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两项具体实践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两项具体实践
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
以下是两个例子:
1.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
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促进等方式,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彼此间的务实合作和共同繁荣。
这一倡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2. 中国对非合作:中国秉持着平等、友好、合作的原则,与非洲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合作项目和援助计划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
中国在非洲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援助、教育培训等,帮助提升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促进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这些实践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与各国的合作,中国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简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看法
简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看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辉煌的中国外交实践。
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求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
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合作共赢是核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合作。
合作共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共赢,共赢是合作的基础。
要实现合作共赢,就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追求国家利益时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追求国家发展时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和平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相反,一些国家的政客将经济全球化的收入分配视为零和游戏,认为外国的收益就是本国的损失,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外国投资相当于本国就业机会的损失,外国产业的增长相当于本国产业的衰落。
这种狭隘理解的结果必然是放弃合作,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在自身与外界之间筑起一堵有形或无形的墙。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逆全球化的良方,也是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的指南。
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
它是人类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有机结合。
责任和利益共享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责任和利益平均分配,因为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只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及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才能落实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
如今,全球治理面临着责任和利益的失衡,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的制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
当发展中国家要求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时,一些发达国家心态失衡,试图推卸大国义务。
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数。
除了经济增长,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环境可持续。
在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疾病、环境恶化等方面。
在发达国家,发展问题更多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均;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机会发展。
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非合作对国际发展合作的贡献
架 内达 成 了 MDGs 的共识 ,尽 管该努 力仍 是 由西 方所 主导 的 。考虑 到各 地 区、
。 丹 比萨 ・ 莫约 : 《 援 助 的死 亡 》 ,王 涛 、 杨 惠 等 译 ,刘 鸿 武 审校 ,世 界 知 识 出版 社 2 0 1 0 年 版 ,第 1 0页 。 OE C D, De v e l o p m e n t C o — o p e r a t i o n : E f f o r t s a n d P o l i c i e s D 厂 g Me m b e r s o f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标与建构 2 0 1 5 年后 国际发展议程并举 ,中非合作 经历 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中
非合作 为非 洲 落 实千年 发展 目标作 出 了直接 和 间接 的贡 献 ,前者 体 现 为对 非
洲千年发展 目标前七项 目标的直接 支持 ,后者体现为带动其他 国家更为关注
非洲 千年 发展 目标 的 落 实和推 动 国际对 非合 作 机 制 的发 展 。与此 同 时, 中非
了三个 阶段 的发展 ,为非洲 MD Gs的实现作 出了直接 和 间接 的贡 献 ,更为 讨
论2 0 1 5年后 国际发展 议程提 供 了重要 的新理 念 、新方 法 、新 机 制和新 资源 。 以此为 基础 ,中国将致 力于 与非 洲和 国 际社 会一 道共 同推动 非洲 MD Gs的实 现和 2 0 1 5 年 后 国际议程 的建 构 ,从而 推动新 型全 球发展 伙 伴关 系 的建 立 。
的建立。
【 关键 词 】 中非合作 千年发 展 目标 2 0 1 5年后 国际发展 议程 南 南合 作
【 作者简介 】张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 ,副研 究员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叠加地缘冲突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的时代背景下,拜登政府不惜开历史倒车,整合在欧洲与印太地区“志同道合的盟友与伙伴”,以结成空前规模的“统一战线”,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围堵与打压。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美国咄咄逼人的威胁与挑衅,中国能否妥善应对,关系国家前途,也关系人类命运。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受考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乱交织、相互激荡的国际形势给人类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世所罕见的多重危机叠加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受着考验,而拜登政府针对中国实施“有选择的多边主义”,无疑是导致局势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历届政府越来越忧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对美国霸权地位造成威胁。
虽然中国一再坚定地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挑战现行国际秩序,更无意谋求取代美国的地位,但在美国方面看来,“强大即罪”,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接近美国甚至大有超过美国之势,必须采取必要手段予以遏制。
拜登入主白宫后,美国政府沿袭前几届政府的错误判断,直接以“战略竞争”来界定美中关系的实质,继续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与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简单的、单边主义的遏制战略有所不同,拜登政府针对中国提出“可控、可持续的遏制战略”,其主要特征是注重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全方位的密切合作与协调,即在政治上打造围堵中国的联盟体系与“统一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李 文文_线”,包括扩充与加强“印太战略”,坐实美日印澳“四国机制(QUAD)”和美英澳“三边安全机制”(AUKUS),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参加北约峰会,召开东盟—美国特别峰会,扩大七国集团(G7)等;在经济上制定不包括中国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弥补美国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短板,七国集团决定筹集6000亿美元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和发展,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在军事上美国借俄乌冲突修复跨大西洋联盟,借推动北约“印太化”将欧洲力量引入“印太”地区,指使更多国家介入南海问题,拉拢盟友参与扩展与台湾当局的关系等;在科技上实施“技术遏制+产业链联盟”计划,以制约中国的发展和竞争能力。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形式与政策)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前言弱国无外交,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而从未来预期看,国际多个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GDP总量超美在2020年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份报告更大胆预测这一时间会提前至2016年。
这一对比往往同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这一国际体系大变迁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同中国在军事、网络、太空、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长足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凸显了中美实力拉近之势。
