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与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 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点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 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总评:
本课教学有三大特点值得关注:
1、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更注意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并适时地指导学

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 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 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 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 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 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 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生进行迁移练习,在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由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觉的基础上顺学而导,既发挥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在读中感悟的主体作用,又较为恰当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点拨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感悟、体会引向深入。

3、在课时目标的分配上一改横向分配的传统做法,而采用了纵向递进的分配方式,使两课时的教学目标显示出发展的层次与梯度,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

执教教师:云南省昆明市文林小学毕雪燕
(全国及云南省小语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育部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评课教师: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科中心陈洁
(云南省特级教师、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