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方言入声舒化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
收稿日期:2023-04-24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桂北平话语音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2012)作者简介:刘玄杰(1999—),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方言属晋语上
党片晋城小片。
晋城市的东南部与河南省交界,北部紧邻长治市,与两地交往密切。
晋城市处于盆地的中央,境内多丘陵,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势,交通较为不便,使得人际交往也不太方便,境内方言差异显著。
晋城市管辖城区、泽州、沁水、阳城、陵川和高平六个地区。
本文所指的晋城方言为晋城市城区方言。
一、引言(一)晋城方言入声及其研究情况关于晋语入声的特点,杨述祖(1982)最早地做出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晋语入声声调大都短促,有[-ʔ]尾,入声韵自成系统,大致方向是向普通话靠
拢。
[1]但是,关于晋城方言入声有无喉塞尾及入声调的问题,前人研究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见表1)
表1晋城城区方言入声喉塞尾与调类
沈明(2005)
[2]
焦妮娜(2007)[3]、王亚男(2015)[4]
常莎(2008)[5]、张轶南(2017)[6]原慧艳(2010)
[7]喉塞尾无有有
保持独立的调类
有无有
晋城方言入声究竟有没有保留喉塞尾、入声有无保持独立的调类?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晋城方言入声的音高、时长、塞音韵尾进行分析,
从而观察晋城方言的入声表现。
(二)实验准备1.发音字表
本实验选取了晋城市声调系统5个调类中的常用字作为发音字表,每个调类选字8个,各读三遍,择优分析。
阴平该边低沟杯高开篇阳平痰甜疼旁台调曹投上声点毯陡饱堵腿底表去声盖病大怕订烫冻淡入声郭百泼脱秃割铁揭2.发音人
发音人一共四位,分别是老年男性(M1,65岁)、
女性(F1,76岁)①
各一位,青年男性(M2,28岁)、女性(F2,29岁)各一位,这四位都是晋城当地人,且少有外出经历,所讲方言均为晋城市城区方言,记音时间为2021年1月。
3.录音情况简介录音环境:安静的室内;录音设备:电脑Lenovo ideapad 320S-14IKB ;录音前测噪值:0~0.002;声音文件保存形式:采样率为11025Hz 、单声道、16位数据、wav.格式。
4.分析软件
cooledit pro 声音处理软件,用于录音与声音剪
摘
要:以山西晋城城区方言为描写对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入声进行详尽的分析。
从音高、时长、喉塞尾、
入声韵四个方面,综合考察晋城话入声字,发现晋城方言入声字喉塞韵尾已经表现得不太明显,但入声时长还没有完全超过舒声;入声保持了独立的调类,调值为53,并且拥有独特的入声韵系统。
此外,对晋城方言入声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推测。
关键词:晋城方言;实验语音;入声舒化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23)06-0001-06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3.06.001
晋城方言入声舒化实验研究
刘玄杰
(广西大学
文学院,南宁530004)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二
三
年
第
十
六
卷
第
六
期︵总第九十二期︶辑;praat软件用于分析;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过程与分析
首先,将音频文件放入Praat分析软件中,对音频
进行汉字、拼音、音韵的分层,关注入声的尾部声学
特征,依次运行提取pitch的脚本、方言单字脚本,得
到基频、时长等数据,利用石锋(1986)采用的T值计