在某些问题上必须坚持中国的立场,向台湾问题,美国对台军售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
在黄岩岛、钓鱼岛等争端中明显偏向菲律宾、日本,拉拢东盟各国,美国此次“重返”,虽难说是完全冲着中国而来,但“制衡中国”的色彩相当浓厚,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导致中美战略缓冲带被侵蚀,战略对抗风险明显增大。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中美双方为此都作出努力。
2013年3月14日晚,刚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奥巴马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希望保持两国元首交往,加强对话沟通,“努力构建基于健康竞争而非战略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对奥巴马的祝贺表示感谢,称中美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
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二、背景介绍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两大重要的背景。
一是中美经济总量对比。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预测,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据美联社报道,201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现在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对象,美国为76个。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自从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破灭,世界政治格局就向着多极化趋势演变。
最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
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问题频发,麻烦缠身,另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势崛起,双方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前进,各大国相互依存的关系特质越发明显。
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问题如温室效应,恐怖活动等。
而中美双方,一个是称霸世界多年的第一强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是向历史一样重复着崛起国与守成国的冲突,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新路,不仅关系着两国,也关系着全世界。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得意味深长。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
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相互并不矛盾。
在中方的解读里,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需要双方秉持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
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互信任。
以中美为例,虽然中国一直明确宣扬自己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抱有很强的警惕心理,认为国强必霸,两强必争,中国的崛起必然损害美国的利益。
而在中国,也存在着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不信任感,认为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阻碍中国发展。
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未来一直存在所谓不确定性的质疑,美国据此对华搞所谓“两面下注”。
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是有害的,影响中美战略互信与良性互动,是要不得的。
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理应成为双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共识。
中国坚持在什么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
中国坚持在什么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
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的内涵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以建设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促进各国交流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遵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旨在寻求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强调世界各国应该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打造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1.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造共赢的经济合作体系,推进全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实现全球的繁荣和稳定。
2.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倡导和平主义和互利合作,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寻求解决各种争端和冲突的国际机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尊重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4.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以更加公正、公平和有效的方式应对国际问题和挑战。
5.塑造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打造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新秩序,进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2.构建全球大家庭。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打破传统的国家边界,积极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和谐相处的全球大家庭。
3.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将中国定位于全球性战略伙伴的地位,彰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4.促进种族平等。
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宣扬平等相待和尊重多样性,促进种族平等的意识形态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与意义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与意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建设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愿景。
合作共赢,是指国际社会各国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商和合作。
这种关系的内涵是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承认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制度和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达成共识,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有助于平和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
通过对话和协商,各国能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存在的分歧,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确保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全球的经济繁荣。
通过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市场的互补、产业链的融合,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还有助于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提供援助、共享经验和技术转让,各国可以共同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实现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坚持国际法和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建设高品质的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合作机制等多边平台。
中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解决方案。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全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规则和标准,才能实现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提倡的开放、包容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并能够纠正传统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平衡。
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总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三原则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三原则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
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一个既迫切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将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个原则: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
