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诗经_蒹葭_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_郭红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常常用“意 象”、“意境”、“境界”等来指称诗 词的本体。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 审美,诗人的审美直觉引导了文 学批评的方向,对于超越先秦时 代 过分功 利的政教文化传 统,形 成一种真正意义的文学审美传 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国风》 的诗歌大多是言志作品,美刺作 品也不在少数,因此,诗之言志与 美刺几乎是其基本功能,文学的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一种“感 性与人情”的东西,是诗性的文 化。这种情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 国文明奠基时期的《诗经》时代 , 《诗经》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 头,在无涯的空间传递着丰富的 信息,它古老的气息牵引着我们 灵魂的一部分,在审美姿态上使 我们与古人保持着心灵的相通, 瞬间醒悟,这不仅仅是一首首诗, 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而《蒹葭》一诗 ,既 是 这 种 中 华 民族生 命意识最早 的流 露 ,也 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 度。读这首诗,我们感到了中华民 族是一 个充 满“仁”,充 满善及 不 懈追求,平和冲淡的审美情感的 民族。
内容摘要:《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 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 《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
关键词:《诗经·蒹葭》 诗意 审美
《诗经》中,多半诗是以开端的自然景物描写,来引起下面 的思想感情,主观里被引起的这种思想情感和客观的形象结 合,使形象成了思想情感的象征。然而在当时,文学本身的审 美特性还没被人充分认识,大多数作品是自发的创作,正所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秦风·蒹葭》却是个特例。王国维《人 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②,并称赞它“风格 洒落”,做到了“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③。《蒹葭》在审美中受到关 注,其原因是展示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另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注重寄兴遥深,意象深远,往往言在彼意在此,无论是抒 情 、状 物 还 是 咏 史 ,都 给 人 造 成 双 重 含 义 以 上 的 文 外 之 意 、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扑朔迷离意象纷纭,说 诗者见仁见智、难以达怙。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实际 上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而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 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诗性气质的文化,其中美学和中国 文化的特殊气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诗经·蒹葭》 的赏析,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我们看到这来自上古的芦 苇,源自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歌,带 着几乎是原始形态的感动正勾起 人类复杂的人生回味,唤起我们 心灵缤纷的情愫,感悟诗意更深 处的哲思:那是一片伫立于秋思 的芦苇,是远古以来人们对生命 的热情不倦拷问与追求,是对美 永 恒 的 憧 憬 与 赞 颂 ,是 痛 苦 、迷 惘 的人类对理想星空的仰望,是迎 风张扬的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 化。
《蒹葭》这一首诗不同于其它 诗歌的特点在于《蒹葭》超越了传
统的所谓“六义”的艺术表现手 法,而完成了整体意境的塑造,使 得蒹葭秋景图的荒凉气氛与人的 内心的惆怅凄苦情绪和谐优美地 组合在了一起。作品不是强调主 人公的具体所在,而是强调主人 公的内心世界,可望不可及的思 念,及这种情绪借助秋水蒹葭得 以消释的审美。
意境,作为一个标志着中国 传统审美趣味的重要范畴,是与 古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理想的 理解直接关联的,可以说它就是 一种人生意趣的表征。《蒹葭》正 是它的含蓄不定唤起我们的思想 感情。其实在读诗过程中,诗中的 主人公已换化成了我们自己 ,美 丽的画面,心中的“伊人”,执著的 我们……我们说,真正美的作品, 不是凭空设想出来,不是预先就 存在的某种观念,而是现实的生 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具体的 生活体验中生发出来的。在诗境 与人格的相通处,此诗的意境则 表现出心灵的追求。栖息在历史 悠远的中国版图上的民族,自史 以来就是具有不断追求精神的民 族。无论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不懈 追求,还是道家对心灵自由的追 求,都在一定层次上表现出对自 身的超越。这些出于生活,就是对 生命的感受,对生命的反思。