算公式(即T=[(lgx-lgb)/(lga-lgb)]×5),将每一基频点
对数值一一代入,其中x为测量点的频率,a为调域上
限频率(即全部音高数据中的最大值),b为调域下限
频率(即全部音高数据中的最小值)。
由此得出此方
言音高的基本走向规律。
晋城方言的声调格局将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
来获取,所以在论述前需要先明确实验中的一些问
题。
林茂灿先生(1965)首先提出“弯头段”和“降尾
段”的概念,是指在对声调的调型进行分析和确定
时,应该先切除曲线的弯头和降尾,然后才能得到负
载了声调信息的“调型段”。
[8]所以,本文在对pitch
tier进行调整时,是根据调型的走向,先切除弯头和
降尾,然后才得到该声调的调型。
二、晋城方言入声音高表现
“声调格局是由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全部单字调
所构成的格局,声调格局是声调系统的共时初始状
态,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
”[9]本文通过语音学
实验得到声调格局,主要从音高角度分析入声变化。
(一)单字调原始基频值
表2是四个发音人的基频均值及标准差均值,根
据表2可以做出基频曲线图。
(见图1
)
图1晋城城区方言基频曲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晋城方言单字调基频曲线大
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微降状;(2)曲折状;
(3)高降状。
(1)微降状。
阴平和入声属于这种类型,二者相
比去声而言,是呈现微降状的。
四个发音人阴平和
入声基频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但是入声的调域一
般略高于阴平的调域。
(2)曲折状。
从调型上看,上声和阳平两个调类
的调型是一致的,都属于曲折调,但是阳平和上声在
发音上还是有所不同。
(3)高降状。
去声属于这一类型,一般从调域的
最高端直降到调域的最低端。
综上所述,晋城方言一共有三种调型,阴平和入
声相一致,为微降状;阳平和上声相一致,为曲折状;
去声的调型是高降状。
(二)T值法处理单字调基频
由上文可知,四位发音人单字调的调型虽然基
阴平
标准差
P1
147.10
32.11
P2
142.96
31.07
P3
140.65
31.10
P4
139.09
31.14
P5
137.87
31.55
P6
136.17
32.40
P7
135.37
33.00
P8
135.01
33.49
P9
134.74
34.10
P10
135.17
34.20
表2四位发音人单字调基频值(单位为Hz)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P1
3.25
2.26
2.1
5
4.22
P2
2.8
1.49
1.37
4.87
3.79
P3
2.54
1.18
0.71
4.61
3.31
P4
2.36
1.05
0.33
4.03
2.81
P5
2.22
1.17
0.59
2.99
2.51
P6
2.02
1.59
1.01
1.71
2.36
P7
1.93
2.23
1.65
0.49
2.26
P8
1.88
2.73
2.34
0.07
2.2
P9
1.85
3.26
2.8
2.17
P10
1.9
3.31
2.59
0.1
2.17
表3四位发音人五度值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
本一致,但是四者的调域不同,这是由于发音人不同而造成的结果差异。
因此,需要对原始基频值进行归一化,减少人际差异和偶然性。
研究采用石峰的T 值法对原始基频值进行处理,得出四位发音人的声调五度值。
(见表3
)
图2晋城城区方言单字调T 值图
从图2可以看出,在经原始基频值取过平均值
后,再用T 值法进行处理,会减少因人际差异而带来的影响,更有可能得到一份比较好的声调格局图,更加符合晋城方言的实际情况。
阴平的调值为42,入声的调值为53,这既符合之前认为阴平和入声的调型是微降状,也符合入声的调域高于阴平。
入声的调型虽然和阴平的调型相似,但是入声的调域要高于阴平,二者调值并不一样。
根据下文可知,由于入声独占了两个韵母[ɐ][ə],这两个音素不为其他舒声所有,因此没有办法使用最小对立法来判断阴平调和入声调有无混同。
但是,据研究来看,入声的时长要远远少于阴平。