首先,平等互利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各国应该平等对待,彼此尊重和信任。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能通过武力或威胁来迫使其他国家屈服或接受自己的意志。
大国应该坚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同时,各国应该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加强多边协商和贸易合作,大国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原则。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国的合作。
大国之间应该加强对话和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全球性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贸易争端和恐怖主义等问题都需要大国携手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大国之间应该加强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合作共赢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定和繁荣的世界。
最后,和平共处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前提。
大国应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准则,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
和平共处不仅是保障世界和平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合作和其他领域合作的基础。
大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不仅仅是保持不发生战争的状态,更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
通过和平共处,大国可以建立互信机制,推动全球安全体系的建设,实现长期稳定与发展。
总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要想实现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各国需要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的三个基本原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各国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
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够实现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中美双方为此都做出努力。
2012年11月,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焦点在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何谓“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
尽管双方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内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实际上,从四十年前尼克松访华时起,尤其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就开始了探索这种新型大国关系的历程。
这个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两国关系历经风雨、波折、起伏,但从总体上说,两国关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国是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之内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美关系使中国受益。
同时,美国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
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2011 年1 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达成“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
2012 年 2 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进一步提出中美之间应建立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2012 年5 月3 日,胡锦涛主席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就如何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的五点构想。
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表示“美中两国可以向世界证明,美中关系的未来不会重蹈覆辙”。
美国国务卿克林顿称,中美关系“不是像敌友那种黑白分明的关系”,“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其发展及利益往往与外部环境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国家紧密相连。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分析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意义。
一、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在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利益已经日益交织在一起,各国的发展与繁荣有赖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亟需国际间的支持与合作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减少贫困和落后,以实现共同繁荣。
因此,各国应该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进程。
二、平等互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平等互信。
在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地位和互信的基础是各方能够有效进行对话、合作和交流的前提。
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
只有通过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国际关系才能更加稳定,合作才能更加顺利。
三、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
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共同问题的有效途径。
各国应该坚持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科技创新合作、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达到互补优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国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
四、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还需要加强共同安全的合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安全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无论是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还是冲突和战争,各国都应本着统筹国内和国际安全的原则,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有效的机制来共同维护全球安全。
只有通过共同安全的保障,才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容
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容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1、相互尊重。
即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以及先进与落后,都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处理好相互关系,坚决摒弃传统的“弱肉强食”法则。
2、公平正义。
即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富国剥削穷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按公平公正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
3、合作共赢。
即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分享机遇,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国家间关系“结伴而不结盟”。
坚持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发展和繁荣。
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这一主张首先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对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系统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开辟新愿景。
新型国际关系的三大特征是:1、合作共赢。
所谓的新型国际关系主要是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与时代潮流发展的国际关系,其核心的理念是合作共赢,这也是在旧时代社会最为欠缺的一种因素,这样能让合作的地方不在孤立,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利益作用,是现代化新型的社会观点。
2、提供新理念。
在联合国发言提倡,主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关系理论,将会打造出人类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为提供新理念开启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对国际社会有着很大的重要意义。
3、国际民主化。
同时新型的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也有实现国际民主化,在当今社会应是人民当家作主,而其重心的原则是在建立公正的国际社会秩序,以推动世界国际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而重心,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平等互惠等作用。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打开国门搞建设,要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在总结过去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面向21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是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
