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例麻风病误诊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2例麻风病误诊情况分析
陈欢;旷燕飞;余美文
【摘要】回顾麻风病误诊文献,分析导致误诊的原因,为麻风病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思路.检索2006年1月~2016年12月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关于麻风病误诊的临床病例报告、文献综述等,统计麻风病误诊的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麻风病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炎(7.5%)、皮炎(6.2%)、湿疹(5.2%)、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误诊原因主要是麻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惕性不够、麻风病防治机构培训力度不够、患者隐瞒传染源接触史等.要加强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认识,减少麻风病误诊的发生,避免患者发生畸形和残疾,降低疾病负担,各级麻风病防治机构需要继续加强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和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8(039)014
【总页数】3页(P41-43)
【关键词】麻风病;误诊;文献分析
【作者】陈欢;旷燕飞;余美文
【作者单位】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江苏南京21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5
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受累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将麻风病列为重点救治的疾病,它不但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1],麻风病的传播和流行是一个国家贫穷与落后的重要标志[2]。
麻风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在对抗麻风病的斗争中,至今仍无有效的疫苗及成功的免疫治疗方法[3-4],血清学诊断方面依旧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5-6]。
对于一些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其诊断仍旧十分困难。
在发生神经不可逆性损害之前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及时中断麻风病传染和防治畸残的关键[7]。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中国麻风病疫情总体处于低度流行状态,新发麻风病例分布广泛但不均衡,以西南和中南地区为主,局部地区疫情出现反弹,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容懈怠。
如何早期发现潜在的麻风病患者,降低麻风病的误诊率,是当今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难点。
误诊不仅使麻风病持续传播、麻风病患者畸残加重,也使得麻风病导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日渐突出,从而加重了社会对患者的歧视。
为此,本研究通过对2006年1月~2016年12月国内外报告的麻风病误诊病例和临床资料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引起麻风病误诊的各种原因,为正确诊断提供临床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中文文献检索关键词为麻风、误诊,数据库包括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
外文文献检索关键词为leprosy、misdiagnose,数据库包括Medline、PubMed。
扩大范围检索:针对以上检索策略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扩大检索,以查找符合条件的文献。
1.2 方法
1.2.1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文献报道中具有病例数目介绍、误诊诊断及症状描述,最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麻风病。
排除标准:(1)已经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的相同文献信息;(2)文献为其他疾病误诊为麻风病;(3)误诊病例数含糊不清、没有最终明确诊断的、无法进行统计的文献。
1.2.2 资料提取:纳入的文献资料由2名研究人员对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提取,提取的文献信息包括:第一作者、文献发表的刊物、时间、疾病的误诊诊断、误诊病例数、最终的确诊诊断。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经过文献检索共查找到相关文献96篇,剔除重复文献9篇,通过阅读摘要以及文题,排除其他观察性研究文献24篇,依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6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分6分~7分。
文献中累积报告麻风病误诊病例902例(男性498例,女性404例),误诊疾病58种(见表1)。
表1 文献检索一般情况
误诊疾病病例数百分率(%)误诊疾病病例数百分率(%)误诊疾病病例数百分率(%)周围神经炎/损伤687.5挤压性神经炎161.8玫瑰糠疹80.9神经性皮炎566.2皮肤纤维瘤161.8贫血痣80.9湿疹475.2神经纤维瘤病161.8关节炎80.9特应性皮炎364.0汗疱疹151.7皮肤结核70.8结节性红斑353.9荨麻疹151.7结节性多动脉炎70.8变应性血管炎283.1硬皮病141.6卡波西肉瘤60.7神经肿瘤262.9闭塞性动脉硬化131.4秃发性毛囊炎60.7皮肌炎262.9毛囊炎131.4无色素痣50.6红斑狼疮252.8银屑病121.3脊髓空洞症50.6脂溢性皮炎242.7白塞病121.3副银屑病50.6多发性神经炎242.7脉管炎121.3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50.6皮肤真菌病232.5结节性血管炎121.3恶性淋巴瘤40.4瘙痒症212.3蕈样肉芽肿111.2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40.4扁平苔藓202.2风湿病111.2多中心网状组织细
胞增生症30.3脓疱疮202.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11.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30.3药疹192.1接触性皮炎91.0颈肋综合征30.3结节性痒疹182.0感觉异常91.0原发性周围神经淀粉样变性20.2血管性水肿182.0皮脂腺囊肿91.0格林-巴利综合征20.2蜂窝织炎171.9皮肤T细胞淋巴瘤91.0面神经麻痹161.8丹毒91.0 注:多次误诊的患者,在此表中只统计首次误诊时的情况
2.2 文献分析结果
误诊情况:麻风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包括如下几大类:(1)周围神经炎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3)自身免疫性疾病;(4)丘疹磷屑性皮肤病;(5)感染性皮肤病;(6)皮肤血管炎及脉管性疾病;(7)肿瘤。
其中误诊率较高的几种疾病依次是周围神经炎/损伤(7.5%)、神经性皮炎(6.2%)、湿疹(5.2%)、特应性皮炎(4.0%)、结节性红斑(3.9%)、变应性血管炎(3.1%)。
值得注意的是,有35例麻风病患者在确诊之前被反复多次误诊,其中最多的一例被误诊为7种不同的疾病。
本文只统计分析最先被误诊的疾病。
误诊原因:63篇文献中均分析探讨了麻风病误诊的原因,经统计文献中提及的误诊原因最多的依次为:(1)麻风病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多样性给诊断带来的困难(37/63);(2)医务人员的认识水平所导致的误诊、甚至同一病例的多次误诊
(26/63);(3)基层医疗机构检查措施配备不足(22/63);(4)麻风病防治机构宣传不够(18/63)。
其他原因包括患者刻意隐瞒接触史及患病病史导致的误诊(9/63)。
