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做教案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会做教案反思
篇一:《你会做得很好》教学反思
《你会做得很好》教学随笔
小教部刘艳
本周上了《你会做得很好》第二课时公开课。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复习生字词语。
自由朗读与齐读,听写词语,小组成员互换批改;二、课文学习与朗读练习;三基本句学习与仿说。
第一、二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第三环节由于时间的缘故,我并没有上完,因此没有完全达成我之前的设计的教学目标。
仔细想了想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首先,我的教学语言还是不够简练,重复过多会比较浪费时间。
其次,我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没有注意去看手表注意好时间。
例如:听写的时候我报词语的速度其实可以再稍稍快一点点,点评可以更简洁明了。
课文朗读环节,让学生练习的时间有点太长,个别指导时间花费比较多,然后我又让所有小组都有展示。
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抽其中两个小组展现就很好了。
后面的仿说句子练习然后再叫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回答,时间把握上应该就会好一点。
另外,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自我点评与点评别人用的时间也比较多,其实我觉得这种环节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有些孩子特别有好奇心爱表现,会提出很多很偏的问题,解答的时候也浪费了一些
时间。
孩子有好奇心是正常的,国际班的孩子天马行空更是随时可见,但我觉得回答其中一两个就好了,其余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的时候再来一起探讨解决。
篇二:《我会自己动手做》教案
我会自己动手做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会做的事情。
2、养成主动积极的态度。
3、建立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生活调色盘】我会自己动手做(《只要我长大》第18~~19页)
2、幼儿的各种衣物,如有拉链、扣子的上衣,干净的系鞋带戒子鞋子等。
活动过程:
(一)阅读幼儿用书,引起幼儿的共鸣
1、介绍《只要我长大》第18~~19页的内容。
2、引起幼儿的共鸣:“书上的小朋友好厉害!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不像婴儿一样需要大人帮他做很多事。
”
(二)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装出很怀疑的表情问幼儿:“现在你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刚刚书上介绍的这些事情你们会做吗?”
2、在请幼儿想一想,除了这些事,还会做哪些事来照顾自己(如自己穿袜子、自己穿衣服等)
3、征求自愿的幼儿,轮流上前表演这些事情给大家看看。
4、配合幼儿的示范表演,教师随机说明这些事情的注意事项、或是依据幼儿不会的地方加以指导。
5、给予示范的幼儿以鼓励。
(三)分组进行操作练习
1、穿衣组:运用教师事先准备的衣服让幼儿练习拉拉链、扣各式扣子等。
2、鞋带组: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干净鞋子供幼儿练习。
3、折衣组:教师示范做法后,让幼儿练习折衣服。
课后反思;
1、能说出两样自己会做的事情
2、能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3、对自己有信心。
篇三:我该怎么办教学反思
我该怎么办教学反思
篇一:我该怎么办教学反思
《我该怎么办》这次口语交际是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的一次话题交流,是第二组课文学完之后的又一次综合学习的一项内容之一。
本次口语交际在设计上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选择孩子所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本节口语交际课是学生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培养在课堂实施中取得成功的一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师生、生生能在比较和谐对话的合作学习情境中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它比较好的完成了上阶段的研究设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听的习惯,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倾听的能力,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并能根据别人的话进行分析判断,发表自己见解,做出自己的评论。
但也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仍有不同反映:性格外向、爱说话的成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的表现欲强烈,他们不喜欢或不愿意听别人说话,在别人讲话时往往爱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说话,显得很不礼貌。
还有很多学生在课上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听课。
例如:身子坐得笔直,双手平放桌上,两眼紧盯教师和黑板,一动不动,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
其实这是“假装听”。
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在认真听,就不会刻意关注自身的形体状态。
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可见,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将是下一阶段探究的主要内容,我必须研究找出进一步实施的设想。
篇二:我该怎么办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
只有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
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动力才会增强,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我该怎么办》是口语交际课,主要围绕着本组单元讴歌“亲情”这个主题而设计的,主要是训练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出劝说爸爸妈妈的好主意,懂得学会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和乐意做家务活是关心体贴长辈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倾听能力、模仿能力和交际能力等等。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真正会做家务的不多,对做家务活不太熟悉。
因此我在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在家里学习做一些家务活,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你自己最会做的家务活的名称卡片,上课时,我这样设计: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你会做哪些家务事?把你准备好的家务活名称卡片拿出来跟大家说一说好吗?然后把卡片贴到黑板上。
于是学生都很踊跃上台贴和讲:扫地洗碗洗菜拖地洗袜子叠被子洗手绢整理床铺收衣服擦窗炒菜洗窗帘整理书包??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学校外的资源,让家长参与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识字。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不单是教会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把识字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运中学习巩固汉字,达到了新大纲要求:小学教育要“多认字,早阅读”。
同时课堂上,轻松的
游戏或活泼的比赛活动,不但可以减少课程的紧张气氛,还可以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因为创设宽松、自由、
信任的口语交际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交际的自信心。
但也发现,程度较差的学生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时仍有不同反映:性格外向、爱说话的会以好的学生为榜样,在模仿中能较快的学会,尝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较内向、平时语言表达较差(转载自: 千叶帆文摘:我会做教案反思)的学习则比较被动,发言声音小,交流的内容简单,合作的效果不理想。
可见,小组中学困生的问题如何解决将是下一阶段探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组成员必须研究找出进一步实施的设想。
篇三:我该怎么办教学反思
鲁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的口语交际是《该怎么办》。
内容由三幅图组成:第一幅图讲小明每天帮王爷爷取牛奶。
第二幅图讲王爷爷提出每天给小明一毛钱,小明不要。
王爷爷就告诉小明:“你不收下,就不让你取奶了。
”第三幅图上,小明挠着脑袋说:“我该怎么办呢?”
要求有三:
1、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互相说说小明该怎么办?
3、评一评谁说的办法好。
课堂上,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有的提出请居委会的奶奶爷爷、或爸爸妈妈帮忙说服王爷爷;有的提出把王爷爷给的钱攒起来,等攒到一定数目的时候给王爷爷买礼物。
还钱的办法有很多:给王爷爷买生日蛋糕鲜花等礼物,给王爷爷定报纸杂志,把
钱以王爷爷的名义存在银行或者捐给希望小学?? 我很欣赏孩子们想出的这些办法。
但在听了几个学生还钱的办法后,我不禁问自己:面对这些六七岁孩子的回答,我该怎么办?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它并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问答,更主要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对话,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于是,当孩子们知道该怎么做之后,我和一名同学进行表演。
接着,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表演。
最后又挑选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孩子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知不觉提高了交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