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优秀作文欣赏与点评(附构思模拟):有所缺才有所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文原材料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1、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
2、为什么也有人认为有所缺未必有所需?
问题聚焦: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不是有所缺才会有所需?
材料留白: 1、有没有不缺却需求不止的?
2、有没有宁缺而不需的?
三、优秀作文欣赏与点评
需求背后未必有缺
1、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需”与“缺”紧密捆绑,似乎只有“缺”人才会有“需”。

但事实上,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富足,人的需求却竟也随之膨胀。

可见需求的背后未必就是有缺,真正决定需求的其实另有其物。

点评:此段呼应作文原材料,对其中观点进行质疑,开头简捷。

2、诚然,有缺口和疏漏自然导致了补的需求。

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要睡觉,穷了就要赚钱……似乎便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

似乎一旦需求被满足,缺憾被满上,便成了完美无缺的人生。

既然随着物质的富足,人非但没有成为知足的主体,反而变得愈发有所需求,仍在孜孜不倦的赚钱而没有就此收手,那就一定还有别的因素涉及其中,“缺”只是“需”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点评:此段联系现实,论述“缺”只是“需”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思维新颖。

3、首先,世上除了维持人的生存必需的事物外,还有其他维度上的“满”,自然也就有多多益善的“需”。

虽然温饱的需求已被填满,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还有更多精神层次上的“满”值得我们追求。

于是,当底层的圆环终于无缺,人自然而然地会渴望更深层次的陪伴、情感与个人成就。

“满”只是渐近线,只有“缺”才会一直呼唤“需”。

再者,像智慧、才能这样有益而无害的东西,自然是再怎么多都不为过的。

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到老了也一直在学习新知,他自然不缺少为人最基本的素养,但在真理的海洋面前,保持缺省也是一种谦卑的需求。

点评:此段援引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来论述“缺”与“需”之间的关系,思维新颖,但论述有些绕,不够通透。

4、然而除了精神上学无止境的“缺”外,现代人不断追求的却往往是身外之物,此时就是人因贪欲作祟成了感性与贪婪的奴隶。

在名利面前,明明理智告知“钱够用了”,人却很却还是拜倒在财
富的石榴裙下,似乎需求永不满足。

心上被划开了的大口子里,除了金钱就是空虚的冷风,诉说着精神缺省之痛,却被永远遗忘。

在此意义上,“缺”也并没有导致“需”,因为客观上的“缺”没有被主体认识到,也就无从补足,便也成了永远的“缺”。

点评:此段论述现代人有的不“缺”却“需”,而有的宁“缺”不“需”,论述角度挺好,但第二个角度论述不充分,建议分两段论述。

5、因而,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把“缺”扯做“需”的幌子。

他们未必真的缺钱,却只是为自己的功利寻找借口。

这也恰恰暴露出他们对自己真正需求的无知。

真正决定需求的是什么?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目标,是“满”,是在明晰梦想下不竭的动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之下,别人有我没有所以需要补足的“缺”。

当然,在目标前比对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算是另一维度上谦卑的缺省。

但反观当代人,非但无法保持谦卑,认清自身之“缺”,甚至连需求都一并迷失。

在急速膨胀的欲望与需求背后,是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后精神的急速萎缩,认不清天上真实皎洁的月亮,却在镜花水月中浸泡欲望。

点评:此段继续针砭时弊,正面提出真正决定需求的不是“缺”,而是目标,立意很高,但结尾论述不够通俗。

6、需求的背后未必是缺,而是认清自己的目标后与自身缺省比对的不竭动力。

愿你我都能在满地的六便士中抬头,找到真正心之所向的那轮满月并为之进发。

点评:此段进一步明确观点,化用《月亮与六便士》的思想,论述耐人寻味。

总评:本文总体来说写得挺好,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但有些段落有些绕,论证不够通透。

“所缺”与“所需”
1、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点评:此段直接引述作文原材料,开头简捷。

