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单选,填空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A在认知领域里,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质”相对。

B.在政治领域,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C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古代典籍里指教化情况更多。

‘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说菀,指武》。

“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为时代的思潮。

3<判断>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判断>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带有各时代的普遍性。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

5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的。

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6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二,名解
1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理解三要点:a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历史概念c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狭义>专指人类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理解三要点:a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b关注的是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的人文精神。

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资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专指精神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物。

6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特有的态度与看法,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

7国别文化:指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既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区别>中国古代文化_——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传统文化——对文化的传承而言。

三,简答
1中国国别文化所以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
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第三,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2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第一,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导,发展;
第二,文化事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简述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否矛盾?
1)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2)没有一种文化是春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3)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又所选择的。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第一阶梯”。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最南的是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

再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就是汾河谷地。

【还有一些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点竺可桢将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温暖期的下限是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之后进入第二个寒冷期。

从公元1400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寒冷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

第四个的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个时期为“仪器观测期”
单项到西周,“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点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点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点“状元乡”“秀才县”安徽的“桐城派”方苞、姚霡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单项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单项、多项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是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点从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被破坏严重。

与黄河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致于消失。

单项、判断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简答,论述
多选、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简答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但在中国,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合。

简答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之间的关系
1、广大的地域为中国文化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2、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3、到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从而,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论述、简答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2、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第三个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简答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1、从逻辑上说,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及发展。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简答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总体看来,古代许多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都是与其他观念相关的行为。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里有,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秦汉时期,为了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同时起到绿化作用。

3、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泛分布。

4、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

简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建,三是运河的开凿。

简答先秦两汉时期有哪些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
1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

2宋元时期,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开始全面萎缩。

简答宋远门时期的运河和中心城市的兴起
1、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的开封、
扬州。

2、元朝又有京航大运河的开通,沿着运河有通州、临清、淮安、高邮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的繁荣。

简答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一是土地的过渡开垦,一些不适宜开垦土地的地区,也在那里大量开垦土地,受到一时之效,结果破坏环境。

二是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

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多选: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些都是区别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单,多: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点:“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

五帝的谱系氏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多选: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是:1战争2宗教活动
点:《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

内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为正四时“。

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时“敬受民时”
点: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点: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单:“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影响在道德、在世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的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

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
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绉衍为代表。

名家又称刑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点: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地反复。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地削弱政策地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地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皇帝地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地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

单,判:爱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地方行政体系变为三级。

(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对秦汉地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


皇帝剥夺宰相的权力。

大体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时,进一步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徒、司空、司马。

点: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点:两汉入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点: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这次大迁徙像以前一样分为几路,除小部分北投幽州、平洲和今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族地方政权之外,主要一路是从今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迁移。

“五胡”之说,即匈奴、朝卑,羯、氐、羌。

点: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

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佛家的高僧们受着中国宗法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建立各种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纷纷成立。

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它“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旨趣,与中国人尚简明不喜欢烦琐的思维倾向有关。

点: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一句征收赋税。

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唐朝中期以前,人民起义的矛头多指向朝廷,中唐以后则更多指向地主。

点;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做“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

它的发明者是以为制版工平民毕昇。

晚唐的文学家陆龟蒙的《经》记叙勒各种农具,其中就有曲辕犁。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

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所系明显变化。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时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显示问题的固体问题。

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

理学代表人物在背上那个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在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点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

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点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

点: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的政治。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

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庶族地主。

点: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二,名词解释
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名: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储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名:重农主义:时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时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名: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名:租庸调制:唐初继承北魏的均田制,并实施租庸调制。

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庸),。

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

名: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和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成“摊丁入亩”
名: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文献记载上如何化分上古文化?
答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简、论:分封制的实施有何意义和特点?
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史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史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简:简述周人极端重视农业的表现?
答:1、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樯之事事周家“王业”之所起,一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2、农事活动关乎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同时也是对民人进行的传统教育。

简: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
答: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2、民力的大发展。

简。

论:简述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的状况?
答:1、经略南方。

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

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

与匈奴贵族长期战争,又直接引发了西北边疆的开发及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的打通。

(丝绸之路的作用: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3、边地民族的内附。

“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旧已成就的国家观念,正是这样的观念,启发着强大的帝国不断地经略四方,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匈奴地内迁从西汉中叶就已开始,羌人原先居住在河西走廊以南地珧,岷二州,即黄河)
简: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如何?
答;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

3佛教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简:氏族阶层衰弱的表现?
答: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

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
简:南朝氏族的文化作为?
答;1.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名0
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名)清谈时谈士手持X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3、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简:佛教的传播的大致概况?
答: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层学: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

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论和成佛的阶段等。

2、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与北朝“偏于教”的倾向大相异趣。

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

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

(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3、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一个是玄学影响下的山水,另一个则是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

简:“胡话”的三大表现?
答:1、胡服的流行,固有的上衣下裳的穿着方式,逐渐被上衣下裤所取代。

2、胡床胡坐。

固有的方式是席地而坐,胡床则是可以垂脚坐。

3、魏晋以来的’“雅乐”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胡乐”
简: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潮?
答:1、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弱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

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于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在过去是北方出绢帛,南方产麻布,现在南方也是精湛的制造技艺。

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成天下瓷都。

简答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2、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3、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
简答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的表现
1、元朝政治,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
2、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
简答中西方文化大交流的主要表现
1、在中国,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各岛开发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

2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热衷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

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

3、因此,西方文化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

徐光启、李之藻等的科学精神及其著作,都与受西方
文化影响关系至大。

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横与对中国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
4、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很大。

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
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

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技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

中国的科举制经门多萨、金尼阁也反复介绍到西方。

5、对西方的影响不仅限于科技,还包括观念层面的内容。

清朝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启发了法国的重农学派。

中国
的审美观念对西方施以影响,莱布尼茨的理论,士受到宋明儒学中的“理-分殊”命题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