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电信赢家》
导论
一、信息社会理论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传播媒介,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
信息内容处在永久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和时间限制,其传播速度之快,交流范围之广都是从前难以企及的。
这场信息革命不会局限于技术本身,它可能改变的东西与一些最为基础的因素相关,包括:文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彼此沟通的方式、社会管理自身的方式等。
这些都会因为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变化而变得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中的核心在于,如果说19世纪见证了货物传送的成本下降,20世纪见证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下降,那么21世纪将要见证的是,思想和信息的传递成本急剧下降。
数字技术拥有将声音、数据、影像和文字传送给终端用户的传输能力。
信息也会由于永远在线的技术设施、功能强劲的移动通信和随处渗透的互联网而变得无所不在。
未来世界:一个信息传递成本低到几乎为零的世界,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联上网络,距离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些崭新的传播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个人化,这种个人化包含3个层面:个人化的内容,个人化的体验,个人化的服务。
内容生产、传布和使用的工具已被交到每个人的手中,信息权力被大大分散了(一种极端的挂念甚至宣称“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
结果是改造了互联网,影响了政治,动摇了新闻业,并使难以数计的普通人有了发言权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肯定是一把双刃剑:在最坏的时候,它产生的是喋喋不休的妄语累积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在最好的时候,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氛围和坏境。
沃尔特?李普曼,1927年的著作《幻象公众》,公众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幻象。
网络空间中私域与公域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
新的传播手段把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流动于各种媒体之中的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在此情况下,“公众”失去了原有的实体性的意义,变得非实体化和无形化。
新的公众不仅没有形体,甚至也没有空间位置。
构建它的是在社会的多样化空间中发生的公众谈话,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声音参与进来。
公众权威存在日渐扩散的倾向,它们越来越多地卷入个人事务中。
在总体文化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成为日常现象。
现代社会着迷于暴露,这种爱好被媒体和我们已经习惯的监视行为所滋养。
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统称为“共有媒体”,即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
公与私的范畴在共有媒体中的流变。
后工业社会,指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1973年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科技治国”,因为知识和计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切组织的基本必需。
贝尔认为,一个大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社会冲突各方的谅解,需要中心城市的稳定,需要传播的合理化。
1
更多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信息,它只能使信息越来越不完全;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是要解释。
他也对交往数量的空前增加是否等于交往质量的提升表示怀疑。
人将成为时间的奴隶。
网络论域中的活跃人群
卡斯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能够清晰体察信息流的汹涌之势。
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与此同时,这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漂流到虚拟的数字文化当中。
鲍德里亚《媒体意义的内爆》:符号和信息的激增使所有的内容相互抵消,这一过程导致了意义的坍塌和媒体与现实区分的瓦解。
在媒体讯息无处不在的社会,意义发生了“内爆”,变成了没有内容的“噪音”。
信息的爆炸令一些学者感到符号已经失去了意义。
鲍德里亚:信息越来越多,但意义却越来越少。
媒体被认为是用来反映和表现现实的,而现在,它构成了现实,或超现实,这种媒体现实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所谓的真实世界成了媒体表现的附属品,最终被媒体消解了。
二、网络政治学
巴伯把互联网讥笑为“匿名的,从屏幕到屏幕的交往”。
互联网的易进易出性。
人们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过程中。
在没有疆界的世界,人们用不着背井离乡就可以生活在别处。
尼葛洛庞帝:碎片化;一人受众。
丹?吉尔默:《我们即媒体: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自媒体”
新闻业再也不是专业媒体公司和职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
与传统媒体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自媒体的运作方式“发布,然后过滤”,而传统媒体则是“过滤,然后发布”。
第一章公私之辨
第二章共有媒体
第三章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四章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五章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六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