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的“城市电影”审美研究——以《午夜巴黎》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8(下)2018.08
一、《午夜巴黎》的超现实电影叙事风格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在2011年改编创作的一部怀旧电影。
主人公吉尔是一位为好莱坞写剧本的小说家。
因为要准备婚礼,就和未婚妻伊内兹以及岳父岳母一起来到巴黎度假。
吉尔期望在巴黎寻找到灵感创作出一本真正的小说。
当他的未婚妻提出要到博物馆走走,吉尔的反应不是浪漫的两人世界,而是在想也许会了解到什么,会有灵感的发生。
不论在博物馆面前,还是在罗丹的雕塑面前,吉尔的镜头总是少之又少,处于镜头的边缘化。
因为这个时候,保罗一直在机械式地、陈列式地讲述一些文人趣事。
夜晚,保罗更是不停地穿梭在酒吧聚会中,吉尔不胜其烦。
一个人喝醉酒游走在巴黎街头,却迷失了回家的路。
吉尔便躺在路边休息,这时一辆马车哒哒经过,呼唤吉尔一同前行。
这辆马车好似一个时间的摆渡者,将吉尔带向他向往的“黄金时代”。
电影里总共有两个特别时间段的穿越。
第一个特别时间段是从现在穿越到20世纪20年代。
吉尔坐上马车,被带到20世纪20年代,遇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而且非常幸运地与海明威进行了交谈,并且约定要把自己的小说带给海明威看。
吉尔激动万分,回到原来住处并向未婚妻伊内兹诉说了这些情况,伊内兹嘲笑他是不是生病了。
吉尔留恋那段时光,因此后来每天午夜时分,都会去寻找“黄金时代”与文学大师前辈交谈。
海明威引荐吉尔给斯泰因夫人,帮助吉尔修改小说。
同时吉尔遇见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并对她暗生情愫。
第二个时间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穿越到“一战”前期的“美丽时代”。
吉尔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得知阿德里亚娜也对自己有所情愫后,毅然去寻找她。
两个人一起漫步巴黎街头,分享彼此的巴黎印象、文学素养。
当他们在路边休息时,又出现了一辆马车呼唤他们一起前行。
他们来到了“一战”前期的“美丽时代”,遇到了高更等艺术大师。
阿德里亚娜显然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欢喜,一心想要留在这个时代。
而高更等艺术家心目中的美好时代则是文艺复兴时期。
吉尔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魅力之所在,不愿留在这里,回到了现代。
在梦幻与现实的交叉演绎中的巴黎显然这是导演伍迪·艾伦心目中的。
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符号特征。
巴黎,这是一个艺术流动的城市。
艺术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依靠穿越手法可以传达出来。
二、《午夜巴黎》中的都市漫游者
吉尔原本是美国好莱坞的剧本编辑。
美国文化是一个快餐时代的文化代表。
当吉尔的岳母在讨论一部剧情的时候,吉尔说可能也会是他写的,只是已经忘记,不过又很熟悉。
吉尔在与未婚妻伊内兹一起出门挑选家具的时候,伊内兹选择现代交通汽车,方便快捷地到达家里。
而吉尔,这个拥有浪漫情怀的男子,期望可以和未婚妻一起漫步走在正在下雨的巴黎街头。
这是一份文艺青年独有的浪漫情怀。
与现代汽车不同的是,吉尔在穿越到“黄金时代”的时间段的媒介是马车。
人们都说从前慢,过去的日子时间仿佛很漫长,却也有别样怀念的滋味。
吉尔对于这个城市的理解与周围人的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黄金时代”,海明威说巴黎就是流动的盛宴。
吉尔喜欢这样从内在血肉的方式去理解城市。
而现代社会中,未婚妻的形象则代表着美国快餐式文化,而保罗这些“伪知识分子”对于城市的解读也只是死搬硬套、陈列式的阐释。
影片最后,吉尔与未婚妻吵架,吉尔出走,坐在一个可爱的咖啡厅里,散步在巴黎的街道上。
伍迪·艾伦导演的作品会将城市作为解读的对象,也是因为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有着一种亲密感。
城市,人类生活的空间,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不仅有现代的事物,更有历史的痕迹遗留。
“街道成了游荡者的居所,他靠在房屋外的墙壁上,就像一般的市民在家中的四壁里一样安然自得……墙壁就是他垫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店的阶梯是他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
”
吉尔在虚幻与现实之中游走。
梦幻中的兴奋是自我心灵的追寻。
现实的失落无法安放灵魂。
本雅明在《单行道》中
伍迪·艾伦的“城市电影”审美研究
——以《午夜巴黎》为例
文/姜闪闪
摘 要:《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一部以巴黎为中心展开的电影。
伍迪艾伦采用穿越的超现实主义手法,
主人公在午夜时分走进20世纪20年代的“黄金时代”。
男主角是一个都市漫游者,在巴黎寻找着心灵的归宿。
巴黎的城市意象也在无限延展着这座城市的魅力。
酒神精神在这里散发,仿佛城市里的形式都是有意味的。
“城
市电影”也不禁引发我们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思考,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建设有人文关怀与气息的城市。
关键词:超现实;漫游者;伍迪·艾伦;《午夜巴黎》;“城市电影”