一.美—— —最普遍的价值所在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④ 美对人的吸引力往往超过善。也 正因如此,孔子借助美的力量来 帮助人们实现道德的完善。因而 当 孔 子 说“ 兴 于 诗 ,立 于 礼 ,成 于 乐”⑤时,他是指 望 诗书 礼 乐 能成 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在反思 诗书礼乐何以能普遍地服务于道 德目的的问题上,以孔孟为代表 的儒家认识到,不仅是因为诗书 礼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 关,他们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更 重要的是,诗书礼乐的形式与道 德理念的存在样态有着必然的联 系。也就是说,审美与道德在其根 部位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主 要表现在,颂诗作乐,可以将人还 原到他的本然状态。而所谓的伦 理规范、道德要求只有建立在这 种本然状态的基础上,只有建立 在人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是 真正的道德。审美在道德伦理活 动中的意义,即是给出抽象的伦 理规范以真实的情感基础。甚至 可以说,孔子希望把所有的道德 原则都能还原到真情实感的基础 上。 《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审美 存在,即美是道德的象征,真和善 本身并不一定惹人喜爱,人们对 真善的喜爱是当时的教育结果,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审 美观一直延续到今天,“伊人 ”这 个含蓄、朦胧集真善为一体的形 象成为中国典型的造型,留在人 们心中。其实,这个“伊人”只是心 中的影像,美丽但飘渺,我们从哪 里望她,她只在我们心中隐现,在
事实上,《蒹葭》当中,诗歌主 人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终实 现了两个目的:如果成功,达到目 的,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如果失 败,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境界得以 升华,无怨无悔。也就是说,其结 果既是不确定又是确定的。不确 定的是客观的成败,确定的是精 神境界的升华 。这样的描 写,给
《蒹葭》这一颇具悲剧色彩的诗篇 带来了理性的光辉,使人们面对 成败得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美 感产生于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 目的往往不重要。诗中主人公正 是处于这种情境,或溯游而上,或 沿流而下,既要经受时间的磨难, 又要受到空间的阻隔。在这种情 境下,仍眷恋不已,乃至到了不计 希望于有无的程度。我们在感受 《蒹葭》之美时,自己 的心灵精神 与情感也得到了美。《蒹葭》中主 人公的沉静充分体现中国儒家思 想的积极进取、平和的心态。
《蒹葭》的情与景的关系不但 完全融合,而且非常和谐。欧阳修 《六一诗话》载梅尧臣语:“诗家虽 率 意 , 而 造 语 亦 难 …… 必 能 状 难 写之景,如在目 前 ;含不 尽之意 , 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如在目 前 ”之“ 景 ”者 ,实 也 ;“ 见 于 言 外 ” 之“意”者,虚也。虚由实生,实与 景合,景以写情。情景虚实是意境 生成的四个基本因素。⑥此诗便运 用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手法塑 造出缥缈空灵的艺术境界。诗人 把内心情感的抒发放在了芦花苍 白、露始为霜、秋水时至这一背景 里 面 ,使 秋 日 的 萧 瑟 荒 凉 、芦 苇 的 迷离无 边与 内心的苦 求不得 、惆 怅感伤、茫然若失的情绪浑然为 一体。更为重要的是,《蒹葭》不仅 限于诗人单纯对于恋人的思念、 追求,而是成为人生意境的追求, 或仕途或理想生活。所谓伊人不 过是这种理想的现实投影。正是 他的追求如此执著,在现实与理 想的交织中,伊人已经从实体转 向了意象,经过萧瑟凄凉的蒹葭 秋水,它得到了无限升华,成为审 美的境界,昭示了意境学说的无 限活力与光辉前途,以至后来成 为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⑦。
这种情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诗经时代诗经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在无涯的空间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它古老的气息牵引着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在审美姿态上使我们与古人保持着心灵的相通瞬间醒悟这不仅仅是一首首诗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古典重读
2013.11
学教育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郭红波
