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羌族的历史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羌族的历史谈起
--兼论新时期阿坝州的历史自我认定
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
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通用汉字。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从甲骨文中就有羌人的记载。
但是,近几年来,在阿坝州的一些有关的文化和学术刊物上,有关羌族的历史的记载却让人感到十分的疑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历史予以考证和澄清。
综合近几年阿坝州内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一些说法,总结出关于羌族的如下一些值得商榷的历史:①
1、上古时代
认为羌族的祖先是神农氏,神农氏即炎帝,姓姜,很多阿坝州关于羌族的文章中称之为羌炎。
不仅是羌族的祖先,也是华夏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的祖先。
认为夏禹也是羌族,他建立的夏朝是一个羌族的王朝。
因为上古时代历史扑朔迷离,还夹杂着许多神话传说,并非信史时代。
又没有相应的考古证明,因此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至今充满迷雾。
国外史学界是断然否决我国商朝以前的历史的,我国也称夏朝以前的
历史是“传说中的历史”。
如果真的要考证上古的这段历史,我们只有凭借一些古籍来进行研究。
关于炎帝是羌族,大多数人是根据炎帝姓“姜”而得出的。
《易·系辞传》:炎帝神农氏姜姓,“当是所谓东夷者也”;黄帝轩辕氏姬姓,“当是所谓华夏者也”。
由此可知,姜姓氏族是炎帝之后,固为东夷的土著民族。
姜姓既是东方土著,何为西方羌人?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春秋时左丘明撰《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水经注·渭水》:“岐水(今岐山县境)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
”《一统志》载:“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
从以上记载中没有看见一点炎帝和羌族的关系,炎帝姓姜,是因为以姜水为姓,并非和羌有什么关系。
如果真的炎帝是羌族,那么根据《国语·晋语》,不是黄帝也是羌族了吗?它们都是少典之子呀?
再看《史记·五帝世家》:“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
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根本没有关于炎帝是羌族的一丝信息。
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
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②
关于夏禹是羌族人,这种说法也很广泛。
那么,看看史籍是如何记载的呢?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从中可以看出,夏禹的祖先是黄帝,如果夏禹是羌人,那么华夏族的祖先黄帝也是羌人了?
2、先秦时代
认为周朝是羌人建立的朝代,姜子牙等也是羌族。
认为秦朝是羌人建立的朝代,并且被成为“秦羌帝国”。
商周之后,历史进入了信史时代,有详细的历史记载,有考古发掘的资料印证,因此,考证起来就比较科学和详细了。
关于周朝是不是羌人建立的朝代。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
可见,周的祖先根本没有关于与羌有关系的记载,可能有人是根据姜原而将周人认为是羌人吧?而姜姓的来源前面已经述过,在此就
不多说了。
姜子牙是不是羌族?
关于姜子牙的族源,《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根据一些零星的资料得知,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东海海滨人。
既然是东海海滨人,就不可能是西方的羌族。
也有人根据他是炎帝后代而认为他是羌人,但是,既然炎帝前面已经认为不是羌人,姜子牙当然也就不是羌人了。
关于秦朝是不是“秦羌帝国”,首先,从任何史籍上,都没有看见秦朝自称或秦朝以后的朝代称其为“秦羌帝国”,秦羌帝国,只是近年一些人自己给秦朝取的名字。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
已成,帝锡玄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
尔後嗣将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
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百度百科:“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
由此可见,秦国是颛顼之后,华夏族的一支,何来羌人之说?何来“秦羌帝国”?
事实上,周朝之时,周人以华夏为天下之中国,将四周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羌即是西戎的一支。
但是,当时对羌人的称呼,并不是为一个民族,而是对西方所有的民族的共同称呼,就像我们近代称呼的“西洋人”,并非就是指“西洋人”这样一个民族,而是西方所有民族的一个共同称呼。
明白了这个,则很多混淆都会避免。
因为,现代的羌族,只不过是古代羌人中的一支,或许和其他的羌人没有一丝文化或血缘关系。
3、中古时代
认为西夏是羌人建立的,因此将党项族称之为“党项羌”。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
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
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
其界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舂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互三千里。
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
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最为强族。
”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外国一·夏国上》
对李元昊先人的记载:“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
唐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赐姓李,置静边等州以处之。
其后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
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讨黄巢有功,复赐李姓。
”
从以上史籍看出,西夏是羌族建立的王朝,证据比较确凿,但是,前面说过,我国古代对羌的称呼是一个泛称,所以,西夏的党项族真的和今天的羌族是一个民族?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还得持谨慎态度。
4、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认为藏族的祖先、彝族的祖先、云贵一带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甚至还有缅甸一些民族的祖先、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都是羌族。
先看藏族。
《旧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
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于中国。
”可知藏族和中原王朝之间隔着诸羌,不像是羌人。
《新唐书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
居析支水西。
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
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
二子,曰樊尼,曰傉檀。
傉檀嗣,为乞佛炽盘所灭。
樊尼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
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
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
”虽然称西羌属,但根据当时对民族的认识,不能肯定是羌人的后代。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外国列传二》:“吐蕃,本汉西羌之地,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其子孙以秃发为国号,语讹为吐蕃。
”更没有称是羌人之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藏族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许多学者执笔为文,检讨了过去对藏族族源问题的错误认识,并根据新发现的考古材料和对传统文献的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
但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探讨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学术界并未能就此问题达成共识,许多仍然存在的疑点和混乱的问题有待解析和澄清。
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中认为与藏族族源发生密切关系的横断山区的古代人群并不是过去传统认为的氐羌族系的人群,而是与氐羌有别并且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定居在横断山区的另一个族群系统——夷人(藏文史料中称为“穆”)。
他们早在氐羌从西北南下以前就已生活在横断山区,是目前所知该地区最早且较为庞大的一个土著族群。
关于嘉戎族群的先民,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多认为,其前身和最原始的成分是“西山诸羌”,后来他们与藏族融合后才形成今天之嘉戎藏族。
但此书通过对《后汉书》、《隋书》、《史记》、《华阳国志》等史籍关于冉马(pang)夷、嘉良夷的地望、居室、葬俗、婚俗、佣制、族名等的记载和今天嘉戎藏族服饰、舞蹈、语言、宗教等习俗的分析,否定了这一传统看法。
作者认为,上述文化因素表明,嘉戎族群最本源和主体之成分,是历史
