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新课学习已经完成,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
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
2.功能与地位:
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性,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分子的性质,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学生展示、讲解、讨论、多媒体辅助等
五、教学准备:ppt课件、课外练习(单元检测题)
六、教学安排:1课时单元知识整理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由动画—原子派和离子派导入课题
观看激发兴趣,引起回忆
单元复习网络简介(ppt)展示本单元复习网络结构,引导学生
学习单元知识应该如何构建知识脉络。
观看, 明确复习流程
考情分析观看,思考
本单元的考
点
本单元的重要性
知识块整理与归纳一、
物质
是由
微观
粒子
构成
的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提问)三种微粒的概念及主要区别是什么?
2.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3.构成物质的微粒性
4.原子的构成
(提问)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三种?电性?怎样构成原子的?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5.例命题讲解与分析
回答、补充
观看听讲、
领悟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化
书写、汇报回答、补充听讲、领悟、记录。
回答、补充
听讲、领悟、记录。
观看、解答、听讲、订正
观看、解答、听讲、领悟、订正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宏观组成方面的知识体系。
基本观念解答、听讲、
领悟、订正
加深对化学基本观
念的理解与运用。
谈收获将本节内容系统回顾、归纳
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学会从化学视角看物质。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1.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在空气中却不能,
说明它们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C.变瘪的兵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
B.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而离子是静止的
D.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3.有关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表示镁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弧线表示电子层,共有3个电子层
C.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 D.数字8表示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
5.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根据结构示意图,回答:
(1)上述示意图中,共包含_______种元素,
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2)上述5个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第三周期的有种;
(3)A、B、C、E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离子符号),
原因是;
(4)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_____,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电子;
(5)若D为离子,则D的符号为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