所以,综合考虑,认为入声保持了独立的调类,调值为53。
综上,基本可以得出,晋城市城区方言有5个调类:阴平42,阳平314,上声313,去声51,入声53。
三、入声的塞音韵尾古入声有两大特点:时长较短、有塞音韵尾。
杨述祖(1982)认为,晋语区入声的声调大都短促,有喉
塞尾,入声的自成系统。
[10]
《晋城方言志》认为晋城方
言入声的喉塞尾已经不明显,[11]
而《山西方言调查研
究报告》却认为晋城方言中喉塞尾非常明显,[12]
二者存在分歧。
晋城城区方言作为晋语区的一部分,入声究竟是否保留有喉塞韵尾,下文将进行探讨。
喉塞音是辅音的一员,是在发音时由于声门闭塞而引起气流瞬时中断所形成的一种清塞音。
该辅音的国际音标为[ʔ]。
宋益丹(2007)指出,当入声有喉塞尾时,语图显示为声波图上的峰状突起和宽带
语图上的冲值条。
[13]
关于晋城方言中入声字的塞音韵尾,本研究考察了青年男性、青年女性、老年男性、老年女性四位发音人共计四十个入声字,全部没有明显的喉塞尾,因此我们认为晋城方言入声音节的喉塞尾已经表现得不太明显了,如“百”字和“秃”字。
我们选用这两个
字作为代表,对比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入
声字上的声学表现情况。
图3为老年女性读“百”字的声波图及宽带语图,图4为青年男性读“秃”字的声波
图及宽带语图:
图3“百”
的声波图及宽带语图
图4“秃”的声波图及宽带语图
与典型喉塞韵尾相比,“百”和“秃”的元音周期
波在有规律的振动之后,并没有在韵尾表现出峰状凸起,即没有受喉塞音引起的波形扰动段;从宽带语图上看,在元音竖条纹之后,没有冲直条。
喉塞尾在晋城方言各个年龄层的男性和女性中都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认为晋城方言入声的喉塞尾在各个年龄层中的读音里表现不太明显。
四、入声时长分析
古四声中的入声又称促声,虽早已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但根据古人将其描写为“入声短促急收藏”,仍能窥探出入声的发音应该是较为急促的,因此,时长较短是入声重要特征之一。
所以对入声进行实验研究,时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本研究只聚焦方言点的单字调时长,暂不考虑双字调在方言中的时长表现。
对于时长方面的研究,采用了平悦铃《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法,用各声调时长
平均值除以总时长平均值,求出各声调相对时长。
[14]
其公式具体为:
NDi=Di/(1/nSDi)上式中,Di 是各调类的绝对时长值,n 是方言中调类的个数,NDi 即最终所求各声调的相对时长。
(一)单字调时长均值
表4是晋城话四位发音人的单字调绝对时长平均值(ms ),图5是根据表中数据做出的绝对时长图。
表4单字调绝对时长平均值(单位ms )发音人青年女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老年男性
阴平371325288390
阳平423301250433
上声458345307427
去声367234249392
入声330259262370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二
三
年
第
十
六
卷
第
六
期︵总第九十二期
︶
图5单字调绝对时长图
(二)单字调时长归一化
从图5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单字调的绝对时长
因人而异,要想减少因发音人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就
需要对单字调的时长进行归一化处理。
根据上文所
提方法,借助公式NDi=Di/(1/nSDi),对各声调的绝对
时长值做如下处理:一、将所采集到的四位发音人的
声调时长分别进行计算,求出每一位发音人的五个
声调时长总平均值;二、分别计算出四位发音人的每
一个声调的平均值;三、用每个声调的时长平均值除
以五个声调时长的总平均值,最后得出各声调的相
对时长。
表5是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单字调相对时长
值,图6是根据表5做出的相对时长柱状图。
表5单字调相对时长
发音人
青年女性
老年女性
青年男性
老年男性
阴平
0.95
1.11
1.06
0.97
