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改革的尝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蔡敬民[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页码: 145-147页
主题词: 竹笛;十二平均律;律学;五度相生律
摘要:中国的竹笛,根据已掌握的材料,从战国时代就已有了。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笛,已经有了七个音孔,即可以吹出"61235612"八个音来。
当时除了一个吹孔外,尚没有膜孔。
据记载,张迁通西域时,传来和目前流行的笛子相似的笛,也没有膜孔,直到隋唐以后,才加了膜孔,延续至今。
解放初期,一般还叫横笛,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普遍的都称为"笛子"。
以后,笛子有了极大的发展,由六孔的平均孔而为按五度相生律的七声音阶孔,如按筒音作"5"演奏,可以准确的吹出五度相生律的七声音阶——"1234567"的两个八度加一个音来。
并且在膜孔附近增加了插头(插头与插坐),随着冷热的变化,为使音高不变,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