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报任安书 ( 节选 )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的事件,以便比较正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波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说明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详细语段,推测体会司马迁忍气吞声的精神难过和发奋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调解胸中郁结,迂回波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
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
一定的认识。
能够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 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
他的“择生”令人恭敬。
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
入体会司马迁忍气吞声的精神难过和发奋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
死观。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步骤】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有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存仍是毁坏,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难过
面对的生死选择。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
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单如此,他也用
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
内心世界。
二、学生回首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三、解题
1.体裁讲解:“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先人写信,多有题目,
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比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大怒,朝臣也纷繁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荣华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述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恩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白,也就惹恼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关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
耻大辱,远比死刑更加难过。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
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医生所歧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过去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
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时机,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
境,有了新的认识。
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可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
“隐忍苟活” ,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关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讲解:突出“信”及“信”的出处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
四、整体把握
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讲解:让学生感觉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
五、详细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比较说明,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打扫字词障碍。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遣的人辱赐书:使动用法,使
承受羞耻
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诚心若望仆不相师:恼恨效法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建议(形做名)阕然久不报:隔了好久回复
幸勿为过:责怪
2.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对任安“推贤进士”的希望“略陈固陋”。
(第 1 段)
3.归纳此段的内容。
点拨: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了然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小结: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 (即替任安“求情” 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 ,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六、布置作业:达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有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二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回首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详细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学生比较说明,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打扫字词障碍。
2.归纳本段的此段的内容。
点拨:直接表示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表示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
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葬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
于是为了达故意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点,抛弃庸碌一世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辈,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优秀之路。
(二)研习第三段。
1.学生比较说明,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打扫字词障碍。
2.思考:所列举的这些圣贤有什么特点?
点拨: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3.议论: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迹?(学生疏小组议论,后自由讲话。
)
点拨: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根源,说明自己写作《史
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三)研习第四段。
1.学生比较说明,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打扫字词障碍。
2.提问:第3、 4 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学生议论后回答。
)
点拨:第 3 段写古代“倜傥特别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
第 4 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
4 段中自己的楷模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气吞声的原因。
这似与答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表达了自己所受
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 ,在第 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可”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再者,任安是作者的挚友,对挚友(也只能
对挚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三)研习第五段。
1.学生比较说明,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打扫字词障碍。
2.此段在构造上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后,自由讲话。
)
点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当前的悲惨处境上,描绘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
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难过和寂寞,进而回应第 1 段,构造十分严实。
三、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构造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
“辱” 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奋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讲解: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构造,实际上也
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进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
四、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讲解:重点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
体会。
)
五、布置作业:
背诵三、四段。
复信任安“推贤进士” 的希望
板书:原因自己“略陈固陋”
报
任复忍气吞声,使“文采表于后世”
安信
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内
书容介绍《史记》
表现自己的忧愤处境
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知识拓展】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更深夜静,再次打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荡,言辞真实动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
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像,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
的生命的重要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表达了自己承受的羞耻,
倾吐了他内心的难过和不满,说了然自己“隐忍苟活” 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 ,坚持达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应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
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
个说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可是,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
当时最适合可是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和蔼的,心与心直接沟通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能够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当面地、像促膝谈心同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实、更动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应付自如的
言辞,几乎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
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应。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
刑时,他能够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美。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达成自己尚未达成的史书,他要发奋继承父业,他要忍气吞声,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达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能够创造价值,人只需不死,脚下便有路,只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低微的,但是,他
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需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能够反低微为伟大,使
生命“重于泰山” !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忧、迟疑、愁闷、凄凉、孤单、失意、
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安静。
司马迁为了达成《史记》巨著,就
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
按照“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当玉碎,仍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剖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
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寥寥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
和预示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达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荣耀和梦想,苦难与悲怆。
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
那就不如孤注一掷,死中求活,死中求荣华,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
种乎?” 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瞬间间分化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得过且过,
在愤激中达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奋之所为作
也。
”活在窘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轻自贱,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
谋发展。
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英国培根也曾经说
过:“奇迹多是在恶运中创造的。
”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恶运既可残害
和毁坏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
人生世上,恶运难免伴我而行。
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
只有坦途没有暗礁,人生只有幸福而没有灾难。
宫刑,在古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无以复加的残害和打击。
这关于司马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
但是,宫刑并没有毁坏司马迁,反而促进司马迁成就了一番事业,促进他“舒其愤,思垂空,
文以自见”,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可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斐然绝代、名扬千
古的百代伟人。
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
每个人都
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
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畏死,念父亲母亲,顾妻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
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可谓伟大悲壮的
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派——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
20 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高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好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
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归纳出来
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
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怎样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
烂消失后依旧“活着” ,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
尊贵、低贱、伟大、平凡、积极、颓废各种各样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叙述自己存在的
意义,人躲可是的是时间,真实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
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自己灵魂
的必定拷问。
生命像火炬般焚烧,昨日是焚烧的灰烬。
错过了太阳你流泪,夜里是否还会有
群星?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著,《史记》无法回避
生死的问题;作为一位学富无车、身经磨炼的绝代文学家、史学家,面对灵魂的拷问、生
命的思考,司马迁更是有着优秀的生死观。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内容总结(1)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