3 讨论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丙类传染病,它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由于麻风杆菌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侵入人体后潜伏期较长,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因不同个体之间免疫力的差异性,机体对侵入的麻风杆菌的感染反应呈现特有的光谱现象,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需要和临床多个科室的疾病相鉴别,从而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的疾病。
在麻风病高流
行区,麻风病往往被过度诊断[8],而在低流行区,由于很少碰到麻风病患者,导
致接诊的医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性而漏诊,或者误诊为其他的疾病。
目前中国的形势是人口流动快,几乎不存在完全无麻风病的地区[9],因此除麻风病防
治人员外,综合性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性医院的皮肤科和神经科医生应当掌握麻风病的诊疗知识,日常工作中随时要想到麻风病的可能性。
本研究显示:麻风病容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炎、皮炎、湿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10]等。
治疗和控制麻风病的前提条件是诊断明确,漏诊可能导致麻风病患者作为隐性传染源继续传播,带给患者周围接触的人尤其是家庭成员感染风险,而误诊可导致治疗、管理和资源上的浪费以及给患者带来发生畸形和残疾的可能、不必要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因此对任何一例麻风病的诊断必须保持科学、慎重的态度。
文献显示,误诊原因按其重要性依次包括:(1)麻风病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
63篇文献中有37篇认为麻风病临床症状千差万别,是导致误诊的首要原因。
麻风病发病的症状自其侵入机体后引发的单纯皮肤损害开始,到发展成神经损害以及后来的皮肤合并神经损害,整个自然病程中临床表现多样,皮损形态学无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11-12]。
(2)有27篇文献认为医务人员的认识水平不够、工作马虎容易导致麻
风病误诊。
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缺乏足够的警惕性,门诊接诊患者时问诊病史粗略,忽略了接触史,有些是体格检查时不细致,检查方法不正确或分析有误;(3)有22篇文献提到,基层医疗机构检查措施配备不足,导致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
很多基层医疗单位受条件的限制,无麻风病检测实验室,缺乏相关的检查手段,不能最终明确诊断;(4)有18篇文献认为麻风病防治机构宣传培训不够也是导致麻风病误诊的重要原因。
因长期以来社会对麻风病的偏见、恐惧和歧视,导致部分患者讳疾忌医,刻意隐瞒接触史,甚至在医务人员的反复追问下仍然极力否认,不承认有接触史或者明确的患病史,进而误导医生做出错误判断[13];(5)12篇文献提到,各级
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认识很多停留在理论水平,实际诊断水平有限,极易导致误诊。
由于目前麻风病已呈低流行趋势,大部分医务人员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麻风病患者,对麻风病的了解单纯来自书本知识;(6)有9篇文献报道,由于医务人员的疏忽,首诊被误诊,复诊时依旧被误诊。
首诊时错误的诊断容易使后来接诊的医务人员采取先入为主的做法,进而导致患者被“扣上帽子”在各级医疗单位来回奔波,连续多次被误诊;(7)63篇文献中有5篇指出,麻风病误诊和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级别和性质有关。
专业防治机构的误诊率最低,综合医疗机构的误诊率最高,这也说明了,综合医疗机构需加强对麻风病防治专业知识的培训,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8)有2篇文献中提到,由于患者不能提供有效的病史,尤其是接触史、传染途径不清楚也可能导致麻风病的误诊。
新发麻风病患者越来越少见,医务人员逐渐放松了对麻风病的警惕性,新发患者诊断延迟期长,畸残率高,使得提高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对麻风病的警惕性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就显得尤其重要。
各级医务人员在遇到久治不愈、诊断不清的“四不像”皮肤病及神经科疾病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皮损及周围神经,尽可能行抗酸杆菌检查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此外,各级麻风病防治机构需要从多方面、多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大众的麻风病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对麻风病治疗的信心,不对外刻意隐瞒病史,发现疑似症状后尽快到专业机构咨询就诊[14]。
由于麻风病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加大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使其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潜在麻风病患者,促进乡村医生报病制度的发展,是低流行状态下早期发现麻风病患者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2011麻风病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6.
[2]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Z].2011-09-29.
[3] 李文忠.现代麻风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18-25.
[4] DUTHIE M S,BALAGON M bination chemoprophylaxis and immunoprophylaxi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leprosy[J].Risk Manag Healthc Policy,2016,9:43-53.
[5] CORSTJENS P L,VAN HOOIJ A,TJON KON FAT E M,et al.Field-Friendly test for monitoring multiple immune response markers during onset and treatment of exacerbated immunity in leprosy[J].Clin Vaccine Immunol,2016,23(6):515-519.
[6] QUEIROZ T A,CARVALHO F P,SIMPSON C A,et al.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leprosy-related reactions[J].Rev Gaucha Enferm,2015,36:185-191.
[7] 郑道城,陈文静,王晓华,等.1989-2011年麻风病误诊文献的检索与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19(5):285-287.
[8] 茆青松,王来英.麻风治愈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
版,2010,31(8):32-34.
[9] 龙思宇,余美文,严良斌,等.2011-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
志,2017,50(6):400-403.
[10] ZHANG G,JIN H,CHEN H,et al.Cutaneous nodules with positive autoanti-
bodies:histoid leprosy[J].Lancet,2015,386(10006):1915-1916.
[11] 王景权,吴李梅,许亚平,等.我国麻风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25(4):441-443.
[12]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466-480.
[13] 罗素菊.1994-2005年麻风误诊文献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8):726-727.
[14] PRUTHI P,MUNGANDA H,BANGIA A,et al.Leprosy with Atypical Skin Lesions Masquerading as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J].Case Rep Infect Dis,2016,2016:78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