阳平
1.08
1.03
0.92
1.07
上声
1.18
1.18
1.13
1.06
去声
0.94
0.80
0.92
0.97
入声
0.85
0.89
0.97
0.92
图6单字调相对时长图
把图5和图6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图6归一化后
的同一调类的单字调的时长相差较小,这样就把由
于发音人不同而造成的时长差异减小了,更能保证
客观准确的时长分析结果。
根据图6晋城话单字调相对时长图,可以得出晋
城话四位发音人的单字调时长情况如下:
青年女性:上声>阳平>阴平>去声>入声
老年女性:上声>阴平>阳平>入声>去声
青年男性:上声>阴平>入声>阳平=去声
老年男性:阳平>上声>阴平=去声>入声
从图6可以看出,五个调类中,上声通常表现为
最长;阳平和阴平的时长通常介于最短和最长之间,
处于中间状态;入声和去声通常表现为较短,其中青
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入声时长已经超过去声,老年
男性和青年女性的入声时长依旧最短,排在去声之
后。
因此,晋城方言的入声时长超过舒声时长只是
表现在一部分人群之中,这部分人群既包括老年和
青年,也包括男性和女性。
这说明,晋城方言入声在
时长方面没有完全舒化,可能正处于由入声长化为
舒声的过渡状态,所以才会出现只有部分人群的入
声时长是长于舒声的。
那么,这种现象在整体上是
否会形成舒促对立呢?平悦铃(2001)谈到了典型的
舒促对立时的时长表现,以南京方言为例,入声平均
时长为202ms,仅仅是舒声调时长的一半。
这样的明
显时长差异,才构成了舒声调和促声调的对立。
[14]
为了直观反映晋城话的入声调和舒声调之间的
时长差异,将发音人的入声单字调时长与每一个舒
声调的时长都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入声调与每一个
舒声调的时长比值,以此来反映入声调时长与舒声
调时长的差距,如表6所示:
表6入声调与舒声调的时长比值
发音人
青年女性
老年女性
青年男性
老年男性
入声:阴平
89%
80%
91%
94%
入声:阳平
78%
86%
105%
86%
入声:上声
72%
75%
85%
87%
入声:去声
90%
111%
105%
94%
由上文可以得出,去声是时长最短的舒声调,除
有两位发音人的入声时长长于去声之外,其余两位
发音人的入声时长也只是略短于去声时长,入声时
长占到整个去声时长的90%及以上。
而四位发音人
的入声调时长都在舒声调时长的72%—94%之间。
由此可知,入声时长与舒声中时长最短的去声的时
长差距最小,与其它舒声的时长差距也不大。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晋城方言入声调与舒声调的
时长差异情况,还对晋城方言的入声调与舒声调的
总时长做了平均值分析。
将四位发音人的入声调和
舒声调的绝对时长值进行平均后,得出了晋城方言
的入声调时长平均值为305ms,舒声调时长平均值为
347ms,二者相差42ms,入声总时长平均值是舒声总
时长平均值的88%。
与南京方言相比,这个差异显
然并不是很大。
由此可见,晋城方言的入声调与舒
声调之间已经不构成显著的时长差异,没有形成舒
促的时长对立。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
晋城方言的入声调正在舒化过程中,但尚未完全舒
化,具体表现为一部分人的入声时长已经超过舒声
时长,且入声时长和舒声时长没有显著的对立差异。
(2)入声的舒化应该是由入声的时长率先超过去声
时长而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已经被入声超过的舒声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
是去声,且去声是舒声里时长最短的。
五、入声韵的表现入声是古四声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一、入声调,入声的调值与其它舒声调值不同,以此来别于舒声,如闽语。
二、入声韵,入声韵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方言表现为塞音韵尾[p ][t ][k ],如广州话;有的方言入声韵演变为喉塞韵尾[ʔ],如晋语、吴语。
如前文所述,晋城方言喉塞音韵尾表现得不太明显,时长方面也不存在典型的舒促对立,那么晋城方言能否通过独特的入声韵母保持独立的类?