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思想主张坚持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之风,秉持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推动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边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还主张推动国际社会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贸易和投资体系,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格局,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国际关系作出积极贡献。
这一思想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通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这为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合作共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提出了推动构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主张各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开展多边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这为各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是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
中国是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1.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目前的国际关系有哪些特点?)2. 新型的国际关系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3. 为了这个目标,中国怎么做的?(中国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怎么努力的)跟冷战时期相比,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二)大国关系的多样化(三)国际体系的多元化(四)国际政治的经济化(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格局继续在朝着有利于多极而不利于单极的方向演变,这是当前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
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
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二)大国关系的多样化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
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写500字
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写500字
新型国际关系是指在全球未来发展过程中,依据多边主义原则建立的各方关系,这是当今全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要落实“以对话谋合作、以协商解难题”的原则,既要推动彼此尊重,又要解决各方利益问题,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各国应当在加强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歧、深入沟通来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此外,要支持并重视国际多边机构在开展和平外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解决气候变化等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构建和谐共存的社会,即多元文化的社会,要遵循诸如尊重人权的原则,尊重他国文明和传统,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鼓励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受。
此外,要健全国际伙伴关系体系,构建以包容为本的国际关系,要坚持平等协商、多边合作以及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务实性、持久性、可持续性的国际合作。
最后,要从全球层面推进全球发展,让有限的资源服务于全球发展,深化各国的宏观治理,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减少发展差距,加强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治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只有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实现和平与发展、共同繁荣。
全球能源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全球能源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全球能源转型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则需要全球合作与共同努力。
本文将探讨全球能源转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构建全球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议。
一、全球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全球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传统能源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这些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因此,转向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选择。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其利用方式更环保且不会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
全球能源转型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为各国提供更加可持续和稳定的能源供应。
依赖传统能源的国家容易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而转向清洁能源则可以实现能源多元化,降低对某一种特定能源的依赖性,从而提高能源安全性。
二、全球能源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全球能源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调了全球共同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连接各国发展利益的纽带。
全球能源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命运的共同体。
全球能源转型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球各国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各国应该共同制定能源转型的目标和规划,分享经验和技术,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共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够实现能源的共享和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全球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议为了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并构建全球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以下是几点建议:1. 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全球能源转型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在此平台上共同制定能源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加强能源合作和交流。
2. 提升清洁能源发展和利用水平:各国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提升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水平,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
加强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加强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与合作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的发展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利益,也涉及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为了实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目标,各国应该加强对外交往,不断推动合作与沟通。
一、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多边合作等渠道,各国可以共同协商、共同推动全球议题的解决。
在多边外交中,各方可以通过平等、互利的原则,解决争端和分歧,实现共赢。
对外交往要推崇多边主义,摒弃单边主义和零和思维,以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二、加强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经济合作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应该加强贸易往来,拓展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等方式,推动国际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同时,各国还应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科技创新。
三、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是增进国际间理解与友谊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尊重。
通过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推广国际间的语言学习、加强学术合作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构建文化多样性的世界。
四、加强安全合作与治理安全合作是国际关系中的基础。
