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兴趣,优化生物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篇•经验交流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能否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去探究,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氛围中学习,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效果会非常明显。
因此,应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求知欲望,不断地创造条件,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断保持和提升,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自主地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用心欣赏,课前激趣
生物教学的关键是生物学习的第一节课。
初一新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保持下去,为以后的教学铺平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了解、掌握的生物知识,在他们期望得到新的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
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引导,抛砖引玉,介绍生物学的奇闻趣事以及生物科技的重大发现、重大成果及其应用,把学生掌握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分门归类,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探究的热情,将进一步学习、探究生物问题的种子深埋在他们心中。
因此,在第一节生物课上,教师要多一些聆听,多一些赞赏。
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起学生发现与展示自我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
二、媒体资源,升华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启迪思维的起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见疑而生趣,由趣而生疑,再由生疑进而求解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我讲授《免疫与计划免疫》这一内容时,通过观看历史上发生的大型传染病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提出问题:1.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地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2.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人却全身发痒,有起包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3.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为什么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4.生物学家通过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发现上面有非常多的细菌,我们经常要接触,可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生病呢?要知道这些原因,应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说起。
接着我又播放了“泡泡男孩”图片,并解释:大卫·维特尔是最有名的“泡泡男孩”。
上世纪70~80年代间,大卫都生活在密闭环境中,只使用经过60摄氏度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的物品。
医生试图通过骨髓移植将T 细胞引入他体内,但潜伏在骨髓中的EB病毒诱发了肿瘤,大卫在12岁时去世。
然后提问:“为什么他一直要生活在这个透明房子中,而且12岁就夭折了?”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我适时提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如此多的病菌,但是一般情况下并不生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体中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身体的探究兴趣。
三、随机应变,授中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激励手段,恰到好处地诱导,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首先对所教的知识产生兴趣,通过兴趣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与思考的倾向,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推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内心需求,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血液的成分》这一内容时,有几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总提不起兴趣,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几个平时最大的兴趣就是爱上体育课,而且对足球情有独钟。
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备战世界杯时,足球队为什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那里树木多,含氧量高;有的说,那里是春城,风景优美等。
他们也一下来了兴致,不自觉地进入讨论的行列中,对本节课的学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最后,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高原气候有利于增加运动员身体中血液的供氧能力。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通过个别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当中。
四、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人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充满激情,兴趣的动力作用就更大。
如在学习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时,可以带学生到就近的蘑菇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激发情感、提高认识,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科学的结论。
事实证明,学习的直接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刻苦努力、认真钻研而发展和升华的。
因此,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丰富其想象,开拓其思维,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水清,何应华.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2(3).
[2]赵贵玲.生物教学中兴趣的诱发和培养[J].青海教育,2000(10):42.
•编辑栗国花
培养学生兴趣,优化生物教学
王玉珍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安伏中学)
19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