129影视美学
称,大城市本来拥有着使人感到无比安宁和实实在在的威力,就犹如待在城堡里的平和,但是即使在繁华的街区,也会有不安全感。
面对孤零零的城市,城市的居民会有一种捉摸不透但是却很恐慌的境地。
这种城市的漫游者,即使身处闹市却也觉得难以融入其中,但是又需要融入其中。
虚妄与实境、理想与现实、都市漫游者无处皈依的灵魂,需要这个城市的记忆,需要将个人情绪与个人经历与这个城市的认同合为一个整体。
本雅明称之为远方的钟声带来了家园感。
类似电影中每到午夜时分,巴黎空中的钟表声响起,吉尔就会来到“黄金时代”这个可以倾听他内心诉说的时代,仿佛回到了精神家园。
在吉尔与阿德里亚娜来到“一战”前期的“美丽时代”时,吉尔认为每一个城市最优美的部分是在城市内的细节处,每一个时期都是城市的最佳时期。
一个城市的亲密性是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城市关注人内心的需求。
在城市空间内,传递着人与城市之间的温暖,这不仅塑造了城市的标志,更是人类内心文化的丰盈。
三、《午夜巴黎》中的城市审美特征
电影开始的时候用了三分钟的长镜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巴黎城市。
从早上到夜晚,巴黎的人们来来往往,有的在咖啡馆喝咖啡,有的在雨中走路,有的则是悠闲地游玩。
一排排长椅,一座座居民楼,一根根路灯,一棵棵树木。
第一个镜头就是埃菲尔铁塔、塞纳河,无声地向我们诉说这里是巴黎。
导演采取蒙太奇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巴黎的街道、路灯、长椅、咖啡馆等市民平常居住的生活环境。
这些是巴黎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元素,却也是城市意象的体现,历史文化的积淀。
(一)色彩美。
电影的整个色调是一种暗黄色的怀旧色彩,这对于有着浪漫情怀与怀旧心理的青年来说是非常喜欢的色彩。
巴黎的早上是清爽的,巴黎的中午是慵懒的,巴黎的傍晚是迷人的。
伍迪·艾伦曾接受采访说,他想表达一个他内心的巴黎,同时也是大家认为的巴黎,可以唤起共鸣的巴黎。
在影片的整个故事讲述中也基本是在夜晚,街道上的路灯、咖啡店的灯光、汽车的灯光都散发着懒懒的怀旧光,路面上斜长的影子,斑驳绰约。
(二)形式美。
吉尔在每次穿越的时候,马车总是在一个弯道驶来,又在弯道消失。
荷加兹曾说蛇形线最美。
一个弯道从未知的地方来,到未知的世界去,神秘总是令人迷醉的。
吉尔与未婚妻在桥面上对话时,桥下的湖面是一幅莫奈的睡莲画像,一个椭圆接着一个椭圆,错落有致,一幅优美的展开画卷。
(三)酒神精神。
吉尔在穿越到“黄金时代”时,进入的就是一个宴会,这里聚集了文学创作者、音乐创作者等。
菲茨杰拉德夫妇也是一个宴会接着一个宴会地参加,一边品酒一边发表言论。
文艺创作需要一些迷狂和一点点灵感的迸发。
海明威问吉尔有没有一点为之狂热的热情。
不论是“黄金时代”还是“美丽时代”,文人都是在酒吧宴会中聚集,而且这个时候总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
艺术的诞生需要狂欢,在一个自由的氛围中挥洒灵感。
《午夜巴黎》是一部轻松的文艺喜剧片。
电影里舒缓的音乐,让人心情放松。
配以昏黄的灯晕,整个画面都是这样优美的感觉。
在与前辈文人交谈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喜剧场面。
男主角散步在塞纳河畔,河水静静流淌。
整个城市的和谐优美感,呈现于眼底。
四、“城市电影”对中国城市空间设计的启示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艺术”,对于文化的宣传有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为我们展现了包罗万象的世界。
电影不同于地图和数据,电影具有视觉性、具象性。
我们通过电影可以观看到一个城市的地域空间、文化内涵、时代更替、风土习俗,等等。
电影里人物的行为动作更是能够表达出人与城市之间的一个互动关系。
“城市电影”是从人的内心感受出发来旁观整个城市。
电影的创作思维和艺术呈现效果是从多个角度的人类视觉来理解城市的生活。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称,城市不只是城市自身,还有在城市里居住着的市民。
市民对城市的感受才是城市设计者应该考虑的元素之一。
吉尔原来仿佛是城市的流浪者,无根的漫游者。
在一系列的穿越之后,他对于巴黎城市的认同感,使得他想要留下来。
作为流动的盛宴的巴黎,即使你只是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每当你去往其他地方时,都会想起巴黎。
城市中难以言明的细节是这个城市最温暖的、最细腻的味道。
电影是时间性故事的叙述,整个画面是有跳跃感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说,电影是对时间的雕琢。
而在现实的城市规划中人们只是单纯地从空间方面着手,而往往忽视城市的时间性。
城市也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四季变换,天气转换,都可以将一个城市的特色展示出来。
伍迪·艾伦曾说,对于巴黎他只想拍一部文艺片,而对于德国他会选择一个谍战片。
从城市内部来说,城市大部分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这是没有温度的。
我们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城市的细节处温暖每一个文化流浪者。
参考文献:
[1]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本雅明.单行道[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姜闪闪,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贵增。