以《方言调查字表》为参考,选取晋城方言的常用入声字为例字,对发音人进行询问并记录其韵母后,发现入声字的韵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元音[ɐ]为主要元音或韵尾的韵母,具体包含四个,分别是[ɐ、iɐ、uɐ、yɐ],如白、揭、郭、缺;另一类是以元音[ə]为主要元音或韵尾的韵母,其中包含有[ə、iə、uə、yə],如十、笔、哭、屈。
并且这八个韵母是入声字所独有的,舒声字没有。
入声字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以[ɐ]为主要元音或韵尾、什么情况下以[ə]为主要元音或韵尾,其实是十分有规律的。
入声字韵母中究竟出现[ɐ]还是[ə],是与韵摄有关的,其中以元音[ɐ]为主要元音或韵尾的韵摄有咸摄、山摄、江摄、宕摄(宕合三入读[ə])、曾摄、梗二入(除知庄二组)等,以元音[ə]为主要元音或韵尾的韵摄有深摄、臻摄、梗开三四入以及梗二入知庄组、通摄等。
这一点中大部分是符合王洪君先生在《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一文中所
提到的山西方言两组入声韵母型的演变规律的。
[15
]
图7晋城方言入声字韵母
以《方言调查字表》为参考,选取晋城方言中常
用的入声字为例字,对发音人询问入声字韵母中究竟出现[ɐ]还是[ə]后,又将这些例字在普通话读音中的韵母进行标注,并整理成图7。
其中第一列是入声字在晋城方言读音中的韵母,第二列是入声字在普通话读音中的韵母,之后几列是例字,例字上方是其所属韵摄。
从表中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1)晋城
方言中韵母带有[ə]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韵母一定是高元音,且必须是单元音;(2)晋城方言中韵母带有[ɐ]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韵母一定是中元音、低元音或复元音。
综上所述,晋城方言入声字仍保持独立的类,并不与舒声字相混,主要原因在于入声的韵母与舒声的韵母不同,晋城方言入声韵母有两组共八个,分别是[ə、iə、uə、yə][ɐ、iɐ、uɐ、yɐ],而这八个是舒声字所不具有的,且这两组韵母出现的环境是与韵摄有关的。
六、结语
经此次晋城方言入声的实验语音学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晋城方言的入声保持有独立的调类,调值为53,目前还没有与其他舒声调相混;(2)晋语入声韵的特点是保留有喉塞尾,但晋城方言的入声不论年老还是年幼、男性还是女性,喉塞音韵尾都已表现得不太明显;(3)晋城方言的入声有长化倾向,一部分人的入声时长已经超过舒声调,另一部分人的入声时长尽管还没有超过舒声调,但是与最短舒声调的时长差异也很小,且有继续长化的倾向;(4)晋城方言入声字的元音独享两个音素[ɐ][ə],这两个音素基本不为舒声字所有。
至此,可以对晋城方言入声字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些推测。
温端政在《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中对晋语入声舒化方向提出了一种看法,认为晋语中入声舒化之后,会归入调型相近的舒声调中。
[16]此外,根据该地区入声是否区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舒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分阴入和阳入的地区,阴入的调值一般接近平声的,阳入的调值接近上声;另一类是在不区分阴入和阳入的地区,入声的调值有的接近平声,有的接近上声。
很显然,晋城方言地区入声并不区分阴入和阳入,且入声调值53接近于阴平的调值42,按照入声字将归入与其调值最接近或一致的舒声字的原则,晋城方言入声舒化后最有可能归入阴平。
注释:
①特别感谢发音人申金翠女士对本文调查过程所提供的
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述祖.山西方言入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语文
研究,1982(1).
[2]沈明.晋东南晋语入声调的演变[J ].语文研究,2005(4).
[3]焦妮娜.晋城话中的入声字[J ].语言研究,2007(2).[4]王亚男.晋城方音在现当代时期的演变情况[D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二
三
年
第
十
六
卷
第
六
期︵总第九十二期︶
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常莎.晋城方言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08.
[6]张轶南.晋城方言语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7.
[7]原慧艳.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J].长治学院
学报,2010(6).
[8]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4.
[9]石峰.语音格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杨述祖.山西方言入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语
文研究,1982(1).
[11]沈慧云.晋城方言志[M].太原:《语言研究》编辑部,
1983.
[12]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13]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7.
[14]平悦铃等.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1.
[15]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
1990(1).
[16]温端政.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M]//.方言
与俗语研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集.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2003.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laxation of Entering Tone
in Jincheng Dialect
LIU Xuanjie
(School of Liberal Art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dialect of Jincheng urban area in Shanxi Province as the descriptive object,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ntering tone was conducted by using experimental phonetics methods.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pitch,duration,throat stoppage,and entering rhyme,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entering characters in Jincheng dialect shows that the throat stoppage rhyme of the entering characters in Jincheng dialect is not very obvious,but the entering time has not yet completely exceeded that of Shusheng. The entering tone maintains an independent tonal category,with a tonal value of53,and has a unique entering rhyme system.Finally,a simple speculation was mad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Jincheng dialect’s entering tone.
Key words:Jincheng dialect;experimental phonetics;relaxation of entering 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