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管理
浅谈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湖南省浏阳市机关幼儿园杨枚
正所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自信心是孩子成功与成才的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正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协同家庭和社会,共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班幼儿刚入园,存在严重的分离焦虑情绪,自理能力相对薄弱,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员,幼儿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引导,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生活能力。
基于此,我园针对小班幼儿开展了“我自己来”主题活动,旨在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一、在案例中发现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在不同程度上均可以折射出每个幼儿内心不同的自信感。
案例一:
在以往的午休环节,孩子们进入午休室后,都是自己脱掉鞋子,坐在床边等待老师来帮忙脱衣裤,掖好被角,然后入睡。
在主题活动“我自己来”中,教师开始引导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裤。
尽管老师已经教了很多遍,但孩子们大都还是站在床边一动也不动,不愿意尝试,有的幼儿干脆哭了起来:“老师,我不会。
”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在家里是由长辈料理日常生活,没有相关自理经验。
当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幼儿往往担心自己做不好而不愿意尝试;相反,一些有相关经验的幼儿会自主进行探索实践,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自信,习得经验方法,教师再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幼儿就会对自己充满肯定,并产生自豪感。
案例二:
在角色表演“客人来了我招待”中,第一次游戏时,由教师作为“主人”来招待“客人”,孩子们玩得都很兴奋。
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都争着要当“主人”,于是教师请了一名性格较为开朗的女孩当“主人”。
游戏中,当“客人”来了敲门时,“主人”去开了门,然后径自走了回去,没有请“客人”进屋。
在教师的引导下,“客人”陆续入座,但“主人”明显胆怯了,说话声音很小,甚至完全听不到,无法组织“客人”一起游戏。
活动仅持续了几分
钟就宣告结束。
孩子们都很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可为什么这个游戏却不能成功呢?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主人”身上。
“主人”在游戏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大方、自信地请“客人”进屋,热情地招待“客人”玩耍。
但是,游戏中的“主人”由于羞怯无法组织“客人”参与活动,导致孩子们的游戏激情无法被点燃。
二、在分析中查找根源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如何帮助孩子们大胆去尝试和感知,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自信心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家庭过度保护,缺乏必要的锻炼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庭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连自主学习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发展自理能力了。
家长的包办代替直接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致使孩子无法得到应有的锻炼,自信心越来越弱,做事情畏首畏尾,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加上在家中养成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进入幼儿园后不喜欢和同伴合作游戏,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当面临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时,幼儿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不愿意动手尝试,直接把自己列为“不会”的行列,渴望成人的帮助。
一次次的胆怯,一次次的不尝试,时间久了,幼儿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个人发展水平差异影响自信心的形成
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都非常高,彼此之间甚至存在着攀比心理。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家长们往往是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没有根据自家孩子的能力水平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久而久之,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
此外,家长和教师的消极评价或横向比较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如人”的感觉,严重影响孩子良好自信心的形成。
还有就是教育要求整齐划一的时候,许多能力较弱的孩子由于达不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的体验,甚至经常体验到挫折感,进而影响了自信
92
幼教365·管理2020年10月E-mail:********************
心的形成。
其实,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不同,不同幼儿具有不同的智力、能力、性格与行为。
当家长或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孩子时,当孩子无法达到要求而被批评或惩罚时,无形中就会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
三、在反思中提出方法
为了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需要采取正面、积极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乐观向上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首先,在亲子沟通和师幼沟通中,家长和教师应尽量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提供想象和操作的空间,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
当孩子的想法得到肯定时,其自信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其次,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快站好”“不许乱讲话”“必须按照这个来”等,这种命令性的语言往往使幼儿处于一种“必须听话”的被动地位,缺乏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机会。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教学的形式,让孩子们自由分组,自主商议,自在学习。
活动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就感,发展创造性,树立自信心。
最后,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能够灵活机智地处理幼儿的“意外”,尊重幼儿的决定,肯定幼儿的做法,平等地对待所有幼儿,为幼儿自信心的养成创设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二)确立适当的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宜其能力水平的发展要求,确立适当的目标,让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感受,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技能技巧,如拍球、剪纸、画画、跳舞、系鞋带等,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于幼儿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我能做好”“我做得很棒”的想法,提高自信心。
例如,在一次体能循环活动中,一名幼儿因身体较胖,爬上平衡梯后,身体颤颤巍巍,不敢前进。
为了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降低难度,让幼儿先尝试抓住老师的一只手前进,再到由老师抓住后衣领慢慢前进,最后独立走过平衡梯。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幼儿逐渐掌握了走平衡梯的技能技巧,体验到了成功感,树立起自信心。
(三)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指南》指出:“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的绘画较好,有的唱歌好听,有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有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好,等等。
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都非常投入,充满自信。
因此,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和引导幼儿时,不能一味地从某一方面对孩子作横向比较,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造机会让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获得更进一步发展。
例如,有的幼儿虽然运动能力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主动关心集体,团结同伴,热爱劳动。
对此,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在运动方面再进一步就更好了,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产生自我肯定,激发不断学习的动力,逐步增强自信心。
(四)适当评价,用心呵护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奇特的种子,只要尽心照料,就能看到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能伤害种子,要用心去呵护它,仔细去观察它,认真去培育它。
幼儿年龄较小,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常常以成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并且认为一个人的评价等同于所有人的评价。
家长或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肯定的目光,都会给幼儿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满足;反之,成人无意间的一句“你真笨”也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无尽的创伤、恐惧和不安全感,从而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实践表明,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会更加相信自己,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因此,在教育幼儿时,教师要采用温和亲切的语气来进行引导,让幼儿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自己不断获得进步,体验到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五)家园联系,共同培养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需要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配合,持续对幼儿进行教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提高各方面能力。
总之,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重要的心理“营养素”。
要想让孩子获得自信,乐观地学习和生活,就要让他们找到自信的“支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产生自我肯定和欣赏,不断发展各方面能力,逐步提高自信心,并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