2、诚然,当人们发现自己缺少某件物品或某种精神慰藉时,会产生对它的需要。

究其原因,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是人的本能,也符合正常的思维模式。

婴儿饥饿时,便啼哭以求取食物,这本身无可厚非。

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当今发展迅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背负着学业与事业的繁重压力,而忽视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这时缺失感就像一个提示器,提醒人们及时满足自己的需要,缓解疲惫与焦虑。

另外,当今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常常难以辨识自己的需求。

因之,以所缺决定所需便成为了一个方便易用的标准与量度。

点评:此段呼应作文原材料,分三个层次来论述“有所缺才有所需”,层次分明,但第三个层次未论述通透。

3、然而,也有人认为就算我们不缺少,也可以需要。

从物质层面来说,虽然我们基本的生存条件不再缺失,但我们可以去购置并享受那些能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产品,以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
需要;从精神层面上看,即使我们的自尊需要、社交需要不再缺失,我们仍可以更进一步搭建人际关系网,以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4、但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这种“不缺少,也需要”的思想超过了合理的程度,将可能成为消费主义者的借口。

有的人不顾财力,贷款巨额金钱来购买奢侈品。

一味地索取需要有时只会使“缺失”的东西越来越多。

点评:这两段呼应作文原材料,论述“就算我们不缺少,也可以需要”,既有正面肯定,也有反面批评,思路比较新颖。

5、当然还有的人认为即使我们缺少,但也可以不需要。

批评者或许会嘲讽这类人为“犬儒主义”、苦行僧。

但在我看来,“缺但不需”未尝不是当今值得被我们谨记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能缺少大房豪车,缺少名牌衣服,缺少光鲜亮丽的头衔,缺少社会所认同的体面,但我们有自己爱着和爱着自己的亲人朋友,有自己内心的赤诚和理想。

我们可以不需要世俗意义的成功,但我们要无愧自己的内心。

点评:此段论述“即使我们缺少,但也可以不需要”,思维严密,论述得挺好。

6、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缺失的东西越来越多,成了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大洞。

因而,人们对自己需要的东西产生了迷茫。

作为迎合、满足需要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并非以自己的所缺或是社会的主流观念来判断、干扰自己的所需。

点评:此段联系现实,针砭时弊,正面提出“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观点明确,很有现实针对性。

7、总而言之,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有所需”,但也有人认为“无所缺但有所需”、“有所缺但无所需”。

“所缺”和“所需”并存,是每个人值得明确的议题。

点评:此段总结上文,观点比较集中,主题更加明确。

总评:本文写得相当不错,观点明确,思路严密,不足在于论证方法比较单一,尽是说理论证,缺少其他论证方法辅佐。

四、老师构思模拟
参考题目:所缺与所需/知足常乐,勿贪勿昧/ 缺时常省,需时常戒
思路模拟:
1、缺啥补啥,有所缺才会有所需,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

可举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来佐证这个观点。

2、因为有所缺才有所需,所以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不足。

可援引“木桶短板”理论分析——影响我们成功的往往就是自身的短板,所以我们要经常对自己查漏补缺,努力做好自己人生的“完形填空”。

3、“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所缺与所需是一个动态平衡,我们不能满足于一时的盈缺。

可援引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

人们应当尊重并鼓励那些在个人修养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人。

4、尽管有所缺才有所需,但人性是贪婪的,有时明明不缺,却需求无度,贪得无厌,所以我们必须警惕那些无所缺但仍有所需的人或思想。

此段可举生活中那些贪官最终翻车的例子。

5、尽管有所缺才有所需,但人性是懦弱的,有时明明知道有所缺,却故意装糊涂,不愿正视所缺,不敢追求所需。

可援引《宽容序言》中“无知老人”,也可列举生活中的各种“躺平”、“摆烂”现象。

6、人是很难满足的,经常会跟他人攀比,越攀比越觉得自己有缺。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必须经常提醒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并非我们没有的,我们都需要!“没有”跟“所缺”其实是两个概念。

7、所缺与所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本来就不对立,。

在生活中正视所缺就是正视所需。

我们应当经常自省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而在追求所需时,既不要贪婪,也不要懦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