提高利用效果,我们可以加强对牧草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工作,筛选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养殖方式的优良牧草品种,并推广应用。

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对一些重要的牧草品种进行改良和培育,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改善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现状需要我们加强收集工作、加强保存工作和加强利用工作。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塞罕坝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塞罕坝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塞罕坝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

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在我国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蕨类植物在医药、食品、农业、能源、绿化、观赏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塞罕坝属于比较干旱寒冷的地区,到现在为止,塞罕坝对蕨类植物的分布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调查本地?A的蕨类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地概况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 22’〜42° 31, 东经116° 53’〜117° 31‘。

区域海拔高度1500〜1939.6m,面积20029.8hm2。

该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低温寒冷,积雪长达7个月;降水量偏少,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1.5 °C,极端最高气温33.4 °C,极端最低气温-43.3 °C;年平均降水量530mm > 10C 的年积温为1663.5 C [1]。

塞罕坝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2] 。

2塞罕坝蕨类植物调查方法在塞罕坝地区内随机设计的3064个样方进行调查记录,同时参考《塞罕坝植物志》和《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进行调查统计。

3塞罕坝蕨类植物主要识别特征及药用价值根据初步调查统计,塞罕坝分布蕨类植物5 种,隶属于3 科3 属,主要分布于接坝山地阴暗潮湿的林下(表1)。

将塞罕坝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组成总数与河北省和中国比较(表3),结果表明:从塞罕坝蕨类植物科、属所占比例来看,其数量相对较少,其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河北省植物区系的15.00%、8.33%和5.05%,由此可见,塞罕坝是河北省蕨类植物区系多样性相对较低的区域之一。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应加强资源保护。

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是自然的宝库,应加强对其特有植被和物种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和破坏性开发。

应建立健全的巡护制度,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执法,提高对非法砍伐、盗挖和非法采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自然保护区应注重林业资源的科学利用。

科学利用林业资源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根据保护区的特点和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合理安排伐木和采伐量,保障保护区的林业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还可以推动林业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观赏和科普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增加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资源的变化趋势和林业生态系统的状况,及时调整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GP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保护区内的植被、土壤和水体等进行监测,提高资源评估的精准性和准确性。

第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合作与交流。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可以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加强与其他保护区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公众参与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主题论坛和展览等方式,增加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关注度,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

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只有加强保护和利用的综合管理措施,注重科学利用,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才能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非法砍伐、滥伐、乱采滥挖等行为的打击,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遏制非法资源开采。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推动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应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区的功能培育。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育,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

推动保护区的功能培育,将其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提高保护区的社会认同度。

应加强林业资源的科研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林木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推动林木种植、培育和育种技术的创新,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推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林木生长环境的研究,优化林木种植结构和布局,提高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益。

第四,应加强保护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提升保护区内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强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共同推动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应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公众的参与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

加强对公众、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保护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区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良好氛围。

在实施上述对策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作者:蔡晓祥等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作为古老孑遗植物的其中一种,蕨类植物自古以来就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活。

在强调和谐发展的当代社会,有关部门必须保护重视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文章简单分析了目前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现状,并探讨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全面调查野生蕨类植物、科学规划保护区、在保护区中构建合理的保护体系,保护好濒危的野生植物,使蕨类植物资源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现状;保护措施;濒危近几年,我国各部门不断向社会强调及推广回归自然的思想,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如何利用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问题。

大部分蕨类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如果能够得到良好利用,就能够在我们的生产及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蕨类植物的生存环境较为湿阴,比如靠近水源的石缝、林下、深沟和低洼等,在森林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森林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了蕨类植物的生存,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该问题,并采取有关的保护措施,使野生蕨类植物能够良好生长。

一、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2000多种蕨类植物,其中我国具有的野生蕨类植物种类就高达2600种以上,分布地区则以亚热带及热带为主。

野生蕨类植物生长的地区通常比较潮湿、阴暗,例如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鄞州境内贯穿了多条河流,分布着大量湖泊,具有明确的四季分隔以及多种土壤资源类型,包括黄花青紫泥田、黄斑田、红壤、黄壤等。

