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传统符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的传统符号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

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

全书内容很少,很有“大家小书”的典型风范。

《乡土中国》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所以“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象征。

这种“乡土中国”传统符号正是“国民性”的“乡土来源”。

不妨先来看看“传统符号”。

本书的核心观念是“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

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

关于熟人社会,费孝通这样写道:“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规矩”即可约束行为,法律则大可不必;“常识”即可应付变化,“规律”就可有可无了。

熟人社会还意味着人与环境关系的熟悉。

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动缓慢,生活方式相对静止,因此过去的经验才能适用于现在。

社会变迁的速度才会慢得和社会继替相一致。

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

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这样教化权力才有存在的基础,名实分离也才会产生。

可见,熟人社会不是根据法律来作为行为规范,而是礼俗与道德。

因此熟人社会将导向“礼治秩序”。

《乡土中国》中写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做得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礼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

法律凭借权力机构强加于个人,道德靠社会舆论维持,做事合乎“礼”则更像“凭良心办事”的意思。

在“礼治秩序”里,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

若是法治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情和冤案发生,若是人治就不会有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总说身不由己烦恼重重
了。

中国社会的人们是依照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行事的,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得按照这些规定行事。

儒家说“克己复礼为仁”是个最好的例证。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

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

依靠代代相传的习俗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这与倚仗国家权力管理民众的法治有所不同,更与现代法理社会有实质的不同。

因此,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国情、切透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礼治秩序不是凭空建立的,它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熟悉性与社会变迁速度等因素都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

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

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

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

在中国就不一样。

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

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

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

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这种同心圆式的人际关系结构,源自中国社会的经济产业方式:家庭作为小家族是一个事业单位。

以亲缘和血缘连接起来的小家族,它的界限是不清楚的。

因此借以规定权利与义务的清晰的团体就无法存在与发挥作用。

这种结构,导致了以“我”为中心,逐步向外推的自我主义与差序格局。

也是中国传承的伦常纲纪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来源。

当然,从总体上来看,差序格局并不是一盘散沙,在它的内部它还是有一定的东西即“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维持着的,每个人也无意识地遵循着这种规则。

“乡土中国”传统符号的核心观念“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是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