各国应该加强安全合作与治理,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
通过建立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加强情报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五、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不平衡的结构,需要进行改革。
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改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民主化与多样化。
六、建立友好的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赢得国际社会信任与尊重的关键。
各国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合作。
在对外交往中,要坚持以和平发展为基础,尊重他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树立友好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上合组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全球方案
上合组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全球方案上合组织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国际组织,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后,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摒弃结盟、意识形态和对抗性手段,致力于解决迫切的国际和地区问题。
上合模式为各国有效开展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合作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应对威胁与挑战的决心和在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意愿具有特殊意义,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的“上海精神”便是明证。
“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的灵魂,是各成员国本着平等互信的态度,尊重他国国情,加强互利合作的体现。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完全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寻求共识,这个原则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合作领域历史经验表明,欧亚地区各国的共处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键领域,上合组织成员国有意识且负责任地实施着眼未来的合作方案,证明了上合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价值。
包括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在内,上合组织国家拥有最丰富的能源、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其中三国的资源储备位居全球前十。
上合组织成员国总产值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高达21%,工业潜力亦首屈一指。
近年来,在冶金、机械制造、能源和交通等领域,各成员国对高科技、创新生产和数字经济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各成员国的农产品产量,如谷物、玉米、向日葵、土豆、大豆、茶叶和棉花等,也位居世界前列。
上合组织成员国为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采取了一致行动,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为此,上合组织支持不断完善开放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
近年來,上合组织在经济领域采取积极措施,为逐步实现上合内部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自由流通以及成员国间的经济倡议对接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将为上合组织巩固整个欧亚多边合作关系取得新的战略突破。
上合组织成员国实施了有力的外交政策,在大型国际组织中扮演着积极角色,尤其是在联合国及其专职机构,例如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亚太经社会等。
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
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指在当今世界,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各国政府以及民族间的团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强全球治理合作,形成新的全球关系模式,以实现各国发展的和平共处。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是以共同繁荣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推动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多边治理,推进地区合作,营造全球和平、稳定、发展的新型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各国应以建设性的态度,采取积极开放的政策,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关系。
要推动各国政府进行平等对话,促进国家间的务实合作,加强国际组织的合作,维护国际法治,支持弱小国家的发展,发展多元文化,促进民族间友好交流,保护地球环境。
总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努力,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地区发展的和平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作者:张春来源:《国际展望》2013年第03期【内容提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是国际社会就全球发展问题达成的第一个普遍性共识,其核心是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极端贫穷人口比重,非洲是其核心聚焦地区。
从一开始更注重各自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到强调支持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再到目前支持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与建构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并举,中非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中非合作为非洲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前者体现为对非洲千年发展目标前七项目标的直接支持,后者体现为带动其他国家更为关注非洲千年发展目标的落实和推动国际对非合作机制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非双方合作中发展出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和动员的新资源,都将为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建构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更大程度地参与南南合作,继续支持非洲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并与非洲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设置,共同推动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中非合作千年发展目标 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南南合作【作者简介】张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图分类号】F1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3-0027-44在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来自189个成员国的14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以下简作《宣言》),采纳了一套具有普遍性的发展目标,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作MDGs)。
MDGs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八个领域,多数以1990年为基准年,2015年为完成时限,是当今国际社会在发展领域最全面、最权威、最明确的发展体系,并已成为衡量全球发展进程的首要标准和进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框架,得到各方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
考虑到各地区、各国的发展基础差异,各国还承诺将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推动MDGs的实现。
但在距离实现MDGs的时间仅剩下不足1000天之际,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非洲几乎无法实现大部分MDGs目标。
因此强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帮助非洲实现MDGs有着重要意义。
就此而言,中非合作已经成为支持非洲实现MDGs的典范。
自MDGs采纳以来,中非合作支持非洲MDGs的落实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为非洲MDGs的实现作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更为讨论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和新资源。
以此为基础,中国将致力于与非洲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非洲MDGs的实现和2015年后国际议程的建构,从而推动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中非合作支持非洲MDGs落实的发展自二战结束后“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地区取得重大成功以来,在其余发展中世界复制“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便成为国际发展努力的核心追求。
但很大程度上,这一努力直到冷战结束都没有达成令人欣慰、更别说令人满意的成果,并导致了冷战结束后弥漫整个发达世界的“援助疲劳”。
但冷战结束后广大发展中世界非但没有享受“和平红利”反而陷入新型战争的现实,使得国际社会不得再度关注国际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内达成了MDGs的共识,尽管该努力仍是由西方所主导的。