043
学教育 2013.11
古典重读
的旨意似乎不难推译:一个清秋 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 诗人来到一条曲水旁追寻所谓伊 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 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难 及,欲求而得,这正是全诗着意渲 染的艺术观点。它跨越千年的时 空,继续散发着夺目的光芒,我们 先从审美的天性来看中国人的诗 性气质与审美存在。
三.坚定而平和—— —中国人的
诗意存在 怀着对“伊人 ”的 向往 ,诗 歌
主人公心中充满了对“伊人”的思 慕和爱恋,这种沉于心底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现出她的 真挚、纯净与强烈,也越发牵引着 读者的思绪。《蒹葭》中的主人公 不知道他的“伊人 ”在哪里 ,只是 按照自己的愿望不懈地追求寻 找,有一种“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的意蕴。无论是对 爱情的追求还是对人 生理 想 、仕 途的追求,在诗歌当中主人公情 感的全部的宣泄方式就是努力追 寻心中的“伊人”。他没有选取所 有情绪激荡下的行为方式,而是 苦苦求索。这种求索是他达到理 想状态的唯一途径,那就是精神 上的锲而不舍和行为上的不懈努 力。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的 气质,即永不停息地追寻,对理想 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并且这 种理想追寻是对自身存在世界的 一种诗意化的建构。
我们心灵的彼岸,我们不曾拥有 她,却对她无比熟悉 ,如此爱她 , 我们追寻她,然 道 阻且 长 、且跻 、 且右,漫长坎坷而曲折。要说明的 是此“道”不是道 ,而是我 们追寻 的过程,接近的方式。中国人是个 含蓄不外露的民族,我们每个人 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伊人的影子。
然而永恒的美,人们总是惦 记着的。在《蒹葭》里我们看到了, 有一种爱情,如陈酒在心灵的地 窖里越久越醇,越久越美。没有开 始,没有结束,永远地保持一种美 好的期待,美好的想象。在美学上 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 一种现象,一种事实。审美的目 的,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知识,而 是为了获得一种感动,一种精神 上的享受。
二.追求—— —至美至高的人生 境界
然 而 ,在《蒹 葭》这 里 的“ 伊 人”不只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 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人类精神 追求物化的形象。在追寻的过程 中,我们不断地赋予她更多的精 神内涵,不懈追求,有点王国维三 境界之第二境界意味,使人类的 心灵不断地与之无 限接近 。《蒹 葭》 里男主人公那种对爱情不懈 的追求,也许正是诗人自己的追 求。正是这种不断追求的感觉,其 对象本身可能不仅仅是爱情而已 了,“爱情”在这里成为了“幸福 ” 的代名词,是对人生的执著,对未 来的向往。
其实并非惟有诗人是情种, 比诗人更钟情的情种不知几何。 世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 就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现实的 铁墙面前,人们的审美心态和完 美相比,更动情于欠缺,也更显无 奈。水中小洲上那一片烟水迷离 的芦苇,那位于 深 秋寻“伊 人”不 遂的相思和惆怅, 那古诗所慢 慢泛出的馨香,正满足了我们的 审美需求。
在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剧作 《等待戈多》中,两 个流浪 汉同样 怀着对“戈多”— ——希望和美好的 化 身— ——的 向 往 , 在 无 聊 的 闲 谈 当中进行无谓的等待,在等待中 展 示 着 凄 凉 的 宿 命— ——一 切 希 望 终归破灭。抛开时代的、地域的、 政治的因素,但就人本身来看, 《等待戈多》与《蒹葭》的主人公心 中都有一个缥缈而美好的目标。 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却截然不 同,一个无聊等待 、无所事 事;一 个努力追寻、积极向上。所以《蒹 葭》 里平和冲淡只是情感的外在 表现,其实质则仿佛暗流涌动,深 沉、强大而坚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 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 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 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沉郁 悲凉的氛围,以为全诗的基始,同时又暗喻着时间的推移,所 谓“ 白 露 为 霜 ”表 明 露 水 浓 重 ,凝 结 成 霜 ,当 是 天 刚 破 晓 的 时 辰,而“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则表现天亮后露水将干未干 的情形。后六句极写访求伊人而未得之情,尤见言外之意。诗
044
古典重读
2013.11
学教育