宽广的土壤水平谱带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其结构性状与质地均与多种植物的生长相适宜,所以该地区生长了33科62属117种蕨类植物,主要包括金星蕨科、蹄盖蕨科、鳞毛蕨科等;又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百草归自然保护区,其所处的气候带为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型山地,并且在向暖温带过渡,切割破碎的地貌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复杂而多样,具有16科28属58种野生蕨类植物。

我国的野生蕨类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其在使用、观赏、药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对人类的生产及生活具有无法估量的潜在利用价值。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策略分析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策略分析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策略分析作者:王硕崔颖马馨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6期自然保護区域作为我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域的林业资源,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平衡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当前各种环境的污染情况逐渐加重,森林的生态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森林作为自然保护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森林的保护工作是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进行保护,能够提高自然保护区域的林业资源覆盖率,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想要提高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就需要逐渐完善当前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出自然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促使自然保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现状1、林业资源的开发理念比较陈旧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政府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工作,其常常对林业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甚至部分地区还将当地的自然保护作为摇钱树,将其开发成旅游景区。

此种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均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忽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部分招商投标的人群常常引进的资金,也全部用来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景点,投资商只看重景点的数量,根本不会考虑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生态平衡问题,从而导致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2、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较混乱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常根据不同的职能立足自己的管理范围,并通过当地政府机关进行设置。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各部门受到利益的牵扯,导致各部门的管理范畴设置比较混乱,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更是比较常见。

二、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意义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林业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资源不仅能够为大家提供必需的氧气,还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环境以及储藏水分等重要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林业资源中的森林等多种地表植物凭借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全球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起到了一定的固定作用,并且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氧气。

北京蒲洼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北京蒲洼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北京蒲洼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本文在对蒲洼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物种、植被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蒲洼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00科331属552种和变种,地理成分复杂,包括14个分布区类型,区系组成以温带成分为主。

该区主要群落可分为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8个群系,32个群丛,分布最广泛,面积最大的为鹅耳枥群系。

在对α多样性、β多样性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差异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蒲洼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价值分析和评价,得出蒲洼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总价值60020.58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56747.79万元,占总价值的94.55%,林地和林木的价值1842.79万元,占总价值的3.07%。

通过濒危评价,得出蒲洼自然保护区植物极危种6种,濒危种18种,易危种17种,近危种43种,安全种419种。

根据群丛优先保护顺序研究和蒲洼自然保护区资源分布特点分析,确定重点保护的植物群落有辽东栎林、鹅耳枥林、胡桃楸林、青檀林。

据此划分了保护区的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608.3公顷,缓冲区面积1978.7公顷,实验区的面积809.5公顷。

保护蕨类植物

保护蕨类植物

保护蕨类植物
保护蕨类植物的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的蕨类植物,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者保护小区,保护这些植物的生态环境和种质资源,防止人为破坏和过度采挖。

2.开展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对蕨类植物的生态学、生物学和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其生长规律和保护方法,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实施有关蕨类植物的保护法规和条例,严格控制采挖、运输、贸易等环节,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4.推广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展览、科普活动等,向公众普及蕨类植物的知识和保护价值,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5.促进生态恢复: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生态恢复等手段,帮助蕨类植物重新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促进其自然生长和繁衍。

6.建立种质库: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的蕨类植物,可以建立种质库,收集和保存其种质资源,为未来的保护和繁育提供保障。

总之,保护蕨类植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这些珍稀、濒危的植物提供更好的保护。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1.引言1.1 概述珍稀蕨类植物是指生长稀少,数量有限且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蕨类植物。

它们是自然界中的瑰宝,被誉为“绿色风景线”。

由于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以及非法采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珍稀蕨类植物正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

珍稀蕨类植物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在科学研究方面,珍稀蕨类植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对于揭示植物进化、物种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它们还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生态旅游和园林绿化的重要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蕨类植物,我国国家对其进行了Ⅱ级重点保护,即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这是对珍稀蕨类植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监管,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持续的生长和繁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禁采集和贩卖珍稀蕨类植物,以及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等。

本文将探讨珍稀蕨类植物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原因,以及推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的必要性和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呼吁广大公众加强对珍稀蕨类植物的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部分为引言,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概述部分将介绍珍稀蕨类植物的重要性和保护需求;文章结构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将包含的各个部分;目的部分将解释本文撰写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包括珍稀蕨类植物的重要性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的原因两个方面。

