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3节地球的自转(第二课时)
【课型】新讲课
【课标要求】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学会简单的区时计算,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成心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其目的是降低学习难度。
可明白得为学生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运动,也可明白得为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即若是学生能够用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说明地球的自转,或说学生能够说明哪些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能够说就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小学学过的知识,已能用简单的方式演示地球的自转,感悟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有了必然的理性熟悉,但仍然需要克服学生空间思维的不足,通过不断地演示、观看、纠错,来克服观看视觉带来的干扰,形成正确稳固的空间熟悉。
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育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宜采纳小组合作、动手画图的方式,主动交流,教师尽可能结合实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域的时刻不同产生的缘故,明白得感悟不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出简单的区时计算和日期变更的相关技术和方式。
3.学生能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简单工具演示地球自转,感悟时刻的不同。
◎教学难点:用简单方式推算时差,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探讨——当堂评判
【教学方式】演示观看、读图试探、讨论分析。
【教具预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师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各地早晚时间的变化,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3-3 时间的差异
明确:由于地球的
自转,出现了时间的差
异。
于地球的自转
产生了时间的
差异,自然过
渡到地方时的
话题,引出课
题。
目标解读
【出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并进行解读。
【明确学习目标】
看目标,聆听解读,做
到有的放矢。
演示观察,
追问探索。
地方时的差异
【探究活动1:地方时的早晚】
【演示观察】
布置任务:
在地球仪上的赤道上标注A、B两
点。
,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
学生观察2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指导点拨:
1.正确演示,注意地球仪的转动方
向、转动的角度。
2.东早西晚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也
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刻比西边
早,即“东早西晚”。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就称
为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
上的地方时不同。
【合作演示】
活动1:动手演示观察。
合作演示,仔细观察思
考。
2.记录现象:
A点比B点先看到日出,
A点的时刻早,B点的时
刻晚。
3.议一议:
这个演示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明白规律: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
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
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
自西方送走黄昏的落
日。
地球上同纬度地区
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
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
日出。
东边的时刻比西边
早,即“东早西晚”。
小组合作,
交流所得。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提问:
如何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探究活动2:地方时的推算】
过渡提问:
如何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教师点拨读图:
懂得经度每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读图探索】
活动2:读图。
1-3-5,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来
推算地球的上时差。
2.合作交流,思考讨
论:
①地球每小时转过
的角度是。
②经度每相差
15°,时间相差小
时.
3.兴趣题:
“小明今天6点起
床,小亮8点起床,小
明比小亮起得早!”这种
说法对吗?
通过思考,
得到理性的认
知。
懂得经度
每相差150,时
间相差1小
时。
在推理过
程中,使学生
明确经度差异
→时间差异。
问题过渡
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的地方时不同。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也就有无数个地方时,这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国际上统一划分了时区。
怎样才能使全球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读图思考,
探索推算。
时区区时【探究活动3:时区和区时】
【阅读图文】阅读课本P14-15,读图
1-3-6《世界时区图》,探究问题:
1.怎么理解时区和区时的含义?
2.如何计算不同时区的时差?
3.解释一下“北京时间”。
指导点拨:
1.明确概念:时区、区时和中央经线。
“时区”即时间的区域,重在“区”;“区
时”重在“时”。
2.为了使全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0划分为一个时
区。
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数是150的倍
数。
3.以00经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向
东、向西叫作东时区和西时区。
每个时
区均采用其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
时。
00经线为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自主学习】
活动3:读图思考。
阅读课本P14-15,
读图1-3-6《世界时区
图》,思考后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要求完
成下列问题:
1.时区是怎么划分
的?
2.怎样确定一个时
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
时区相差几小时?
3.北京在哪个时
区?“北京时间”是那一
条经线上的地方时?