审美几乎没多少人认识到 。《蒹 葭》却是耐人寻味的,它空灵缥缈 的非凡意境,它朦胧模糊的韵外 之致,它的包含人性的永恒追求, 使得它千古流传。随着社会的不 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断 地发展变化。伊人这个承载着人 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似真切又 虚幻给读者开拓巨大的想像空 间。美感作为美学理论体系的一 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美感的 想象创造性在这有了较早较充分 的体现。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一种“感 性与人情”的东西,是诗性的文 化。这种情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 国文明奠基时期的《诗经》时代 , 《诗经》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 头,在无涯的空间传递着丰富的 信息,它古老的气息牵引着我们 灵魂的一部分,在审美姿态上使 我们与古人保持着心灵的相通, 瞬间醒悟,这不仅仅是一首首诗, 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而《蒹葭》一诗 ,既 是 这 种 中 华 民族生 命意识最早 的流 露 ,也 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 度。读这首诗,我们感到了中华民 族是一 个充 满“仁”,充 满善及 不 懈追求,平和冲淡的审美情感的 民族。
内容摘要:《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 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 《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
关键词:《诗经·蒹葭》 诗意 审美
《诗经》中,多半诗是以开端的自然景物描写,来引起下面 的思想感情,主观里被引起的这种思想情感和客观的形象结 合,使形象成了思想情感的象征。然而在当时,文学本身的审 美特性还没被人充分认识,大多数作品是自发的创作,正所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秦风·蒹葭》却是个特例。王国维《人 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②,并称赞它“风格 洒落”,做到了“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③。《蒹葭》在审美中受到关 注,其原因是展示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另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注重寄兴遥深,意象深远,往往言在彼意在此,无论是抒 情 、状 物 还 是 咏 史 ,都 给 人 造 成 双 重 含 义 以 上 的 文 外 之 意 、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扑朔迷离意象纷纭,说 诗者见仁见智、难以达怙。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实际 上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而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 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诗性气质的文化,其中美学和中国 文化的特殊气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诗经·蒹葭》 的赏析,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我们看到这来自上古的芦 苇,源自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歌,带 着几乎是原始形态的感动正勾起 人类复杂的人生回味,唤起我们 心灵缤纷的情愫,感悟诗意更深 处的哲思:那是一片伫立于秋思 的芦苇,是远古以来人们对生命 的热情不倦拷问与追求,是对美 永 恒 的 憧 憬 与 赞 颂 ,是 痛 苦 、迷 惘 的人类对理想星空的仰望,是迎 风张扬的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 化。
《蒹葭》这一首诗不同于其它 诗歌的特点在于《蒹葭》超越了传
统的所谓“六义”的艺术表现手 法,而完成了整体意境的塑造,使 得蒹葭秋景图的荒凉气氛与人的 内心的惆怅凄苦情绪和谐优美地 组合在了一起。作品不是强调主 人公的具体所在,而是强调主人 公的内心世界,可望不可及的思 念,及这种情绪借助秋水蒹葭得 以消释的审美。
意境,作为一个标志着中国 传统审美趣味的重要范畴,是与 古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理想的 理解直接关联的,可以说它就是 一种人生意趣的表征。《蒹葭》正 是它的含蓄不定唤起我们的思想 感情。其实在读诗过程中,诗中的 主人公已换化成了我们自己 ,美 丽的画面,心中的“伊人”,执著的 我们……我们说,真正美的作品, 不是凭空设想出来,不是预先就 存在的某种观念,而是现实的生 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具体的 生活体验中生发出来的。在诗境 与人格的相通处,此诗的意境则 表现出心灵的追求。栖息在历史 悠远的中国版图上的民族,自史 以来就是具有不断追求精神的民 族。无论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不懈 追求,还是道家对心灵自由的追 求,都在一定层次上表现出对自 身的超越。这些出于生活,就是对 生命的感受,对生命的反思。