在珍稀蕨类植物的重要性部分,将详细介绍珍稀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多样性和经济价值;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的原因部分,将探讨珍稀蕨类植物遭受的威胁和危机,以及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为结论,包含保护珍稀蕨类植物的必要性和推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的措施两个方面。

河北白草洼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与生态影响

河北白草洼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与生态影响

河北白草洼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与生态影响孟宪聪【摘要】文章通过对白草洼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前后的生态影响分析,论证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的可行性.【期刊名称】《河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白草洼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生态影响【作者】孟宪聪【作者单位】承德市滦平国有林场管理处虎什哈林场,河北承德0682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1 白草洼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白草洼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滦平县东南部的燕山地区,主要包括长山峪镇、付营子乡的16个行政村和靳家沟林场,总面积17680hm2,占滦平县总面积的5.5%。

保护区位于燕山山脉东段燕中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燕山褶皱与内蒙古台背斜的过渡地带。

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南、西、北边缘地区有千米以上的群山环抱,境内低山密布,沟壑纵横,河谷交错,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分布格局,区内最高峰为白草洼主峰,海拔1768m。

保护区属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物种类丰富。

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04科,398属,819种(裸子植物3科,5属,7种;被子植物89科,372属,774种;蕨类植物12科,21属,3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Glycine tomentill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穿山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等16种;保护区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07种(兽类34种、鸟类154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15种),隶属于4纲20目59科121属。

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Aquila chrysaeto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大鵟(Buteo hemilasius)、毛脚鵟(Buteo lagopus)等24种;“三有”野生动物139种;中日候鸟协议保护鸟类56种,中澳候鸟协定保护鸟类6种[1]。

蕨类植物 保护

蕨类植物 保护

蕨类植物保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蕨类植物,属于植物界中一类特殊的植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和生态功能。

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4亿年前。

蕨类植物在地球演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蕨类植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态功能。

蕨类植物拥有非常发达的根系系统,可以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防止水土流失。

蕨类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有利于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蕨类植物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帮助净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蕨类植物的生存环境却面临严重威胁。

一方面,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大量的森林和湿地被破坏,许多蕨类植物的生长栖息地遭到破坏。

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盗挖也对蕨类植物的种群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许多珍稀蕨类植物已经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蕨类植物,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对蕨类植物生存环境的保护。

保护湿地和森林等蕨类植物的生长栖息地,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要加强蕨类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相关的保护区和保护措施,限制捕捞和盗挖活动。

要加强对蕨类植物的科学研究和监测,了解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教育公众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人们对蕨类植物和自然生态的认识和关爱,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和谐共处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植物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蕨类植物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让我们携手保护蕨类植物,共建清洁美丽的环境,共享健康和谐的生活!【字数已达要求,感谢阅读】。

第二篇示例:蕨类植物是一类古老而神秘的植物,拥有着亿万年的生存历史。

它们在地球上的存在可以追溯到3亿年前,是生物界中最古老的种类之一。

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佚名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属于蕨类植物门,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蕨类植物以其清新淡雅的颜色和飘逸秀丽体态成为重要的观叶植物类群。

1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中国约有蕨类植物2300种,占世界蕨类植物总数的1/5,近50%的种为中国特有种,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珍稀濒危的种类。