抓住重
点,培养学生
由图片获取知
识的能力。
完成教学
目标:时差的
计算。
在直观的
读图活动中,
本着因材施教
和层次教学,
让学生每个都
能“吃好吃
饱”。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指导读图。
明确概念,懂得规
律。
区时的计算
【探究活动4:说时区、求区时。
】
认真读图,说时区、算时差、求区时。
【指导点拨】
1.算时差。
同区区号相减,异区区号相加。
2.动手画图,数算区时:东加西
减
向西数,每跨一个时区减去1小时
向东数,每跨一个时区加上1小时
3.兴趣提升:公式法求区时
(根据时间的情况,简单介绍,让有兴趣
的同学,课下练习。
)
【生活运用】
活动4:说时区、
求区时。
阅读《世界时区
图》:
在世界时区图上,
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
的纽约、埃及的开罗、
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
敦等几个城市所在的时
区,看看它们的时间相
差多长。
分组合作,画“时
区分布简图”,求区时:
学生动手画图并思
考,交流方法。
简单的求时区的方
法就是:对照世界时区
图,运用“数算”的方
法。
突破难
点。
以小组合
作的形式,自
己去比较分析
问题。
通过一系
列的观察、画
图、思考、讨
论,达成共识,
在探索过程中
积极感受,积
极体验,对所
学的知识进行
意义建构。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所学
利用“时区”图来校准“宾馆大堂里的钟”中每只钟的时间(以
“北京时间”为标准)
运用自己
所学方法,测
算不同地方的
区时。
通过不同
方式的练习,
学会时差的计
算。
突破难点。
衔接与过渡
(小故事):有一美国孕妇乘坐轮船横渡太平洋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到达美国住地登记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出生的女儿是妹妹,后出生的女儿倒成了姐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吗?——日界线。
阅读图文,
探索思考。
日界线【探究活动5:日界线日期变更规律】
【知识讲解】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的国
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º经线作
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
即“日界线”。
【指导读图】
实际中,为避免日界线从某个国家或
岛屿穿过,将某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实
际的日界线为折线(如下图)。
(东退西进)
活动5:认真阅读
课本图文。
读图1-3-7,完成
下列要求:
1、在图中找出国
际日期变更线,判断
东、西12区与180º
经线的位置关系.
2、分组讨论,自
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
区,或自西12区向西
进入东12区,日期是
怎样变更的?
[讨论]
1、通过前面的学
习,你能解释为什么
双胞胎姐妹,姐姐会
比妹妹小吗?
2、你能在一年中
过两个生日吗?
通过实例,启
发思考,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
趣。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构建与梳理
中时区
划分:24时区东时区
时区西时区
区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时间的
差异向东过日界线退一天
日界线(东退西进)
向西过日界线进一天
学生归纳总
结,对所学知
识进行了梳
理,形成系统
明了的知识体
系。
朗诵与结束利用歌谣形式,便于知识的掌握。
【当堂达标】
1.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2.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 5度,时间相差 ( C ) A.1 5小时 B.15分钟 C.1小时 D.1分钟
3.当北京时间是9月10日 10点时,伦敦的时间是 ( B ) A.9月11日10点 B.9月10日 2点
C.9月9 日2时 D.9月10 日18时
4.地球上有这样一条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过此线加一天,该界线大致是以哪条经线为界的 ( D )
A.0°经线 B.20°w经线
C.1 60°E经线 D.180°经线
年的巴西世界杯决赛在巴西时间(西三区)2014年7月13日16时举行,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时间是7月14日3时。
目标1:
观察感悟
目标2
简单的推算
目标3
基本概念
综合提升生活实例的补充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要紧以学生的阅读图文和演示探讨活动为主,通过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取得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的产生,要紧把握地址时、区时的区别和计算方式,把握日期判定方式。
由于重点难点较多,较抽象,难度也较大,学生不易明白得,内容多时刻紧,应充分调动学生自学,激发探讨的爱好,简单的知识以填空的形式巩固,时差和区时的计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教师以问题引导,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利用演示演练和有趣的故事,启发探讨欲望和思维,培育了学生自主试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意即时练习巩固,在教学流程安排上关于时差的计算投入了较大时刻,不断变换学习方式,读-思-议-练-证,交叉进行,关于学生的疑问尽可能以启发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
实际教学中仍是感到容量有点大,对区时的计算方式、日期的变更部份,有些学生还存在必然的疑问,需课下适时辅导。
教案利用建议: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本课教学设计进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目标,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认知,再巡视发觉问题,统一讲解,充分讨论,但最后必然有一个检查反馈,那个检查反馈必然和学习目标相统一。
个别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小组长进一步讲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