一.美—— —最普遍的价值所在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④ 美对人的吸引力往往超过善。也 正因如此,孔子借助美的力量来 帮助人们实现道德的完善。因而 当 孔 子 说“ 兴 于 诗 ,立 于 礼 ,成 于 乐”⑤时,他是指 望 诗书 礼 乐 能成 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在反思 诗书礼乐何以能普遍地服务于道 德目的的问题上,以孔孟为代表 的儒家认识到,不仅是因为诗书 礼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 关,他们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更 重要的是,诗书礼乐的形式与道 德理念的存在样态有着必然的联 系。也就是说,审美与道德在其根 部位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主 要表现在,颂诗作乐,可以将人还 原到他的本然状态。而所谓的伦 理规范、道德要求只有建立在这 种本然状态的基础上,只有建立 在人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是 真正的道德。审美在道德伦理活 动中的意义,即是给出抽象的伦 理规范以真实的情感基础。甚至 可以说,孔子希望把所有的道德 原则都能还原到真情实感的基础 上。 《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审美 存在,即美是道德的象征,真和善 本身并不一定惹人喜爱,人们对 真善的喜爱是当时的教育结果,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审 美观一直延续到今天,“伊人 ”这 个含蓄、朦胧集真善为一体的形 象成为中国典型的造型,留在人 们心中。其实,这个“伊人”只是心 中的影像,美丽但飘渺,我们从哪 里望她,她只在我们心中隐现,在
事实上,《蒹葭》当中,诗歌主 人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终实 现了两个目的:如果成功,达到目 的,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如果失 败,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境界得以 升华,无怨无悔。也就是说,其结 果既是不确定又是确定的。不确 定的是客观的成败,确定的是精 神境界的升华 。这样的描 写,给
《蒹葭》这一颇具悲剧色彩的诗篇 带来了理性的光辉,使人们面对 成败得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美 感产生于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 目的往往不重要。诗中主人公正 是处于这种情境,或溯游而上,或 沿流而下,既要经受时间的磨难, 又要受到空间的阻隔。在这种情 境下,仍眷恋不已,乃至到了不计 希望于有无的程度。我们在感受 《蒹葭》之美时,自己 的心灵精神 与情感也得到了美。《蒹葭》中主 人公的沉静充分体现中国儒家思 想的积极进取、平和的心态。
《蒹葭》的情与景的关系不但 完全融合,而且非常和谐。欧阳修 《六一诗话》载梅尧臣语:“诗家虽 率 意 , 而 造 语 亦 难 …… 必 能 状 难 写之景,如在目 前 ;含不 尽之意 , 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如在目 前 ”之“ 景 ”者 ,实 也 ;“ 见 于 言 外 ” 之“意”者,虚也。虚由实生,实与 景合,景以写情。情景虚实是意境 生成的四个基本因素。⑥此诗便运 用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手法塑 造出缥缈空灵的艺术境界。诗人 把内心情感的抒发放在了芦花苍 白、露始为霜、秋水时至这一背景 里 面 ,使 秋 日 的 萧 瑟 荒 凉 、芦 苇 的 迷离无 边与 内心的苦 求不得 、惆 怅感伤、茫然若失的情绪浑然为 一体。更为重要的是,《蒹葭》不仅 限于诗人单纯对于恋人的思念、 追求,而是成为人生意境的追求, 或仕途或理想生活。所谓伊人不 过是这种理想的现实投影。正是 他的追求如此执著,在现实与理 想的交织中,伊人已经从实体转 向了意象,经过萧瑟凄凉的蒹葭 秋水,它得到了无限升华,成为审 美的境界,昭示了意境学说的无 限活力与光辉前途,以至后来成 为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⑦。
这种情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诗经时代诗经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在无涯的空间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它古老的气息牵引着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在审美姿态上使我们与古人保持着心灵的相通瞬间醒悟这不仅仅是一首首诗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古典重读
2013.11
学教育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郭红波
043
学教育 2013.11
古典重读
的旨意似乎不难推译:一个清秋 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 诗人来到一条曲水旁追寻所谓伊 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 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难 及,欲求而得,这正是全诗着意渲 染的艺术观点。它跨越千年的时 空,继续散发着夺目的光芒,我们 先从审美的天性来看中国人的诗 性气质与审美存在。
