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word)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word)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的 CO,可通过点燃混合气体的方法把 CO 转化为 CO2
B.与金刚石、石墨一样,活性炭是碳的另一种单质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所以都有毒性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CO2中混有少量的 CO,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故A不正确;
B、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其它成分,是混合物,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二氧化碳是使动物不能呼吸,不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中毒,故C不正确;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2.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

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
B、氧气不是可燃物。

B错误;
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B。

3.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
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
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
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
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及燃烧的条件可知,在急速下坡时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故答案选择B
考点:燃烧条件
4.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覆土法,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C不正确;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清除可燃物、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7.下列有关空气及空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采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O2,此方法是化学变化
B.N2可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CO2能灭火,只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
D.CO和H2均有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O2,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正确;
B、N2可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B正确;
C、CO2能灭火,不仅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还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物理性质,故C不正确;
D、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H2有还原性、可燃性,但是没有毒,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8.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
9.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0.如果知道一些家庭防火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
B.电器着火应用水扑灭
C.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如不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电能转化成热能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引起火灾,故正确;
B、电器着火时,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故不正确;
C、油锅中的油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D、室内起火时不能打开门窗,否则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故正确。

故选B。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
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B.金刚石、石墨、碳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C.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D.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用于人工降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 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正确;
故选:A。

13.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甲烷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是由于压强的增大引起,属于物理性爆炸,正确,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是由于火药的燃烧引起,发生了化学变化,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5.在番茄上相隔一定距离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即为番茄电池.将铜片、锌片与电压表相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电极是番茄电池的正极
B.番茄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番茄电池形成通路后,电子将从铜电极流出
D.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该番茄电池上,会损坏电压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为铜片,因此铜电极为正极,故A错误;番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番茄电池形成通路后,电流从正极留向负极,因此电子从负极留向正极,即电子将从锌电极流出,故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电
压表示数较小,小于电压表量程,因此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该番茄电池上,不会损坏电压表,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电压;电流;电能
16.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没有氧气了,白磷就不能燃烧了,故A错误,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实验2中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而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故B正确。

1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了可燃物
C.在氧气中用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着火点
D.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用嘴吹灭蜡烛,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降低了温度,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隔绝了空气,错误;
B、用扇子扇煤炉时,向煤提供了足够氧气,所以越扇越旺,不是增加了可燃物,错误;
C、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温度,使铁丝的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错误;
D、白磷的着火点较低,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正确。

故选D。

18.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19.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 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Mg(OH)2分解的产物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
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二氧化碳,都可作阻燃剂,故D正确。

故选A
20.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300g B.50g C.100g 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
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2
100
×100%)=300g。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