考虑到各地区、各国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MDGs 也将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即MDGs第八项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承担目标八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义务,但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非洲落实MDGs提供了重大帮助,尽管这本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自2000年至2005年,中非双方更多关注自身的MDGs落实,合作更多在多边框架内展开。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一时期中非双方都更关注MDGs 的国内落实。
例如,2003年《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指出,“总体而言,整体情况非常乐观。
这表明中国很可能将实现大部分千年发展目标……”。
在谨慎乐观之际,中国政府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健康、教育还是环境问题,国际社会都可以通过与中国交流其他国家和专家的经验来帮助中国。
……这样政府就不会是孤军奋战来实现国家的目标。
” 也就是说,尽管到2003年时中国已经能预期将完全实现所有MDGs目标,但中国对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关注重点仍是引入外部帮助,而非更多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其次,与上一点相关,由于MDGs的具体落实刚刚启动,因此整个国际社会都在探讨具体的落实方式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模式。
换句话说,这一时期是整个国际社会对全球伙伴关系的探索期,中非合作不够发达本身也是国际合作不够发达的体现。
事实上,在2000—2005年间,联合国并未就MDGs的执行情况进行过评估,第一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是在2005年出台的。
尽管该报告也对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进行了评估,但更多是相对简单的情况回顾,并未提出太多具体的政策建议。
与此相对应,2003年的第一份《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并未实质性地提及中国参与MDGs国际合作的情况,所讨论的第12和18项具体目标更多涉及国际合作促进国内MDGs的实现。
第三,尽管中国于2000年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但这一时期的中非关系更多是一种恢复性发展。
尽管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发展可追溯至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时期甚至更早,当代中非关系始于1956年中国与埃及外交关系的建立。
此后的中非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至1978年,限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下,这一时期的中非关系更多侧重于情感层面,特别是意识形态考虑和中非领导人的私人感情。
中非关系的第二阶段从1979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出于对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关注,中国更为注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非关系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中非关系逐渐迈向其第三阶段,但在20世纪90年代仍更多集中于政治关系方面,双边经济联系并不紧密。
直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经济关系才逐渐凸显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但其真正高速发展仍是2006年以后的事情。
最后,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都为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后所启动的全球反恐战争所吸引,进而导致国际发展议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由于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导致的安全逻辑压倒发展逻辑,因此尽管存在对国际发展的关注,也都很大程度上被扭曲和安全化了。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发展议程的关注更多集中于贫困与落后和恐怖主义之间的相互关联,或更为广泛的“发展—安全关联”,并试图通过安全手段来解决发展问题。
这样,2006年以前的中非合作对非洲MDGs的落实并未给予充分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情况事实上在2005年便开始得到改变。
2005年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报告》与2003年报告的重大区别在于对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论述。
在该报告中,中国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参与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努力,特别是对非洲提供援助、免除债务、减免关税等努力。
随着中国政府将2006年定为“非洲年”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中非合作促进非洲MDGs落实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直到2011年底。
这一时期,中国围绕支持非洲MDGs实现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平台,具体可分为双边合作机制、全球多边组织框架和全球南南合作机制。
中国支持非洲MDGs首先是通过双边渠道实现的,即2000年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中非发展合作,“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一个投资的重要来源,传统发展伙伴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大规模投资,帮助缓解了供应瓶颈并提升了非洲的竞争力”。
中非发展合作的第二类平台是既有的多边组织所提供的平台,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等。
中非发展合作的第三类框架也是多边性质的,但更多是南南合作的架构,如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金砖国家等。
进入2006年后,中非合作更为重视非洲MDGs的落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呼吁中国更大程度地回报非洲,帮助非洲的发展。
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的关注特别是负面观念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则是非洲对中国的期待不断上升,呼吁中国为非洲提供更大的发展支持。
非洲对中国的期待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增加采掘业的当地内涵,提升中国在制造业的投资以增加就业,将非洲商业与全球价值链相联系,通过技术革新和增加非洲市场的准入度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其次,中国自身实现MDGs的前景已变得相当乐观,中国现在有精力帮助非洲落实MDGs。
2008年《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已提前7年大部分完成甚至超越了消除贫困、饥饿、文盲、降低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目标。
中国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防治艾滋病和肺结核病等方面也已进入正轨,有望到2015年实现所有目标。
”第三,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非洲实现MDGs的预期日益遥远,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强化了这一悲观前景。
如同联合国非经委、非盟和非洲发展银行2009年的联合评估报告所指出的,非洲在落实MDGs方面取得了持续进展,但这一进展在不同目标和不同地区存在重大不均衡。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MDGs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余地区。
而2008年出现的一系列危机,包括石油危机、粮食危机、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落实MDGs的前景。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0》也指出,上述危机“最大的负面影响最有可能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工人(63.5%)在这种情形下都面临滑落至极端贫困线以下的风险。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中国于2005年提出推动和谐世界建构的理念,中国越来越关注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帮助非洲落实MDGs便是其中的重要关注。
中国一贯主张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特别是通过南南合作带动其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这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加大关注对非洲MDGs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这一关切得以凸显。
进入2012年后,中非合作支持非洲落实MDGs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在继续支持非洲落实MDGs的同时,加大了对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关注。
三份宣言标志着中非合作的这一阶段性发展。
首先是在2012年7月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论坛上,中非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领导下,重视可持续发展领域执行力不足的状况,展现寻求共识的政治诚意和承诺,就后千年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实施计划达成一致,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中非双方还承诺,将“共同推动国际社会认真落实201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及201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成果,呼吁国际社会更多关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帮助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尽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