三.坚定而平和—— —中国人的
诗意存在 怀着对“伊人 ”的 向往 ,诗 歌
主人公心中充满了对“伊人”的思 慕和爱恋,这种沉于心底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现出她的 真挚、纯净与强烈,也越发牵引着 读者的思绪。《蒹葭》中的主人公 不知道他的“伊人 ”在哪里 ,只是 按照自己的愿望不懈地追求寻 找,有一种“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的意蕴。无论是对 爱情的追求还是对人 生理 想 、仕 途的追求,在诗歌当中主人公情 感的全部的宣泄方式就是努力追 寻心中的“伊人”。他没有选取所 有情绪激荡下的行为方式,而是 苦苦求索。这种求索是他达到理 想状态的唯一途径,那就是精神 上的锲而不舍和行为上的不懈努 力。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的 气质,即永不停息地追寻,对理想 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并且这 种理想追寻是对自身存在世界的 一种诗意化的建构。
我们心灵的彼岸,我们不曾拥有 她,却对她无比熟悉 ,如此爱她 , 我们追寻她,然 道 阻且 长 、且跻 、 且右,漫长坎坷而曲折。要说明的 是此“道”不是道 ,而是我 们追寻 的过程,接近的方式。中国人是个 含蓄不外露的民族,我们每个人 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伊人的影子。
然而永恒的美,人们总是惦 记着的。在《蒹葭》里我们看到了, 有一种爱情,如陈酒在心灵的地 窖里越久越醇,越久越美。没有开 始,没有结束,永远地保持一种美 好的期待,美好的想象。在美学上 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 一种现象,一种事实。审美的目 的,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知识,而 是为了获得一种感动,一种精神 上的享受。
二.追求—— —至美至高的人生 境界
然 而 ,在《蒹 葭》这 里 的“ 伊 人”不只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 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人类精神 追求物化的形象。在追寻的过程 中,我们不断地赋予她更多的精 神内涵,不懈追求,有点王国维三 境界之第二境界意味,使人类的 心灵不断地与之无 限接近 。《蒹 葭》 里男主人公那种对爱情不懈 的追求,也许正是诗人自己的追 求。正是这种不断追求的感觉,其 对象本身可能不仅仅是爱情而已 了,“爱情”在这里成为了“幸福 ” 的代名词,是对人生的执著,对未 来的向往。
其实并非惟有诗人是情种, 比诗人更钟情的情种不知几何。 世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 就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现实的 铁墙面前,人们的审美心态和完 美相比,更动情于欠缺,也更显无 奈。水中小洲上那一片烟水迷离 的芦苇,那位于 深 秋寻“伊 人”不 遂的相思和惆怅, 那古诗所慢 慢泛出的馨香,正满足了我们的 审美需求。
在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剧作 《等待戈多》中,两 个流浪 汉同样 怀着对“戈多”— ——希望和美好的 化 身— ——的 向 往 , 在 无 聊 的 闲 谈 当中进行无谓的等待,在等待中 展 示 着 凄 凉 的 宿 命— ——一 切 希 望 终归破灭。抛开时代的、地域的、 政治的因素,但就人本身来看, 《等待戈多》与《蒹葭》的主人公心 中都有一个缥缈而美好的目标。 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却截然不 同,一个无聊等待 、无所事 事;一 个努力追寻、积极向上。所以《蒹 葭》 里平和冲淡只是情感的外在 表现,其实质则仿佛暗流涌动,深 沉、强大而坚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 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 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 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沉郁 悲凉的氛围,以为全诗的基始,同时又暗喻着时间的推移,所 谓“ 白 露 为 霜 ”表 明 露 水 浓 重 ,凝 结 成 霜 ,当 是 天 刚 破 晓 的 时 辰,而“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则表现天亮后露水将干未干 的情形。后六句极写访求伊人而未得之情,尤见言外之意。诗
044
古典重读
2013.11
学教育
审美几乎没多少人认识到 。《蒹 葭》却是耐人寻味的,它空灵缥缈 的非凡意境,它朦胧模糊的韵外 之致,它的包含人性的永恒追求, 使得它千古流传。随着社会的不 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断 地发展变化。伊人这个承载着人 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似真切又 虚幻给读者开拓巨大的想像空 间。美感作为美学理论体系的一 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美感的 想象创造性在这有了较早较充分 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