上一脉相传的“冉马(pang)夷”和“嘉良夷”之“夷”,而非“氐”和“羌”。
明确地说,嘉戎族群就是横断山区古代夷人的的后裔。
③再看彝族。
“彝族源于古羌人”一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
从此“夷”改为“彝”。
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
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古音读‘聂’。
”这与今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
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
”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嵵戎。
羌无弋爰剑之孙卬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
”《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夡,兵临渭首,灭狄嵵戎。
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觽羌绝远,不复交通。
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
任随所之。
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
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觽狄,筑长城以界之,觽羌不复南度。
”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
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
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
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
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觽羌不复南度。
”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
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
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
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
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
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
次日交战,羌人大胜。
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
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
羌何以为彝之祖。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
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
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
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
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
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
”;“被发为俗。
”;“不立群臣,无相长一。
”的游牧民族。
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魋(椎)结,耕田,有邑聚。
”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
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
其人皆椎结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
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
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
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
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
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
此三国亦有君长。
”“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
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
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
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
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
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
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
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
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
一部分在茂县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
④
关于缅甸一些民族的祖先是否羌族,因人为缅甸的这些民族源于羌族是和彝族的南迁搭上关系的,所以既然证明彝族没有来源于羌族,当然也就证明了缅甸这些民族也不可能来源于羌族了。
日本大和民族是否羌人的后代?
《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中国古籍中并没有说明日本民族的来源。
实际上,近代学者的研究表明,日本民族(阿伊奴人除外)大概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日本的绳纹时代就开始形成了,后来又与肃慎、靺鞨、狄、高句丽等大陆移民发生混血,形成了今天的日本大和民族,跟当时在大陆西方的羌族没有关系。
⑤
其实,认为羌族是汉族的祖先、是藏族的祖先创造了多大多大的帝国等等,是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的一种自我防护心理。
不仅有以上的表现,作者甚至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蜀王蚕丛以至李世民等等都是羌族,就差点说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是羌族后代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际上没有半点好处。
笔者发现,在阿坝州,很多名人、很多作家都有这样的思维,就是将一些历史名人、历史王朝使劲往阿坝州拉,借以给自己脸上贴金,而说到州外,就是一脸的不屑,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如阿坝州。
一位阿坝州著名的作家在其一本书上写到北川:北川号称大禹的故乡,实际上大禹真正的故乡在汶川刳儿坪,北川的很多大禹遗迹都是赝品,只有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神禹故里”给这里增添了一道风景(大意)。
在说道平武的白马藏族:近年有很多学者研究认为白马人不是藏族,但是它们的研究结果却正好证明了这些白马人正是地道的藏族(大意)。
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像作学问的吗?
白马藏族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不多说了。
单说说大家都熟悉的大禹。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根本没有说明禹出生在哪里。
《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但没有说明具体在哪里。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带有神话传说了。
魏晋皇甫谧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传曰:禹出西羌,是也”。
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
”
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越到后来,越具体了。
以上史料大概就是禹生于汶川的证据了。
但是,我们要认清的是,至今对于上古时代的传说(注意我用了传说这两个字)还没有考古证明,史学家是不承认的。
其次,大禹是华夏部落的后代,怎么会出生在当时还处在文明边缘的川西北?华夏部落的势力还没有到达这里吧?(直到清朝,这里还是土司制度)。
况且他治水也主要治的是黄河流域,对于岷江流域好像没有来过(阿坝州还有关于禹在岷江治水的故事)。
前面那位作家说道北川大禹的遗迹都是赝品,似乎汶川的大禹遗迹都是真品一样。
难道我们真的能够在汶川看见大禹出生的一些真正
的遗迹?出生证?他家的房屋?用过的草鞋?吃饭的碗?那山岩上留下的大禹的巨大的“脚印”不能算“真品”吧?
更加离谱的是有一位作者在《西羌文化》(?)上撰文称公元前××××年×月×日×时大禹出生于××地,如此精确,国家还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干什么?
阿坝州长期处于文明的边缘地带,比起内地源远流长的文化,确实有点让人自愧不如,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如果不顾史实,硬拉一些名人往自己脸上乱贴金,不仅会贻笑大方,并且会贻害千古的。
对自己坚持一个正确的认识,脚踏实地的发展,我觉得这才是阿坝州走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①、这些观点基本来自四川省阿坝州州内的一些刊物上的文章的汇总,如《羌族文学》、《西羌文化》、《草地》和一些报刊、作家的书籍,恕不一一列出。
②、百度百科:《炎帝》
③、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
④、唐虎:《彝族源于羌?》,且沙乌牛《彝族古代文明史》,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
⑤、吾本散人:《日本民族起源》,/bbs/archiver/?tid-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