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范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9.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范训练(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
能量值。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2014·湛江质检)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项食物结构( ) 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D.以猪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答案】A
【解析】减少食物链的长度,减少能量的损耗。
3.(2014·江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错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4.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答案】B
【解析】图甲中A是生产者,B为分解者,C和D为消费者。
A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且产生氧气,同时其细胞呼吸也能产生二氧化碳。
5.如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
【答案】A
【解析】此水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食肉动物包括多个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群落应包括系统中全部的生物;该系统的能量由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分别为6.8%、8%;生态系统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不可分割。
6.(原创题)两位同学在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也提出:“我体内的物质中也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
A.两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B.两同学的说法都错误
C.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D.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答案】D
【解析】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所以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最终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热能散失了,而热能是不能被生物体利用的能量,所以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物质是循环的,可重复利用,远古恐龙体内的元素进入无机环境,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所以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7.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
【答案】A
【解析】强调所“固定”的太阳能而非所“接收”的。
8.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 最可能代表( )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
C.非生物因素D.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稳态必须满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顺利进行,所以X 代表物质循环。
9.(2015·聊城模拟)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a 、b 、c 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 、e 、f 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 、h 、i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 、k 、l 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 ,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
能量为m ×c
a
D .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可以反复循环利用,而能量则是单向传递,不可逆;由草原生态系统到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因为在原来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为草的同化量,m =a ,因
此最高营养级狼获得的能量为c ,即C 项给定的答案。
10.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是( )
A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 .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
C .生物的变异现象
D .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
【答案】A
【解析】“落红”指脱离花枝的花,“化作春泥”是被分解者分解。
故为物质循环。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 、c 、d 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丁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答案】B
【解析】甲、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乙、丙表示消费者。
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 、d 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 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缺少丁类生物,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乙生长、发育、繁殖。
12.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有机碳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是分解者
C.可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答案】B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②;可通过植树造林,增强过程③而减少大气中CO2,开发新能源,可有效地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13.(2013·广东改编)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先减少后再增加
【答案】D
【解析】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错误;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错误;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正确。
1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不一定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X1过程为光合作用,X2、X3分别为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Y1、Y2、Y3为呼吸作用,Z1、Z2、Z3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重新返回到外界环境中。
光合作用的完成不一定需要叶绿体,如蓝藻等;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除了图中的Y1、Y2、Y3、……及Z过程外还包括储存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中的一部分能量,B正确;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输入下一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二、非选择题
15.(2015·中山检测)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碳在其内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流动。
图乙中的分解者最可能是________。
(3)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g,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分别为________g和________g。
【答案】(1)捕食(2)生物群落有机物(或含碳的有机物) C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 (4)200 100
【解析】(1)从图甲分析可知,狼以雪兔为食,故两者之间的关系应为捕食。
(2)根据图乙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次级消费者,四者合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
碳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
(3)根据诗意分析可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
(4)若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 g,则直接消耗雷鸟的重量=80×
1/2÷20%=200(g),直接消耗植物的重量=80×1/8÷10%=100(g)。
16.黄河三角洲现存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湿地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下表是对湿地中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戊是分解者;
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
表中R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3)如图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
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如果E取食A的比例由1/5调整为1/2,则E的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_价值,保护其中的珍稀动物,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标志重捕
(2)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11.3%
(3)A 1.5
(4)间接基因和物种()
【解析】(1)丹顶鹤属于大型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较为适宜。
(2)分析题表可知,Pg=Pn+R,R是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即由丁到甲,其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1.3%。
(3)根据图解可判断出A为生产者,设E调整前获得的能量为M,调整后的能量为N,则调整前需要A的能量为1/5M÷10%+4/5M÷10%÷10%=82M,调整后需要A的能量为1/2N÷10%+1/2N÷10%÷10%=55N,假定调整前后E从A获得的能量不变的情况下,则有82M=55N,则N∶M=82∶55≈1.5。
(4)湿地生态系统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动物是在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