【总页数】1页(P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秦岭旬阳坝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策略
2.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言献策——湖北省政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常委专题协商会综述
3.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4.岭南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5.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三) 我国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的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徐皓;王玛丽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8)006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方法野外调查和对已有资料的整理.结果太白山有蕨类植物21科40属110种,其中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鳞毛蕨科为优势科;卷柏属、耳蕨属、鳞毛蕨属、铁线蕨属、瓦韦属等为优势属.结论区系属中仅一种的类群多,起源古老,科属结构较简单,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并与温带区系有着较强的联系;属的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也表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种的分布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温带分布次之.区系特征与其古老的地质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总页数】5页(P951-955)
【作者】徐皓;王玛丽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院,陕西,汉中,723000;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3
【相关文献】
1.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J], 刘均阳;刘建军;韩其晟
2.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特有野生植物区系分析 [J], 赵雅静
3.广东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邓志芳;张迪;张毅;林书航;蒋谦才;王家彬
4.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大仰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陈莉娟;夏丽敏;朱志柳;李梦斐
5.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廖初琴;缪绅裕;廖水意;唐刚;吴书德;彭友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9 9 3 Q 4 .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Re o r e s a u fwid f r s i h i a wa Na u a s r e a d s u c t t s o l e n n t e Ba c o t r lRe e v n pr t c i n c u e m e s r s o e to o nt r a u e
摘 要 :白 草洼 省级 自然 保 护 区野 生 蕨 类 植 物 资 源 共 有 1 6科 2 8属 5 8种 , 些 蕨 类 植 物 大 多 有 药 用 价 值 。蕨 这 类 植 物 一 般 都 生 存 在 低 洼 、 沟 、 下 、 缝 等靠 近水 源 的 阴湿 环 境 中 , 着 森林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 为 活 动 侵 入 深 林 石 随 人 和 扩 展 , 加 之 世 界 范 围 内 环 境 干 旱 加 剧 , 成 湿 地 环 境 逐 渐 减 少 和 萎 缩 , 给 蕨 类 植 物 生 存 构 成 了极 大 威 再 造 这 胁 。针 对 保 护 区 的现 状 , 出 了保 护 对 策 , 通 过 科 学 划 定 保 护 区域 、 生 植 物 立 法 、 施 系 统 保 护 等 措 施 , 提 即 野 实 最 大 限度 地 实 现保 护 区保 护 野 生 植 物 资源 的功 效 。 关 键 词 :白草 洼 ; 类 植 物 资源 ;现 状 ; 护 蕨 保
ZH A N ,W A NG h - u Li S ug o
( n ig uS a eo e r sr n e f He e o i c ,Lu n n 6 2 0,Ch n 1Jij a o t t— wn d Fo ety Ce tro b iPr v n e a pig 0 8 5 ia; 2Fo ety Bu e u o Lu n n u t r sr r a f a pi g Co n y,He e o i c bi Pr vn e,Lu n n 6 2 0,Ch n a pi g 0 8 5 ia)
第 2 卷 第 2期 7 20 12年 6月






Vo . 7 NO 2 12 .
H B I O R LO 0 E T YA DO C A EE R H E E U NA F R S R N R H RD R S A C J
J n 20 12 u .
Absr c :The f r n t ia wa Na ur s r e i a i g Coun y,He i ta t e nsi heBa c o t eRe e v n Lu np n t be ,Chi a r f r n ee t 6 f mii s 8 ge e a a 8 s ce .Ne r y a lt e nsa e o fii lv l e .Ge e a — O 1 a le ,2 n r nd 5 pe is a l l hef r r fo fcna a u s n r l l y,f r r e ns g ow n t a kne s e io i he d r s nv r nme t i l i 1 n ncud ng OW—y ng p a e, d e a l y,un r li lc e p v le de — woo d,s on l t t . Al ng wih t e e o m e ft urs ,muc m a nt r e e e t t e s o ,e c o t he d v l p nto o im h hu n i e f r nc O t n r m e og t rwih t c e e a e r d d r ng ge h ta r a s r k, hee vion ntt e he t he a c l r t d wo l wi e d yi tt e we l nd a e h un whih brn b ut a s ro t e t o t e f r o n n r n e . I h s p pe ,f r s c i gs a o e i us hr a t h e n gr wi g e vio m nt n t i a r e n pr t c i o o e ton c unt r a ur ss h a sgna i g p ot c i n r gi n,l gil ton f rwid ng p o— e me s e uc sde i tn r e to e o e sa i o l i r t ci e ton,s s e tc pr t c i n,e ca e p or r s d o he st a i n o he r s r e a y t ma i o e to t r utf wa d ba e n t iu to f t e e v nd is p ot c i t t s S s t e lz h ur h s r e to ft d a t . t r e ton s a u O a o r a ie t e f t e tp ot c i n o he wi e pl n s
文 章 编 号 :1 0 4 6 ( 0 2 0 0 7— 9 1 2 1 ) 2—0 9 0 1 4— 5
白草洼 自然保护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 省 靳 家 沟 国有 林 场 , 北 滦 平 0 8 5 ; 河 6 20 2河 北 省 滦 平 县林 业 局 , 北 滦 平 0 8 5 ) 河 6 2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